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新路径
2016-09-03徐萍卫新王美青孙永朋
徐萍 卫新 王美青 孙永朋
探索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新路径
徐萍 卫新 王美青 孙永朋
特色农业小镇是农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融合、农业文化汇聚、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配套的“宜居、宜商、宜业、宜养、宜游”的发展空间平台。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和主业,以要素整合、全产业链整合、功能价值整合、城乡空间整合、多方主体整合作为支撑和动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平台,也是城乡一体、农旅结合、协同推进的有效支点和纽带。加快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是新常态下推动浙江农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五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
四条路径
基于农业资源、产业特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区位交通等基本元素,浙江特色农业小镇可走产业强镇、旅游兴镇、文化塑镇、商贸活镇四条发展路径。
产业强镇。充分考虑小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加快全产业链上下互动、三产联动、主体带动和整体推动,倡导产镇融合、产镇互动、产镇一体,促进各类资源、产业和功能在小镇内部集聚优化、融合提升、协调互促,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凝聚力和产业辐射力,使传统农业产业脱壳出茧、重获新生,特色产业不断加强、更具优势,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跨越发展,为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持续动力。
旅游兴镇。通过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家生活等,兼顾农业生产、小镇风貌与景观塑造,开发赏花采果、农事劳作、田野采风、科普教育、美食品尝、民居体验等旅游项目,推进休闲度假型、观光体验型、生态旅游型、康体养生型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领略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纯朴的农耕生活、品尝安全的农产品、享受浓郁的农家风情,以此带动小镇产业要素集聚,推进“镇旅融合、景镇互动、城乡协调”发展。
文化塑镇。依托小镇特有的农耕文化、民风民俗、传统工艺、节庆文化、民间艺术等,注重小镇核心农业文化挖掘和塑造,加快农业文化、技术、资源相互交融、渗透,强化农业文化创意、保护与开发,通过创意设计、艺术包装、文化演绎、技术加工(如动漫、声光电)等手段把农业文化、农艺技术、农耕活动、民俗风情、市场需求有机联接起来,衍生出新的资源、文化与价值,彰显小镇独特的文化魅力,提升农业的文化内涵和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小镇农业经济、文化与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商贸活镇。在交通、信息、市场等条件比较发达的小镇,大力培育和发展商贸、物流、信息等服务业,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基础打造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或电子商务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产品营销服务主体,通过农旅商网、淘宝网、微商等互联网渠道进行宣传展示和营销推广,加强预选分级、物流配送、冷藏冷冻、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关键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虚实(网店与实体店)结合、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农产品物流平台,发挥规模和协商效应,拉动小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小镇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小镇发展活力。
政策措施
(一)政策护航,筑巢引凤
重视政策扶持。研究制订扶持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的产业、土地、投资、财税、金融、保险、生态环境等相关配套政策,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改革配套、对接引导,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要素保障、物质装备建设、人才科技支撑、财政金融服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政策整合与倾斜,着力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的资源障碍、体制障碍、管理障碍等问题,为特色农业小镇规划建设和培育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优化农业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特色农业小镇招商引资项目库,按项目自身特点和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总体需要,分批分类逐步实施;同时,在特色农业小镇建设中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定向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以及各种节会、展销会、座谈会及重大活动等多种渠道,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做到有目的、有选择的挑好商、招好商,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鼓励各主体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投资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增强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加强宣传推介。广泛动员舆论媒体,大力宣传建设方针、政策、措施、办法等,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形成强大的发展声势和广泛共识。努力提升当地社会对特色农业小镇的关注度,精心策划包装,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全面覆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各类媒体,提高特色农业小镇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
图/金川
(二)集聚要素,强化保障
土地保障。全面深化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尝试建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类似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农村宅基地收购、置换机制,促进农村宅基地集中成片置换;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给予特色农业小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探索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保险相结合,确保特色农业小镇内农户能够长久分享土地流转的成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与优化组合;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土地流转以奖代补政策,推行“先股后转”流转方式,加大整村流转力度,引导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特色农业小镇建设专项资金,集中投入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增强政策性资金的聚焦效应;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业务范围,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探索政府、金融、企业多方合作模式,设立特色农业小镇投资基金,打造投融资新平台,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可保品种,为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构筑保护屏障。
主体保障。积极培育特色农业小镇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小镇农业主导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重点扶持引领作用大、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能力,并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建设稳定的原料基地,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加强合作,促进合作社向联合经营和集团型发展,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投身现代农业的高校毕业生登记注册成立家庭农场,通过规范经营管理、开展示范创建、强化支持服务,使之成为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合理布局,试点先行
突出规划引领。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坚持个性化、布局合理、和谐性和超前性的原则,统筹思维、系统设计,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特色农业小镇发展规划,明确小镇的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思路等,并与全省农业产业布局相衔接。同时,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协调作用,采取按照先规划、再策划、后招商建设的运作程序,有序推进特色农业小镇建设,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合理选择路径。根据不同小镇的资源禀赋、历史底蕴、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条件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小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各地特点的特色农业小镇发展路径,形成多途径、多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分类有序推进。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小镇适宜走产业强镇道路,物流发达的小镇适宜走商贸活镇道路,生态环境优美的小镇适宜走旅游兴镇道路,农业文化资源丰富的小镇适宜走文化塑镇道路。
强化典型示范。结合区域特色、小镇特点和各自基础,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为手段,组织开展特色农业小镇试点示范,每年选择若干个点作为示范项目或典型样板,从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整体功能的叠加,统观发展效应,以探索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类型的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先进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建立分类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实务知识培训,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广大市民和国内外创客参与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形成全方位、全社会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