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

2016-09-03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总量排放量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

浙江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

浙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中,人口规模对碳排放总量驱动作用最大,技术因素对碳排放总量也有较大影响,财富效应对碳排放总量有一定驱动作用但相对较小。未来浙江碳减排应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创新、城镇化低碳发展等方面推进

浙江省碳排放基本特征

浙江自2005年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显示,二氧化碳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以上。其中,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是主要来源,占比超过90%。

(一)总体特征分析

碳排放总量先上升后波动,增速逐渐放缓。2005-2014年,浙江碳排放总量累计增长53.3%。分阶段看,碳排放总量“十一五”时期逐年上升,年均增速达6.5%;“十二五”以来逐渐趋于平稳并出现波动,年均增速低于“十一五”增速3.9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和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均比前一年有所下降。

碳强度指标快速下降,人均排放持续增加。与2005年相比,2014年浙江省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下降36.8%,其中,2011-2014年累计下降19.8%,已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浙江的“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浙江省人均碳排放逐年增加,2014年比2005年增长35%。

(二)分能源品种碳排放特征分析

2005年以来浙江各类能源品种碳排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燃煤碳排放量占比最大,占比略有下降。2013年,燃煤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最大,为69.48%,比2005年略降0.7个百分点。二是燃油碳排放占总排放量比重有所降低。2013年,燃油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为20%,比2005年下降3.3个百分点。三是燃气碳排放占比小,但增长很快。2013年,浙江燃气碳排放量比2005年增长28.1倍,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7%,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四是外省净调入电碳排放占比逐渐提高。2013年净调入电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7.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分部门碳排放特征分析①由于2010年前浙江能源统计数据未细分到行业,为便于分析浙江各部门的碳排放变化情况,本节研究数据均以2010年为基准年,采用2010年价。

2013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四大部门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比重分别是2.1%、71.5%、15.7%、10.7%。4年来具体各部门排放特点如下:

第一产业:碳排放占比最小且保持平稳。2013年,浙江第一产业产生碳排放853.40万吨,碳排放量比2010年增加10.8%,第一产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1%,基本和2010年持平,碳强度为0.59吨CO2/万元。

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最大,碳强度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部门。2013年,浙江第二产业产生碳排放比2010年增加10.3%。第二产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比重为71.5%,碳强度为1.67吨CO2/万元。分具体行业看:(1)工业主要行业碳排放规模大、强度高,是未来主要减排潜力所在。2013年,工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比重为69.5%,2011-2013年年均增长3.2%。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碳排放集中在8大主要行业。浙江2013年碳排放量位居前列的化工、纺织、建材、钢铁、装备制造、电力、造纸和石化等8大行业碳排放量合计占全省碳排放总量和工业碳排放的比重分别达到59.8%和86.1%。二是6个主要行业碳强度有所下降,但整体碳排放强度仍偏高。除装备制造和电力行业外,其余6大行业2013年碳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值2.16吨CO2/万元。(2)建筑业终端消费碳排放量超过一产。2013年,建筑业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比例为2.1%,比2010年增加21.78%。

第三产业:碳排放增长较快,碳强度最低。2013年,浙江第三产业产生的碳排放比2010年增长20.8%,年均增速达6.5%。第三产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比重为15.7%,碳强度为0.41吨CO2/万元,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具体分行业看:一是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较快。2013年比2010年增长20.7%,年均增长6.5%。二是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平稳增长,2011-2013年碳排放量年均增长5.1%,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4.3%,占比比2010年略高0.1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中其他12个行业碳排放高速增长。2011-2013年年均增长8.1%,高于同期全省碳排放增速4.3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在四大部门中增速最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电和汽油消费增多,2013年浙江居民生活产生的碳排放比2010年增加26.1%,年均增速达8.0%,在四大部门中增速最快。2013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比重为10.7%,居民生活人均碳排放比2010年增加24.6%。

浙江省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基于IPAT和KAYA的各类模型来识别碳排放驱动因素并分析其影响,普遍认为碳排放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能源利用水平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驱动的结果。参考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的研究结论,结合浙江社会经济因素和能源消费实际情况,初步认为浙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能源利用水平、能源结构等6个方面。具体驱动指数指标包括:一是人口规模,以人口总量和城市化率来表征;二是财富效应,由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征;三是技术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技术进步意味着能源利用水平、清洁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即能耗强度下降、化石能源占比下降,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和可活动性,选择能耗强度和煤炭消费量占比来表征。结合以上驱动因素的初步识别,选用拓展的STIRPAT多变量非线性模型作为浙江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的工具。据此,对上述指标进行岭回归分析,岭参数K值选取0.02,对应的岭回归方程为:LnY=3.3509LnX1(人口数量)+0.5918LnX4(城市化率)+0.3416LnX2(人均GDP)+0.638LnX5(第二产业占比)+0.3145LnX3(能耗强度)+0.723LnX6(煤炭消费量占比)-20.6611(R2=0.9943,F=494.43,sig=0.000)。方程拟合度R2为0.99,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意义。由模型定量分析结果可知:人口规模(人口总数和城市化率)、财富效应(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比)与技术因素(煤炭消费比和能耗强度)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起正向驱动作用。

其中,人口规模对碳排放总量驱动作用最大。由于浙江人口总量和城市化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增加。这也意味着,随着浙江人口增速的逐渐放缓,碳排放总量增速也将趋缓,为碳排放率先达峰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技术因素对碳排放总量也有较大影响。随着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核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能耗强度将逐年下降,能源结构也将有所优化。在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导向下,未来浙江能耗强度将进一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煤炭消费占比将快速下降,对浙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将起较大作用。此外,财富效应对碳排放总量也有一定驱动作用,但相对较小。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性,但影响系数不高。换言之,控制碳排放不会牺牲经济的增长。在未来我国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导向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完全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碳排放有效控制的双赢目标。

浙江省碳减排对策分析

考虑到人口规模、财富效应和技术因素等主要驱动因素,未来浙江省碳减排应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创新、城镇化低碳发展等方面推进。

(一)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模型测算,其他参数保持原有设置不变,若浙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快,2020年第二产业占比为47%,预计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1230万吨,反之,若浙江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至43%,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50万吨。因此,必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传统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对于高碳行业的落后产能,要加大淘汰力度。对于仍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要促进企业生产向能耗更低、排放更少的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企业优化生产技术和技术装备,改善经营管理。推动工业部门优化能源利用,推广实施园区集中供热,重点发展热电联产。

二是大力发展较为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比较鲜明、主导产品竞争力较强、市场化机制较为健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创新能力较强的省级低碳产业基地。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打造低碳产品体系,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优势。

三是探索推广工业低碳化发展模式。深化嘉兴秀洲工业园区等4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开展省级低碳园区试点工作,探索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模式。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在本行业技术领先、有较大影响、减排潜力大的工业企业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工程。

(二)构建高效低碳的能源体系

根据模型测算,其他参数保持原有设置不变,若浙江煤炭消费量削减力度不大,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比为49%,则将增加碳排放1330万吨;若浙江煤炭消费量削减,占比降至45%,则将减少碳排放1350万吨。因此,要持续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持能源多元化清洁发展路线,构建高效低碳的能源体系。

一是有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散煤治理,大幅削减散煤消费量,将煤炭集中用于发电和供热。推广清洁煤炭燃烧技术,推进清洁煤燃烧工程,率先完成煤电减排改造。

二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核电、可再生能源等零碳能源发展,推动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应用,提高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核能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发电和生物质能源利用。坚持集中与分散供能相结合,优化城镇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天然气等分布式能源。

三是积极节能提高能效。从管理节能、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入手,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实施一体化供能工程,加强终端供能系统集成。抓好重点企业节能,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小型分散与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用能方式。

(三)推动城镇领域的低碳化发展

根据模型测算,若浙江城市化进程放缓,2020年城市化率为68%,其他参数保持原有设置不变,则将减少碳排放740万吨;若浙江城市化率大幅提高至72%,则将增加碳排放730万吨。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背景下,要通过优化城乡布局和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浙江城镇领域的低碳化发展模式。

一是把低碳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针对新城建设,要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效发展和低碳发展相结合。针对旧城改造,要在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

二是推动建筑低碳发展。控制建筑规模总量,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大拆大建,推进紧凑型的建设模式。加快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深入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新建民用建筑强制执行绿色设计标准,探索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墙体保温材料与节能门窗等新技术,有条件的新建建筑支持尝试试点零碳工程。

三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绿色交通省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水运等运输方式和现代物流,推动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交通低碳化,加快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自行车道、行人道等慢行系统的建设,有效控制私人机动车的过快增长。深入开展公交、出租车电气化改造,推动新能源车辆和其它替代能源车辆的研发、示范及应用。

(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要加快促进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居民生活碳排放。

一是弘扬和践行绿色低碳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知识,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坚持适度消费行为,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加强绿色低碳消费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

二是推动消费端和需求侧的绿色低碳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力度,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进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回收。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帮助消费者获取绿色产品信息,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

三是强化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峰谷电价格调节、天然气阶梯价格调整等机制建设,帮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等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居民减少不必要的衣物消费,推广衣物再利用。加大对绿色出行的政策支持,推动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课题组组长:汪燕课题组成员:程纪华沈晓栋胡晓娟吴旭孟寅敏魏丹青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总量排放量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总量控制原则下排污权有效配置的实施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