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静态文本 发挥教材习题功能

2016-09-01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平角静态习题

崔 小 兵

(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11)



数学研讨

善用静态文本发挥教材习题功能

崔 小 兵

(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11)

静态文本是小学数学教材习题中的有效资源,教师善加利用,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习题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善用静态文本处理教材习题的策略:结合静态文本,丰富习题设计;分解静态文本,灵活处理习题;补充静态文本,增加思维含量;改编静态文本,提升习题效益。

静态文本;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处理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编排了许多静态文本。所谓静态文本,就是指教材习题中提供的思考提示,如习题指导、习题补充等,这些静态文本的目的不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且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从而找到多种解题方式和解题思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些静态文本熟视无睹,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降低了学生对新知的牢固掌握。该如何利用静态文本,发挥教材的习题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静态文本,丰富习题设计

在数学教材中,静态文本大多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针对习题进行了有力补充,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静态文本,将所学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掘习题的教学内涵,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丰富习题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习题蕴含的思想方法,提升习题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垂线段”这一内容时,教材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在这个习题的旁边,静态文本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如图1)。

图1 “垂线段”静态文本

结合这一静态文本,可以看到教材之所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学会画垂直线段,并能够据此探索这一垂直线段的特点。教学时,教师通常只会根据静态文本按部就班地教学,要学生亦步亦趋地照做,在两条平行线间任意画出几条垂直线段,并且要学生根据静态文本中提出的要求,测量出线段的长度,而后寻找这些长度之间有什么关联和规律。很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能发挥习题的价值。基于此,笔者结合静态文本,对习题重新进行了设计,丰富了其中的内容:先给学生出示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然后让学生猜想:在这些直线之间有一些看不见的特殊线段,猜一猜那是什么?学生认为是垂直线段。那么这些垂直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借助平行线猜想这些垂线段的长度应该是相等的。为了验证这些猜想,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最终对垂线段的特点有了深刻的感知。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静态文本,丰富教材的习题设计,借助富有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猜测,对平行线间的特殊线段有了初步认知,并在实践操作中进行验证,从而发挥了教材习题的价值,教给了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了数学能力。

二、分解静态文本,灵活处理习题

在数学教材中,静态文本通常是依据题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问题设计和补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这些静态文本拿来直接使用,这样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灵活性思维。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静态文本,将静态文本中的要求进行有机分解和组合,以此扩大探索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习题的教学功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设计: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1=()°,∠2=()°,∠3=()°,在这道习题旁边,静态文本提出了这样的补充和要求(如图2)。

图2 “角的度量”静态文本

根据习题和静态文本可以看到教材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大多数教师会按部就班地让学生熟悉三角尺上角的度数,这样一来就不能凸显静态文本,学生对测量角的技能也不能得到有效地巩固和提升。为此,笔者针对“每块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这一静态文本进行了分解设计,提出了如下问题:其一,你知道三角尺上哪些角的度数?其二,你知道三角尺上其他角的度数是多少?其三,这三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其四,这三个角的读数和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会调动起积极性,进行积极探究,从而领会三角尺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也会领会到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直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度数的和,这样让学生的认知全面、深刻。

以上教学,教师灵活处理教材习题,将静态文本有效分解,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而且让学生对三角尺有更深刻的感知,大大提升了教材习题的价值。

三、补充静态文本,增加思维含量

对于教材习题来说,除了帮助学生提升技能,更多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材习题中的静态文本会使用封闭性要求进行说明,这种说明常常是对习题的指向性总结和延伸,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由此,教师可以借此进行补充,增加习题中的思维含量,借此充分发挥习题价值,最大化训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直角、平角和周角”这一内容时,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3)。

图3 “直角、平角和周角”静态文本

这道习题要求学生先操作,将圆片对折三次,然后算出其中三个指定角的度数。静态文本要求找出其中的平角和周角,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巩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如果只是单纯找出平角和直角,这道习题就缺乏思维含量,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彰显习题的价值。基于此,笔者根据静态文本进行了如下补充:对折1次圆纸片,折痕可以看成什么角?对折2次,中间会分成几个角?这几个角又是什么角?随后验证猜测。还能对折几次?又能分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多大的角?为什么?圆片中有哪些角?大小度数分别是多少?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找出几个直角、平角、周角?这些角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根据问题,不但熟练学会了对折,而且从对折中发现了角的规律,从而有效巩固了直角、平角和周角的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补充,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思维,在分层处理的同时不但梳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也分析了45°,135°,270°等特殊角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折纸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提高探索能力。

以上教学,教师根据静态文本的设计进行了有力补充,一方面增加了习题的思维含量;另一方面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四、改编静态文本,提升习题效益

在小学数学教材习题设计中,大多数题型都是较为合宜的,但也有不少习题信息量较大,探索性也比较强,静态文本虽然给出了方向指引,但由于要求与学生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距离,无形中增加了困难和压力,让学生仍然一头雾水,找不到合适的切口。此时,教师就可以在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将静态文本进行有效改编,从而提升习题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学完苏教版教材“垂线和平行线”的内容之后,教材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4):

图4 “垂线和平行线”静态文本

这道习题要求比较简单,静态文本提出要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运用语言进行数学表述,这样就可以理清思路,培养学生数学分析的能力。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进行文字表述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基于此,笔者对静态文本进行了改编:测量角的大小是多少?两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想到了什么?根据这一改编,学生借助操作,会发现有大小相等的角,也有互余的角,并探究其中的规律所在,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角线把一组对角分成了两组大小相等的角”的结论,同时也发现了角的互余规律,从而在教材习题中得到了有效的思维提升。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改编静态文本,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充分发挥了教材习题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习题中的静态文本是一个有效的资源,教师要善加利用,既要关注习题本身,又要品位静态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合理运用,巧妙补充和改编,以充分发挥习题的价值和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 王介锁.顺“理”而教:数学课堂的一种视角[J].小学教学研究,2016(2):17-20.

[2] 祝敏.小学数学教学要善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生活教育,2015,24:57-58.

[3] 任意.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2:131.

[责任编辑:陈学涛]

2016-02-17

崔小兵(1975-),男,江苏苏州人,高级教师,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苏州市、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G623.5

A

1002-1477(2016)07-0070-03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7.018

猜你喜欢

平角静态习题
旋转与角(部级优课)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余角、补角与对顶角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机床静态及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