打造G20中国方案的浙江样板
2016-09-03陈畴镛
陈畴镛
打造G20中国方案的浙江样板
陈畴镛
浙江以探索前行的进程、真抓实干的进程、共同富裕的进程、走向世界的进程,以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行动与成效,印证了G20中国方案的理念与路径
G20杭州峰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后圆满落幕,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为世界经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方案。G20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把体现中国智慧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凝结为全球共识,成为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G20杭州峰会见证的,是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的进程。而作为会议举办地的浙江,继续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前列,以探索前行、真抓实干、共同富裕、走向世界的进程,以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行动与成效,印证了G20中国方案的理念与路径。
创新释放新动力
“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讲话中提到最多的词,找准了未来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钥匙。G20杭州峰会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浙江作为我国经济先发省份,更早体会到创新对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2006年就明确了创建创新型省份的目标;2013年5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近年来,浙江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制胜举措。
科技创新成为动力之源。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在历次产业革命中发挥着基础和先导作用,越来越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近年来,浙江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全国第4位,2015年浙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7%左右,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依靠科技创新和吸引人才,滨江区成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2015年财政总收入超过200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达21.25亿元;曾是“欠发达县”的山区小县新昌,成为全国百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县。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时考察的海康威视,依靠自主创新和质量取胜,在视频监控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更是突出了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要求,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乘数效应。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和过程的创新变化,当下全球多个经济体都在推动发展数字经济,G20领导人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数字经济所体现的新商业模式带来的巨大价值。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的“领跑者”,在其电商平台上活跃着超过1000万的商家和4.23亿消费者,平台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500万人,带动了3000万人左右的间接就业,同时带动上游制造业税收增长近1800亿元,与消费者联合创造出了多年的“双11”商业模式奇迹。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市,利用互联网加快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2015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5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今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长近20%。
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动力支撑。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动能作用,那么体制机制创新则是政府发挥制度供给的保障与支撑作用。体制机制创新是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无论民营企业和块状经济的快速崛起,还是互联网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举世瞩目,都对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起着关键作用。从提出和坚持实施“八八战略”总纲,到近年来推进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都体现了浙江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举措。建设具有“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小镇、浙江成为全国首个“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杭州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浙江不断为全国提供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与样板。围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积极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将其作为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的总抓手,通过“四张清单”放松管制,把政府治理的边界尽量最小化,通过“一张网”提高效率,让创业创新少费周折,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G20杭州峰会制定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以及《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为全球范围实现创新驱动增长、营造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行动目标和计划,也是浙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遇。着力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发展的牛鼻子,利用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蓄势待发的契机,补齐科技创新第一短板,积极发展由数字经济引发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创新型城市群,努力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新载体。着力增加公共科技供给和制度供给,用政府的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图/金川
活力创造新格局
针对世界经济缺乏活力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结构性改革,“我们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协调发展。”中国主张成为G20峰会的共识,制定了包括优先领域、指导原则、指标体系在内的《G20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这是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过去,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先发、政策创新激发民企活力,成就了浙江经济的多次跨越突破。今天,浙江通过再造微观基础、优化宏观环境、重塑产业优势、激发市场活力,动能转换进入加速档,发展格局呈现新气象。
活力来自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制度改革,即通过改变制度来调整激励机制,从而减少市场运行中的扭曲,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面对新常态,浙江正在着力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拓展发展空间。精准发力提升产业能级,实施“拆治归”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着力做强做大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万亿产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减少无效供给。加快利用“互联网+”变革生产方式,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应用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升市场需求响应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正泰电器、三花控股、西子航空等众多企业,实现了从“欧美设计、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全球制造”的升级。深化实施国家战略和国家赋予的改革项目拓展发展空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生态经济、民营金融、跨境电商、绿色石化等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
活力来自人才创业创新。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核心,是激发经济活力的根本动因。在浙江,有两支最具活力的人才队伍,一是叱咤风云的浙商企业家,二是有“新四军”之称的创业新锐。前者,既有鲁冠球、宗庆后等宝刀不老的翘楚,更有马云、李书福、南存辉等一大批模范生。在本届B20峰会,五大议题工作组都看到了浙江企业家的身影,草根浙商正在转型为叱咤风云的世界浙商,日益自信地活跃在全球经济舞台。后者,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系,从阿里巴巴出来创业的阿里系,以“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以及以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新浙商系,已形成了浙江创业创新的“四方面军”。浙江各级政府为引进、培养和用好创业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并以当好服务的“店小二”作为关键任务。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既是“科技新城”,更是“人才特区”;特色小镇成为高端引领、集聚融合人才、创新要素的创业平台,仅梦想小镇已吸引400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4400多名年轻创业者、300多亿元风投基金,形成了欣欣向荣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
活力来自资本优化配置。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资本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要素。G20杭州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建设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共同决定改善关于资本流动的分析、监测和对资本流动过度波动带来风险的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和增加,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拓宽投资渠道,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更好地引导其投向实体经济,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659亿元,同比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4.5%),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0.8%,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温州民资作为中国民资的风向标,经历过局部金融风波、几轮房地产调控和企业互保联保危机之后,今年上半年温州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2%,正在向做强主业、布局新经济、进军PPP转型。在这次G20、B20峰会受到高度关注的数字普惠金融,浙江更是走在前列,7月30日发布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上海、北京、浙江位列前三,杭州在337座城市中排名第一。而作为浙江金融资本集聚的重大举措,正在规划建设的钱塘江金融港湾,将通过集聚各种金融要素形成对全省乃至全国实体经济的持续辐射和投入,成为中国金融版图上的浙江高地。
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应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红利”激发人才活力、市场活力、要素活力。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磐的决心,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为企业家和“新四军”创新创业、增强经济活力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成为全国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扩大直接融资,优化企业贷款结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在建设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率先垂范、做出贡献。用好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置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机会,积极探索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在推动更强劲的全球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
联动融入全球化
开放联动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贸易和投资是全球经济开放联动的基础和纽带。G20杭州峰会共同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期待在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下,世界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蓬勃发展。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浙江,通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积累了开放发展的宝贵经验。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浙江正在以贸易和投资为引擎深度融合与联动世界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拓展国际贸易新空间。以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打入国际市场曾经是浙江获得先发优势的重要渠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口需求持续低迷,浙江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着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深度开放的国际贸易新空间。推进以质取胜战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从出口消费品到出口成套设备,从货物贸易为主向服务贸易加快转变。今年上半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元,出口占全国的份额达12.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更是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浙江大华为里约奥运会提供的360度旋转球形摄像机,就是高端“中国制造”的代表。杭州、宁波先后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今年上半年浙江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3.5倍,进口增长2.4倍。阿里巴巴集团牵头倡议成立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作为工商峰会的政策倡议,受到了G20峰会的高度关注。
引进来重塑新优势。引进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等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浙江站在新起点上,利用外资重塑经济新优势,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招商引资到选资引智转变,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投资高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重点,今年1-7月,浙江实际引进外资102.4亿美元,增长11.9%,其中服务业实际外资为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3%,交通运输仓储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95%、65%。从单纯引进资本和技术向共筑产业高地转变,浙江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在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的同时,吸引知名外企选择将技术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甚至公司总部落户,实现产业结构、产品附加值、质量、品牌、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走出去开辟新天地。在新一轮“走出去”大潮中,浙江正在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从商品输出迈向资本输出,从建设营销网络为主向获得市场、技术和品牌资源为主转变,着力提升中国产品和资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价值。浙江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国际产业合作园等高端国际合作载体,2015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350.5亿元,居全国首位,今年1至7月在“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99个,投资金额同比增长约67%。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义新欧”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义甬舟大通道打造,充分发挥了浙江制造业集聚、国际采购集中的特色和优势,正在把浙江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的贸易物流枢纽。2015年浙江海外并购数达135件,居全国各省首位,既提高了企业自身制造与管理水平,也带来了被收购企业和当地就业的活力。如今的浙江企业已经从价值链低端的“打工仔”成为全球经济的深度参与者、投资地就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站在新起点上,浙江应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出现波折的关键时刻,浙江更应该利用好G20杭州峰会的影响力,着力提高开放水平、转变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打造国际贸易强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举措,落实对外开放大项目,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高端机械装备、工程总承包走出去的同时,加强开发善讲国际语言、适应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走出去能力。提高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推动构建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为促进更强劲的全球贸易和投资做出贡献。
包容打造百花园
包容性发展,不仅重视人类发展平均水平的提高,更要追求更加平等的人类发展,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间的人类发展差距。今年G20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具有开创性意义。缩小国家和区域之间的发展鸿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是世界经济包容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容发展构建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
协调发展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浙江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特点,区位条件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对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把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四大都市区和海洋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原26个欠发达县依靠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路子,摘掉了“欠发达”的帽子。特别是15年来坚持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山海协作工程,加强了沿海发达地区与浙西南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合作发展,绿色环保、休闲养生项目越来越多,遂昌—诸暨、龙游—镇海等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已成为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发展平台。原26个欠发达县“摘帽”后,原先的政策、财政支持力度,结对帮扶力度以及山海协作力度都不减少,同时松绑对这些县的GDP考核,代之以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指标,推动全省均衡迈向“绿富美”。
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讲话中深情地回顾了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0年来浙江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在实践中将“两山”理论化为生动的现实。近年来,浙江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作为抓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坚定不移推进环境整治。“寻找可游泳的河”,曾成为浙江建设美丽家园的共同期盼,到2015年底全省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5106公里,地表水三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1.8个百分点。其中杭州目前钱塘江流域达到三类水质,功能区100%达标,西部四县已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美丽乡村”建设是浙江为全国绿色发展的又一创举,由安吉县首创的美丽乡村,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样板,目前浙江已建成“美丽乡村”特色村2500多个。
共享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共享发展,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利益需求。共享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浙江着力推进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2015年浙江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714元和21125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8%和11.4%,特别是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破2万元,连续31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为全国各省区最低。浙江率先实现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所在地,乌镇互联网医院作为“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创新平台”,开启了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探索。
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应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公平共享,谋求更佳质量效益,增进更多民众福祉。以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和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努力实现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坚守诚信和谐,让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环境、交通等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领域,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使人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打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百花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引用的诗句,正在激励浙江人民以峰会为新起点,以自己的扎实行动带头践行峰会形成的共识,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为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