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工匠精神 建设制造强省

2016-09-03兰建平

浙江经济 2016年21期
关键词:浙商工业革命工业化

兰建平

弘扬工匠精神 建设制造强省

兰建平

一流的创新产品、一流的消费体验,需要一流的设备,更呼唤一流的工匠。践行工匠精神,关键要做到“由近向远、由多向少、由工匠向创客、由快节奏向雅时尚”四个转变

“德国制造”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8000多万德国人口能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靠什么把“Made in Germany”从“劣等货”变成“优质品”的代名词?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还是工匠精神!

人的因素,是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中最能动的因素。过去的30多年,浙江依靠浙商精神发展市场经济,从“轻小集加”的乡镇工业、块状经济起步,解决了“我无人有”的难题,带动浙江从经济小省走向经济大省。未来的30多年,浙江要依靠工匠精神提高供给质量,在七大万亿级产业上再次起步,进一步解决好“我有人优、我优人新”的问题,打好“浙江制造”的攻坚战,促进浙江从“制造大省”走向“制造强省”。

人才始终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源。浙商是浙江的魅力,浙江是浙商的根。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之所以能够从资源小省、经济小省实现向经济大省的跨越,从资源禀赋的逻辑上看,始终不变的一个优势资源就是人才优势、浙商资源,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这是“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制造2025”立足解决的大问题。

新工业文明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在市场需求、主导技术、要素资源、政策制度等内外因素作用下,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物质数量的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提升,更是工匠精神的呼唤、工匠文化的呼唤。在抓住科技革命所带来产业变革机遇的同时,更需要从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上,去寻求有灵魂、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怀的工业化之路,一条能够为全球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共同接受的包容发展之路。

制造强省需要大国工匠

树立“工匠精神”,将带动我们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瑞典“水晶工匠”乔纳森,到德国“汽车狂人”宝沃、美国“创新领袖”乔布斯,工匠用高品质产品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即使在现代工业体系的顶端产业里、生产高度自动化的高端装备领域,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如“两丝”钳工顾秋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航空“手艺人”胡双钱(C919大型客机)。离开了大国工匠,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国制造。

工业化的变革是车间的变革。从人类工业化的轨迹上看,人类文明迄今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大量使用、机械化迅速推广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动机的大量使用、自动化迅速推广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信息化迅速推广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析每次工业革命的起点,演化经济学家威廉·拉佐尼克在《车间的竞争优势》中指出,历次工业革命都是从车间开始的。从人的角度上看,都是从一线生产工人开始的。每一次工业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一条流水线、一个企业,更改变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民族丛林中的地位。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中国制造2025为标志的工业化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场革命中,中国要抓住机会,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制造业进入第一梯队,变革的重要场所仍然在车间。

车间变革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是工匠精神的现代化。一个可以预见的场景是,大量的现代化装备已经开始大规模替代传统工厂的“镰刀和斧头”,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根据权威数据,浙江全省的机器人市场已经超过2000亿元,可以说发生在车间的这场变革已经开始。然而,与这个变革并行的两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这两个现象分别是,一是在过去的10多年中浙江全省引进的外来务工者超过2000万人,浙江成为了创业者的乐园,更成为打工者的天堂;二是浙江工业增加值率不到20%。这组数字里共同的特征是都有一个“2”字,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产业结构反映的是就业结构,就业结构也映射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数据说明了浙江工业仍然“一流的装备、二流的企业、三流的产品”。实践证明,浙江在推行机器换人的战略中,要注重大量的“方法”和“工具”现代化,更要注重生产力中最能动的要素,“人”的现代化。

践行工匠精神必须做到“四个转变”

培养现代工匠,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制造业工人和管理者的心灵深处,把精益求精、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关键做到由近向远、由多向少、由工匠向创客、由快节奏向雅时尚“四个转变”。

在指导思想上,要“由近向远”转变。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要借鉴“德国制造、瑞士制造”等成功的经验,面对浮躁,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从“一年磨十剑”向“十年磨一剑”转变,要从“今天努力赚钱”向“明天更加值钱”转变。

在发展方向上,要“由多向少”转变。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在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多、齐、低”,品种多、门类齐、价格低。正所谓“不怕你买不到,就怕你想不到”,绝大多数“工业品”离“工艺品”还差很远。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实践去看,更加精准地专注在更少范围内的制造业上,减少产品门类,提高产品品质,努力实现从“标准制造”向“制造标准”转变,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在“少(门类少一点)、精(品种精一点)、高(附加值高一点)”上下功夫,努力使每一件工业品都“匠心独运”,“形是神更是”。浙江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示范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精神主体上,要“由工匠向创客”转变。“工匠精神”是企业家与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是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追求。大多数知名浙商,其骨子里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身边集聚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创客”,因而能够创办出有人文关怀的知名企业,能够创造出有气质追求的知名产品。培育集聚极具工匠精神的创客,企业家要把社会责任担当起来,围绕改善制造业形象、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来集聚有情怀的工匠、制造有温度的产品。做一名有工匠精神的创客,打工者要把职业成长路线规划起来,围绕终身职业追求、精雕细琢的精神,努力和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以主人翁的心态来打磨产品、创造产品。

在社会期待上,要“由快节奏向雅时尚”转变。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出活”要有耐心,培育“工匠”,更加要有全社会的耐心。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大批的“工匠”,但是“工匠”不是流水线可以制造出来的。培育工匠要靠职业教育,更要依靠全社会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当然,顺应这样的趋势,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培育大师,更要培育“工匠”,要在学历上做文章,更要在能力上下功夫。

弘扬有情怀的工匠精神,传递有激情的浙商魅力,追求有灵魂的工业化,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追求,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一流的创新产品、一流的消费体验,需要一流的设备,更呼唤一流的工匠、一流的浙商。浙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起来,根植于浙江量大面广的终端消费品生产、根植于浙江万亿级产业的中高端发展,让广大消费者在享受到中国制造、浙江制造的价值实现的同时,更能够体验到中华文化、浙江精神的魅力,才是践行《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的最高目标。

作者为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浙商工业革命工业化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汽车行业有何意义?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阳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