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一叶障了双目
——《最后的常春藤叶》解读

2016-09-01王一心

中学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贝尔曼杰作常春藤

王一心

莫让一叶障了双目
——《最后的常春藤叶》解读

王一心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故事梗概是: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住着苏艾、琼珊还有她们的邻居老贝尔曼——一个画了一辈子画却还没名气的画家。得了严重肺炎的琼珊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上,以为藤叶落尽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际。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屋外风雨交加,但边缘已经枯萎发黄的叶子仍然挂在藤蔓上,于是琼珊重新萌发了生的希望。原来是老画家贝尔曼,顶着风雨,在墙上画上最后一片藤叶,而自己却被肺炎夺去了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他等待二十五年的杰作。

对于这篇情节不算太曲折,环境交代比较清楚,人物也不多的短篇小说,解读却始终争议不断: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何解?主人公是谁?有人说是老贝尔曼,因为贝尔曼牺牲自己成就了别人,“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他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杰作”。有人说是苏艾,是她帮助琼珊渡过了难关,苏艾就像琼珊生命之秋里的一片“绿叶”。也有人说是琼珊,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为人们树立了榜样,“信念”是她走出生命阴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坚持老贝尔曼是小说主人公的读者认为(课堂上老师也是这样教的),从小说情节发展角度看,老贝尔曼在唤醒琼珊生的欲望这个关键情节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老贝尔曼是小说主人公。

查阅了相关资料,教材编者似乎也是持这种观点的,他在“课文导读”中这样描述道:这“最后一片”孤零零的常春藤“叶子”,是一位“失败的画家”生命的杰作。而就是这小小的一片“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的常春藤叶,紧紧地系着两个人的生命,承载着无限的人间真情,闪烁着耀眼的德行之光!作者满怀深情地描写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相濡以沫的生活和真诚互助的友谊。这样的故事能让我们在寒冷之中感到丝丝暖意,在黑夜之中看到光明。它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和爱,更是希望。

此外,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局也是支撑这一种观点的又一个支点。关于这“最后一片”孤零零的常春藤“叶子”,在小说的结尾,谜底是这样揭开的:

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冻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小说写到这里,便嘎然而止,关键的“画叶”行动,作者没有实写,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对于风雨之夜的情形,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去再造。这样,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贝尔曼的形象马上会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正如编者所说:“这小小的一片‘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的常春藤叶,紧紧地系着两个人的生命,承载着无限的人间真情,闪烁着耀眼的德行之光!”

我很欣赏以上用探究小说情节逆转和破译艺术特色来解读文本的方法,我也赞成对贝尔曼人性美的开掘,事实上,也正是贝尔曼画的“那片常春藤叶”,触动了病中的琼珊对自己前些日子自暴自弃想法的批判,它是一剂“催化剂”,让琼珊近乎彻底熄灭的生命信念重新释放出强大的力量。

但是,我不认同贝尔曼是小说主人公的定位。

首先,我们还是从小说情节逆转的角度来看,琼珊命运真正发生逆转的地方是从小说的倒数第11段开始: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琼珊的命运已然发生了180度逆转,而促使这种逆转的正是她对前阵子生命态度的批判和此刻她生命信念的回归,虽说促使这种批判和回归的诱因是“那片常春藤叶”,但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看,那也只是一片常春藤叶,是诱发琼珊态度转变的外因。况且,在那时那刻,琼珊,即使是苏艾,也都还不知道“那片常春藤叶”就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杰作”。如果没有琼珊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如果没有苏艾不离不弃的细心呵护,琼珊不能熬到贝尔曼完成“杰作”那一天,那么,贝尔曼画出最好的“杰作”,也只能枉费苦心。

至于小说“欧·亨利式”结局中揭示,“最后一片”孤零零的常春藤“叶子”,不是常春藤上的真正叶子,而是一位“失败的画家”生命的杰作,这恰恰进一步印证最终改变命运的不是“叶子”,而是自己的生命信念。

其次,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除了“出乎意料,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结局,小说还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小说以最大的篇幅将琼珊对待疾病的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她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冬日寒风中不断掉落的常春藤叶上时的悲观心理及每况愈下的精神状态,作者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它让读者真切理解到,琼珊病情之所以一天天加重,除了“肺炎”的侵蚀,更是自身委顿的必然。所以,当琼珊的心态出现逆转之后,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的身体状况就出现了奇迹般的好转。可以这么说,作者以最俭省的笔墨去描写琼珊态度转变后的言行和身体状态变化,造成文章前后的不对称对比,也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只要态度乐观,信念坚定,一切都ok,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此外,小说的对比还体现在没有名姓的医生身上。这是一个最容易为人所遗忘的重要角色,在我看过的不少解读资料里,很少有人把他作为重要角色加以分析。这是一个最不像医生的医生,他两次出场,作者几乎没有写他如何诊断,开具什么样的处方,而是用几乎所有的笔墨写他大谈琼珊“希望活下去”的信念对她病体康复几率的影响,所以,在笔者看来,与其说他是医生,到不如说他是智者,是哲人。作者通过塑造医生这一角色,既佐证了琼珊命运变化,又张扬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作者对生命逆境突围的形象理解,他是作者的代言人。

第三,从小说标题内涵角度看,弄清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象征什么,也就更容易理解这篇小说。

有人说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杰作”,象征舍己为人的精神;有人说苏艾是琼珊生命寒冬里的最后“绿叶”,它象征不离不弃的友情。小说的确涉及褒扬苏艾不离不弃的友情,贝尔曼舍己为人的壮举等因素,但这些都只是小说的部分内容,如此理解不免有以偏概全、浮于表面之嫌。其实,要想真正弄清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象征什么,必须先问一问这“常春藤”象征什么?小说中涉及到的影响它生机活力的“叶子”有哪些?否则,极易一“叶”障目,曲解文题,歪解文意。

笔者认为,前途迷惘,又在寒冷冬天遭受疾病侵害的琼珊,就是那棵枝叶凋零的常春藤,面对这一人生重大打击,在琼珊自己都几近心灰意冷时,苏艾不离不弃的呵护,贝尔曼舍己为人的壮举,都是守护琼珊“这棵常春藤”生命活力的仅有几片“叶子”,正是这几片“叶子”滋养着琼珊这棵“常春藤”,支撑她一朝长出了 “想活下去”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让她重新迸发生命活力,走过生命寒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作者以面对“肺炎”打击的琼珊的命运变化为线索,通过饱含深情地描写三位穷困潦倒、相濡以沫的画家的生活和真情互助的友谊,表现作者对战胜命运逆境的人生思考。对于这篇文章,其实我们不必固执于谁是小说主人公,也不必园囿于那片有形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只要我们放眼全文,知人论文,自会别有一番心得。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高三(1)班]

猜你喜欢

贝尔曼杰作常春藤
最后一片藤叶
水压的杰作
姐姐的“杰作”
杰作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大自然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