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往纵深处发展?
2016-09-01高东梅
高东梅
议论文如何往纵深处发展?
高东梅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以“智慧”为话题材料,在考生议论文数量占据70%以上的情况下,分数的高低就决不仅仅限于表达通畅、素材丰富、层次清晰了,更在于考生能否找到一个切入点,并向纵深处挖掘,以充分体现其思维水平。
2015年高考作文细则明确指出:凡是能紧扣“智慧”特质展开理性分析和论证,由一般经验而灵动地上升或升华到美妙,结构严密,表述清楚的,应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判为一类卷;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智慧”的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深度,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常陈旧,止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然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如果只扣住“智慧”的外围,简单堆砌熟知的“善”的事例,基本不作入题的理性分析,原则上判为五类卷。
从上面的细则,我们不难看出,作文要考查的是考生深刻而独到的思考力。要做到深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必须要透过表象深入到本质。通过列举一种现象,然后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何解决这一现象等。文章要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事实上,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考生更多的是通过堆砌材料来满足字数的要求,以叙代议是常态,真正的逻辑思辨能力还没有养成。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多的是挖空心思堆砌,会出现一些常见现象:一种是材料如旧时的烟斗,陈旧而缺乏新意。不管是什么题目、什么观点,基本上撑住门面的都是常见的一些人:陶渊明、司马迁、屈原、苏轼、三毛等,这极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一种是如杂货铺的商品,没有分类。古今中外,一应俱全,颇有“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滑到哪里”的感觉,这样会让阅卷老师一头雾水,丝毫没有好感。
“智慧”可以写的内容有很多,它有别于一般的智力,是由能力、经验、推理、记忆等升华而成的“智”“情”“意”等精神素养的综合体。为此,考生只要抓住这个特质进行取材便可。而纵观许多高分作文,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是能够集中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切入点进行取材分析,例如高考高分作文 《庄子的智慧》《周庄的智慧》《布拉格不说话》《写作的智慧》,这类文章深刻而又独特,内涵丰富。
那么,在平时的写作中如何找到这样的切入点,进而以小见大,在“选”和“用”材料中凸显自己的理性思维,提升作文的品质呢?我们不妨做以下分析和尝试。
一、心中有图式,笔触更集中
如果将作文的题目比作是一座宝藏的话,所有的考生都是探险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爱因斯坦在《社会与个人》一文中指出:“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这样的思考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找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进行取材写作。以下图为例: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考生在取材时可以由小到大,从大自然动植物的智慧写到个人的智慧,再写到群体的智慧……以此类推,尽管可以紧紧扣题,但是会出现思考不深入,材料涉及范围太宽泛的问题。不如就抓其中一个方面深入去写,例如群体和社会这个领域,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可以写如今文化的现状(写作的智慧、影视作品创作的智慧、娱乐节目制作的智慧);可以写群体处理问题的智慧(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面对环境问题的智慧、面对商业快速发展的智慧);可以写特定时代背景下群体的智慧 (魏晋时期的文人智慧、民国时期大师的智慧、唐朝诗人的智慧)……
以高考满分作文《维也纳的智慧》片段为例:
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给这个城市带来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
从上面的文字片段不难看出,作者抓住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智慧大做文章,从它经济发展的智慧写到它多方面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是浅层次的,一眼就能看出的。而此文最高妙的地方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维也纳比作是一个智慧的老者,文章便由现实写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既有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又层层深入地分析,因此文章明显有了“范儿”,文学味道浓厚。
二、心中有经典,借鉴更智慧
在日常的写作中,学生很容易出现一种简单的认识:只要多积累事例,写作的时候往上硬套,总会拿到理想分数的。其实例子雷同,缺乏新意,没有思考力的文章比比皆是,分数并不会高到哪儿去。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题“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针对这一题目,不少考生挖空心思搜集素材,从林徽因写到居里夫人,从陶渊明写到嵇康,看起来内容丰富,实则人物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无法往纵深处挖掘。此时,如果可以跳出例子的局限,首先思考题目蕴含的内在意义,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会使文章立刻生动起来。例如高分作文《书中自有颜如玉》,作者通过分析读书可以让女人永葆青春容颜这个角度切入,然后列举了杜拉斯、林徽因、红楼梦中的人物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考生也堆砌了不少例子,但是所有的例子都有一条主线贯穿:杜拉斯的才情、林徽因的雅致,都是源于读书,她们能够永葆自己的青春。这样的文章能够做到观点清晰、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自然是上乘之作。
王栋生老师说:“思考意识来自独立的生命意识,有了属于个人的阅读,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意志不再由‘统一思想’取代,人也就慢慢地‘立’起来了。”因此,通过研读名家的作品,能够灵活运用辩证艺术,推因论果,就可以利用个人的储备,灵活借鉴。
例如鲁迅杂文中的一篇典型之作《观镜有感》,作者要表现的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如果单纯枯燥地讲述并不能彰显他文字的魅力。鲁迅先生很睿智地从“镜子”这一具体的物象出发,首先从古镜的文饰引出论述的话题;然后分别论述汉、唐、宋镜子的不同特点,来折射那个时代的人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最后点明主旨,指出要“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例如张爱玲的《更衣记》,作者首先点明“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女性必须把身体遮蔽起来,衣服才有一点点作用”,然后写到五四运动,引进了民主和自由思想,女性开始穿各种衣服来展现自己的身材;然后到了民国时期,旗袍大量出现,女性美进一步展现。这可以说是一篇描写从清朝建国到“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服装演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借用服装的历史来反映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变化。
在平时的写作中,考生尤其要关注这类名家的文章,由此即彼,触发自己的思维力,做到旁征博引,让思想充分“燃烧”。然后根据自己熟知的领域进行迁移,写文章时必定会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三、心中有热点,见解更深刻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总体来说,议论文的比例并不大,而且有巧妙切入、以小见大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热点,让学生仿写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写作实则包含下面几个步骤:从理解新闻内容开始,然后来评判新闻中主要人物的价值观,最后要整合多渠道的信息,进行深入地剖析。这样的写作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抓住一种热点现象进行深度追踪,思考也显得更加深入。
例如2015年有许多国产电影《大圣归来》《捉妖记》等登上了票房销售的顶峰,引来了各路媒体和观众对国产电影的重新认识。例如人民日报时评《期待“自然水”浇灌中国电影》中,作者撇开影片自身的制作,而是将视角着眼于一个独特的群体——影迷。通过比较分析影迷审美水平的日趋成熟来体现国产电影的生命力。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相反的声音出现了,评论的点则是从反面来深入剖析国产电影的死穴或者是观众的审美水平,例如《捉妖记破票房纪录——仍应正视国产电影短板》《观众越来越挑剔》。面对这些评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然后进行整合处理,学会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学会从此材料中来推敲出分论点,以此为由头,写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也并非难事了。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说:“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中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经验越丰富,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理性思考缺失的学生来说,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评论,就某个社会现象进行深度追问,这样不仅有利于积累较新鲜的、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还能够培养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
例如深受学生欢迎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导师的头发在同一期节目中有不同造型,由此判断此节目存在黑幕,肯定不是现场直播,而是经过后期剪辑。其中有一篇新闻评论《想让谁晋级就让谁晋级》,全文追问了三个问题:好声音的导师为何要争抢学员?导师的评论为何要进行剪辑?现在我们的审美价值如何?这三个问题的追问,明显就会带领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在读评论时,也就自然而然被 “牵着鼻子走”,会有深度的认同感。为此,通过多读、多积累这样的热点问题,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思考,养成这样的习惯后,议论文写作思维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关注人文、力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越来越明显。作文要考查的也不仅仅是能够把观点说清楚,而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要求考生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观点和例子脱节,要能够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挖掘内涵,从而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