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用纺织品的消毒与洗涤
2016-09-03权力敏青岛洁施克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
权力敏(青岛洁施克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266000)
公共用纺织品的消毒与洗涤
权力敏
(青岛洁施克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266000)
公共用纺织品是指在公共场所供不同的人反复多次使用的纺织品,如床上用品、毛巾类产品、服装、餐厅用纺织品、窗帘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公共用纺织品的洗涤已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行业,公共用纺织品如果没有规范的清洗消毒,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而传播疾病。
医院、宾馆、洗浴中心等公共纺织用品具有“服务多人”、“反复使用”等特点,其安全卫生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应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衣物是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产品,卫生应该是洗衣洗涤质量的核心内容,消毒应该是洗涤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卫生消毒工作做得不好,容易引起传染病暴发流行。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公共纺织用品安全卫生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中国消毒与洗涤用品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消毒与洗涤用品行业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为指导,立足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环境友好、绿色驱动;市场主导、消费驱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导,以大健康产品为根本。
我国洗涤市场规模在2014年为800亿元,到2015年底有望超过1000亿元,到2018年底有望达到2000亿元规模。洗涤化料市场规模在2014年为约2000亿元,到2018年底有望达到3500~4000亿元。
1. 概念
洗涤 (laundry) 是利用各种设备、工具等机械力、洗涤剂,在介质(如水、干洗剂等)中对衣物进行清洗的程序。从广义上讲,洗涤是从被洗涤对象中除去不需要的成分并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通常意义是指从载体表面去污除垢的过程。在洗涤时,通过一些化学物质(如洗涤剂等)的作用以减弱或消除污垢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污垢与载体的结合转变为污垢与洗涤剂的结合,最终使污垢与载体脱离。
清洁(clean):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一切污秽有机物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而不能杀灭微生物。常用方法:水洗、机械去污和去污剂去污。
抗菌(antibacterial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它一般是通过测试产品的杀菌率来衡量产品的抗菌性能。
抑菌(bacteriostasis):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它一般是通过测试产品的抑菌率来衡量产品的抑菌性能。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按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消毒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杀菌率达到99.9%以上的为消毒型产品,按《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试验,杀菌率≥90%为抗菌型产品,杀菌率≥50%为抑菌型产品。杀菌率100%为灭菌型医疗产品。
2. 消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7号,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第四十九的规定,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和灭菌物品包装物)、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2.1 消毒剂与消毒器械
消毒剂(disinfectant)人们也常称为“化学消毒剂”,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的制剂,它不同于抗生素,它在防病中的主要作用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消毒剂按照其作用的水平可分为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灭菌要求,包括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氯气、硫酸铜、生石灰、乙醇等。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包括含氯消毒剂、臭氧、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双链季铵盐等。中效消毒剂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酯病毒,达到消毒剂要求,包括苯扎溴铵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洗必泰)等双胍类消毒剂,汞、银、铜等金属离子类消毒剂及中草药消毒剂。消毒器械(disinfecting apparatus)是指用于医疗器械、敷料、玻璃器皿、溶液培养基等进行消毒灭菌的设备。
2.2 消毒方法与消毒效果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皿内外的病源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灭菌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孢子等一切微生物。 消毒不一定能达到灭菌要求,而灭菌则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常见的消毒与灭菌方法,主要有物理消毒灭菌(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化学消毒剂和生物消毒剂。
2.2.1 物理消毒灭菌
热力消毒(Thermal disinfection)是一种应用最早,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包括煮沸、流通蒸汽、巴氏低温消毒(62~65℃ ,30min)、红外线消毒等。热力消毒又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两种,干热法是在干燥空气中加热处理的方法,基于高热作用下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原理。由于微生物对干热的耐受力比湿热强得多,所以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时间要长(见表1)。一般需要的温度高达160℃以上,时间长达l~2h。湿热法是用高温湿蒸汽(通常为饱和蒸汽)的灭菌方法,基于湿热作用下使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的原理,湿热灭菌的温度和时间根据灭菌的对象和要求而定,一般需要的温度比干热法低,时间也短,例如121℃、12min 或134℃、2min。
辐射消毒灭菌(Radiation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包括紫外线辐射消毒、微波消毒与灭菌、γ射线β射线灭菌等。
紫外线消毒(disinfection by ultraviolet light)是利用波长240~280nm的紫外线来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或RNA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优点是使用方便,缺点是紫外线穿透性差、光照强度随距离加长而降低,紫外线的穿透力低,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料灭菌不彻底,也不能用于液体物料灭菌。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剂量不同以及对人体暴露部位具有伤害性等。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一定要注意光源的高度、强度、保证人体健康。
超声波消毒(ultrasonic sterilization):是用一种特殊的声波,20000Hz以上利用空化作用、热作用、机械作用破坏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优点:一是它的穿透力很强不易损坏物体,清洗效果好;二是它的传播速度快,清洗速度快;缺点:超声波在水中的消毒效果不理想,仅限于水面上薄薄的一层:另一个问题是费用较高,不经济。
电离辐射消毒(ionizing radiation disinfection):电离辐射消毒是指利用r射线辐射穿透物品,杀死其中的微生物所进行的低温灭菌方法,又称为“冷”灭菌。电子辐射能穿透被辐射的物品,不受物品包装、形态的限制,因此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缺点是耗时较长;对灭菌物品的材质有较严的选择性;射线对人体有伤害作用,操作人员须经严格培训,一次性投资较大。
2.2.2 化学消毒剂
表1 干热灭菌需要的温度与时间
化学消毒(Chemical Disinfection):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细菌内部,使蛋白质凝固变性、干扰细菌酶的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常见化学消毒剂如醛类、含氯类、过氧化物类、含碘消毒剂、季铵盐类、酚类消毒剂、胍类、醇类等。化学消毒剂存在诸多问题:①毒副作用;②细菌耐药性;③环境污染。缺点:具有化学氧化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化学洗涤剂不相配,导致洗涤效果不好。
臭氧消毒(ozone disinfection)指的是将臭氧投入水中以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消毒原理如下:①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酶,使细菌灭活死亡;②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③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优点:高效性、高洁净性。缺点:可产生潜在的溴酸盐和可代谢的有机物;对多种物品有损坏,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橡胶老化,变色,弹性减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等。
环氧乙烷灭菌(Ethylene oxide sterilization):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灭菌剂,穿透性强,能与菌体蛋白结合,使酶代谢受阻而导致死亡,能杀灭细菌、真菌、病毒、芽孢等一切微生物。适用于不耐高温物品,如皮革、皮毛、化纤织物、一次性高分子医疗器材等的灭菌处理。适用于衣物及布草的灭菌。
2.2.3 生物消毒剂
生物消毒(Biological disinfection):指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多肽、生物酶等制备的消毒剂,多采用多种复配混合成消毒剂,主要用于空气消毒、皮肤黏膜消毒、环境物品的消毒。近年来将其用作水的消毒处理,取得满意效果。JSK生物消毒剂是由海洋、植物、中草药生物多糖等天然抗菌成分复配而成,形成大分子聚合物,协同作用高效杀菌,杀菌率达99.999%,经山东省疾控中心检测,安全无毒无刺激。杀菌机制是大分子聚合物成正电性,很容易被通常呈负电性的各类细菌、病毒所吸附,从而抑制细菌与病毒的繁殖,使其丧失生殖能力。聚合物形成的薄膜可以堵塞微生物的呼吸通道,使微生物迅速窒息而死。
生物消毒剂由于其特殊杀菌机制,各类细菌对其不会产生抗药性。大分子聚合物不易被动物体内组织吸收,大大降低其毒性,对高等生物的细胞基本无影响,并可自然降解,不会污染环境属实际无毒级化合物。
2.3 适用于洗涤行业的消毒方法
在选择一种消毒剂时,首先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质,理想的纺织品消毒剂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能广谱地杀灭微生物;②对人体无毒;③无腐蚀性,对设备无污染,对织物无副作用;④具有洗涤剂或柔顺剂的作用;⑤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可在较低温度下应用;⑥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⑦不易受酸、碱、有机物等因素影响;⑧无色、无味、消毒后易于除去残留药物;⑨使用无危险,价格低廉。因此,生物消毒剂和环氧乙烷灭菌剂较适用于洗涤行业布草的消毒。
3. 洗涤
3.1 洗涤行业的卫生现状
洗衣店为方便群众生活,增加就业机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加强管理。洗衣行业服务质量一般的评价标准是衣物的整洁程度,在卫生方面没有具体要求。然而不同来源的衣物进行共同洗涤,一旦有被病菌污染的衣物混于其中,就可能造成交叉污染,致使疾病传播。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3个县市区所有的洗涤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共调查90家洗衣店,采取消毒措施的洗涤机构占洗涤机构总数的75.55%,衣物分开收发的占74.44%,店内地面有冲洗设施的占44.44%,进行空气消毒的占15.56%,对盛放衣物的容器进行消毒的占20.00%,仅5.56%的洗衣店配有洗眼器,21.11%的洗衣店具有相对完善的通风设施,55.56%的从业人员佩戴了个人防护装具,6.67%的洗衣店有专门的有毒有害气体排放装置,11.11%的从业人员上岗前进行了健康查体,13.33%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结论:与消毒和公众健康相关指标合格率较低,衣物存在二次污染,不能保证消毒质量,从业人员劳动保护相关指标合格率极低,对从业人员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公共纺织品的卫生安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对洗涤行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宁省朝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管辖的5个县和2个区内各随机抽取7家公共用纺织品洗涤单位,共计49家, 依据GB/T28459-2012《公共用纺织品国家标准》进行检查。调查的49家公共用纺织品洗涤单位日常没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其他46家没有设置功能分区,回收、洗涤、熨烫、存放、送出,全部洗涤程序混在一个大房间进行,且车间地面有污迹,空气污浊,公共用纺织品没有进行物理高温消毒或化学消毒;39家单位存在从酒店回收的台布和旅店被单混在一起洗涤,医院被单和酒店被单用同一台洗涤设备清洗等情况;40家洗涤设备没有消毒功能,在洗涤设备说明书上只对洗涤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说明,9家洗涤设备具有高温消毒功能但也均未使用;49家公共用纺织品洗涤单位均没有自检能力,同时也没有任何部门对其进行检测,均不能提供检测报告单。对48家酒店140批次的公共用纺织品( 涉及毛巾、床单和浴巾3个品种) 调查结果表明,细菌菌落总数及真菌菌落总数超标的共计12批次,而菌落总数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处于监管盲区,具体的实施细则等也未制定,使检查人员无章可循、存在分区不明、空气污浊、不消毒等情况,车间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浊、清洗消毒不规范。
目前,医疗机构后勤管理社会化成为趋势,不少医疗机构将使用后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承包给社会化的洗涤公司,同时也存在部分医疗机构仍由洗衣房负责处理。医疗机构所用的衣被等医用织物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后,可能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洗涤消毒处理。由于医用纺织品清洗消毒工作长期缺乏规范的管理与操作工作程序,致使存在医源性感染较大风险。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机抽检38家医疗机构洗涤消毒前医用织物312件次,从17件次医用纺织品上分别检出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种类细菌,从1件洗涤消毒后的医用纺织品上检出革兰阳性球菌。调查发现,部分单位医用纺织品洗涤消毒场所建筑简陋、布局不合理、相关制度缺乏或不健全;多数单位洗涤操作人员未接受过专业培训,洗涤消毒洁污不分,洗涤污水直接排放。结论:湖北省进行医用纺织品洗涤消毒的医疗机构和社会化服务公司洗涤消毒工作不规范,洗涤消毒质量无保障。
有资料统计,在我国每年因公共卫生原因所产生的疾病大约占19%。调查结果还表明,医院被单与酒店被单等混在一起洗涤,且洗涤时均不消毒。消费者健康无法得到保证。
3.2 洗涤卫生标准
洗衣店洗涤包括收衣、分拣、水洗或干洗、熨烫整形、包装、发货等环节。水洗又分为预洗、低温主洗、漂洗,干洗分为四氯乙烯干洗和石油溶剂干洗,根据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现有洗涤环节达不到消毒效果。衣物洗涤质量要求现有商务部下发的SBT 10989-2013《衣物洗涤质量要求》及SBT 10625-2011《洗染业服务质量要求》,对衣物洗涤微生物指标虽有要求(详见表2),但没有相关国家强制性标准。
公共纺织品洗涤包括分拣、预处理、洗涤、熨烫、存放、发货等过程,按照GB/T 28459-2012公共用纺织品要求,洗涤过程详见表3。根据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现有洗涤环节达不到消毒效果(详见表4)。
表2 微生物要求
表3 GB/T 28459-2012 公共用纺织品 附录A洗涤程序
表4 公共纺织品洗涤效果
医疗机构使用后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一是由社会化洗涤公司洗涤,二是仍由医疗机构洗衣房负责处理。医疗机构所用的衣被等医用织物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后,可能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具有传染性,洗涤环节包括下收、清点分类、洗涤、熨烫、烘干、整理、折叠、发货等环节。目前,我国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在医院纺织品洗涤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方面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 2012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虽然对纺织品的清洗周期、消毒方法进行指导说明,而对医院纺织品的洗涤方式、流程、运输、存储、清洗质量等均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国内医院往往更关注医用无菌物品的消毒处理,而忽略了普通纺织品的日常管理。在洗衣房的建筑布局方面不够规范。纺织品洗涤流程不够科学,洗涤员工个人职业风险防护意识不强等。
多年来,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用织物的清洗消毒工作,长期缺乏规范性的管理与操作工作程序。卫生部在颁布的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病人衣被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肝炎结核病人及传染性物质所污染的衣被,烈性传染病人的衣服应先消毒或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洗涤,但一直无实施细则和可操作的规定与程序出台。可喜的是已经有部份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规范,如湖北省于2012年6月颁布实施了可重复使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DB42/T 802-2012)地方标准,对规范医院洗衣房感染管理与清洗消毒行为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和有效的借鉴。
2015年08月19日,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国卫办医函【2015】708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的通知》。医用织物的洗涤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环节之一,随着医疗机构后勤工作社会化的逐步推进,医用织物交由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处理存在环境卫生、洗涤质量问题。为加强医疗机构医用织物管理,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①充分认识加强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的重要性,强化责任意识;②加强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保障洗涤消毒质量;③加强对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的监督管理。
4. 消毒与洗涤
洗衣行业消毒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洗涤设备长时间不消毒,内部容易滋生细菌,污染衣物,引发相关疾病,应定期使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目前的《消毒管理办法》、SBT 10625-2011《洗染业服务质量要求》和地方性标准,如《黑龙江省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关于对“洗涤衣物的营业单位管理”,要求还不够具体全面,而且没有主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卫生监管,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强化管理。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如目前在使用消毒剂或消毒设施进行消毒时,对不少衣物和洗涤设备会产生破坏,造成经济损失。 另外营业面积过小,导致布局不合理,多数洗衣间与卫生间相连或/和卫生间在一起,更易受到污染,这些都给消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洗衣行业消毒质量管理的相关法规或细则,使洗衣行业能够规范有效地开展消毒工作,提高洗衣行业的卫生水准。加强从业人员上岗前消毒知识和消毒技术的培训,对外营业的洗衣店要定期对洗涤设施、经营场所、衣服存放处、从业人员手表面进行消毒,洗衣场所布局要合理,清洁污染区要划分明确,污洁不交叉,对传染病人的衣服要设有明显标志,消毒后再洗涤,建立健全消毒工作和检查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清除隐患,防止交叉感染,以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003年4月,台湾地区就曾经发生过一起医院洗衣房工人感染SARS的事件,致使1名洗衣房人员死亡。因此,加强洗衣房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并制定规范性的可重复使用医用织物清洗消毒工作程序,对有效控制其医院感染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消毒洗涤流程
针对洗涤行业存在的污染问题,需要有合理的消毒洗涤流程。在衣物进厂后,首先进行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在分拣及混洗时有效解决交叉感染问题;公共纺织品和医疗织物洗涤,要求合理的布局及消毒洗涤工作流程。
(一)洗衣房合理布局
洗衣房划分为污染区(收集、分检、浸泡、清点、处理及清洗衣服、被单)及清洁区(烘干、缝补、熨烫、折叠、储存及发送洗净衣被和办公)。污染衣被未经洗涤不得进入清洁通道及清洁区,各区受污染程度不同,消毒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二)洗衣房工作流程
每个病房应有个衣被收集袋,分别收放有明显污染的病人衣被、一般病人衣被及医护人员的工作衣服、帽子和口罩。明确感染源的处理:确认被气性坏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以及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病原体等污染织物均应先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再进行常规洗涤;被朊毒体等污染的污染织物宜按医疗废物要求,作焚烧处理; 被具有传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污染织物宜先消毒再洗涤。感染源不明的处理:被具有潜在传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医用织物,是否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人员或临床医生给出建议,按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医用织物是否有生物污染风险可由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人员和临床医生来综合判定。
洗涤预处理的原则:针对有明确感染源或感染源不明且有明显污渍的污染织物须采取预消毒处理,一般可选择二氧化氯或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等浸泡30~60min后,对有污迹的再单独着重去除污迹,最后进行常规洗涤。
根据衣被受污染程度分别用专机洗涤,特别是传染病的衣服应专机洗涤。无条件时也应先洗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帽子和口罩;再分次洗病人的一般衣被、污染衣被;最后洗具有明显传染性病人的衣被。病人衣被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
熨烫也是消毒方法之一,要注意熨烫曾受过或易受污染之处。对一般污染有传染性的衣被洗涤消毒后应分批晾干熨烫不宜混杂。
洗衣机的消毒:洗衣池(机)洗衣后,特别是洗可能有传染性的衣被后,应用热水或含有效氯的消毒洗衣粉消毒。
洗衣房的环境消毒:洗衣房污染区的消毒: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上班时应打开窗户,保持通风;下班时应将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清水冲洗1次。洗衣房清洁区的消毒:上班时应开窗通风1次,并用清水抹擦桌台椅地面,保持清洁;下班时关闭门窗,减少灰尘和风沙。可在其收集分检的污染区域安装紫外线循环风消毒器,实施有人在的情况下的环境空气消毒。
洗衣房工作人员的防护:洗衣房工作人员必须更换鞋,穿好衣,戴好帽后方可进入工作区。工作前后,特别是在处理了污染衣被或具有传染性的衣被后,必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即使戴了手套,工作以后也应用流动水洗手,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工作后脱下工作服,每天换洗一次。
污水污物处置要求:医院及商业性洗涤(消毒)服务机构的污水可采用封闭管道排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水排放应符合GB18466和国家相关规定。污染废弃物处置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
4.2 消毒洗涤观念
洗涤清洁与消毒是为公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衣物洗涤护理服务的,是与百姓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与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措施紧密相连的。因此,这不是一个行业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这是一个大环境、大健康、大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应针对洗衣房的工作特点和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重点进行上岗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感染知识教育,使牢固树立起预防医院感染意识,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消毒液的配制方法及有效浓度等一般医学常识。
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加强质量控制洗衣房布局合理,洁污分开,通风良好;指定地点收集污物,运送车辆每日清洗消毒;认真执行衣物清洗的规章制度,分类清洗;清洁被服专区存放;工作环境保持卫生,每日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每日洗澡更衣,接触污物后洗手。
3)充分发挥监督组织的作用,对洗衣房的工作质量,操作环节,制度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制订质量标准,定期检查,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