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会展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伊春汇源国际会展中心为例
2016-08-31周雅,傅少鹏
学术
本土化会展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伊春汇源国际会展中心为例
周雅北方工业大学讲师 博士
傅少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师主任
摘要:本土化建筑设计是需要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基本满足的情况下,结合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人文特色来实现建筑的地域文化特点,表达建筑独有的标志性和代表性。这样的建筑才是接地气的、本土化的、代表当地区域文化的。伊春汇源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即是利用会展建筑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与当地地域自然环境特点相结合的较为成功的一个本土化地域性建筑。
关键词:本土化 地域性 国际会展中心
1 背景
随着近十年中国农林业的发展与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大力支持,伊春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其农林业的发达已是世界水平,为了加强伊春市农林业产品的国内和国际贸易,当地政府联合中国汇源集团开发建设伊春汇源国际会展中心综合体项目,使其成为当地农林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交易平台和展示平台。该项目得到了国家林业部、黑龙江省林业厅、伊春市政府和中国汇源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 项目概况
会展中心建筑面积48000平米,形成以会展为龙头产业,集展览、博览、会议、信息、商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会展综合体建筑。功能方面:展馆为展览、展销用房,要求能举办和召开国际大型展览展销会,约800个国际标准展位,并拥有可举行大型国际会议的会议空间,另有辅助配套商业、餐饮、办公等功能。
3 设计原则
国际会展中心是伊春市对内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公共设施,也是伊春市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该建筑的设计既满足自身的功能要求外,同时还与周围环境空间相融合,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环境,体现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的设计原则,在彰显中国传统元素与本土地域性的特点的同时又不失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成为伊春市的标志性建筑,能对临近的地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带动作用。
4 设计策略
为突出本土地域性与中国传统元素设计,会展中心从建筑形体的一体化,到平面总体规划布局考虑融入中国式庭院,再到建筑立面将本土地域性元素“红松林”造型和色彩仿生交相呼应。
4.1建筑功能与地域性相结合
会展功能、会议办公和配套商业功能以功能组团的形式组合在一个大的建筑形体中,利用交通走廊串联每一个功能平面,在每个组团功能群之间设置公共大厅,让人流可在同一个建筑室内到达每一个想到达的功能空间,这样既便利了运营管理也让使用者得到了便捷的路径,缩短了交通距离,并且可达到四季如一的使用效果。
4.2建筑景观与本土自然的结合
会展中心建筑利用中国传统营造理法与本土自然地域相结合将自然景观引入其内部空间,引入分视觉借景、观景和实体景观直接进入建筑。 借景方面,将建筑外立面规律性的竖向通高开设玻璃幕墙,使用者的视线犹如在森林大树间的空隙中观赏周边景色,一步一景,借景入画。实景方面,在会展、展销与会议办公空间中设计了一个两千平米的露天庭院。庭院内部分为两层,一层链接基座商业空间和学术报告厅的对外疏散口,二层链接展览大厅和会议中心的入口公共大厅。一层的链接功能在于引导参观人流与商业人流的交汇,二层链接功能在于贯通展览大厅,承接部分室外展览和室外表演活动。庭院内种植当地代表性的植物,让使用者感受庭院内的四季变化和植物的生长。
4.3建筑立面与地域性元素相结合
立面的设计是希望融合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特点,才能实现建筑的区域化融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建筑的落地性和建筑在当地的标志性。红松林高大挺拔,粗壮的树干间显露一抹天空。红松树的上半部分枝干茂密,每棵树的枝叶相互交错,形成红松林底部远看底部棵棵粗壮、井然有序,顶部枝叶交错融汇,相互依附。这样的植物群生长结构正符合大跨度建筑体的构造特点和建筑立面的契合,因此我们仿照红松林的生长特点和形态结合建筑大跨度结构特点设计幕墙立面。整个建筑立面统一向外倾斜五度,混凝土和玻璃幕墙虚实交错,混凝土外干挂棕红色水泥纤维板,象征红松树杆,玻璃幕墙象征天空,并起到室内采光作用和室内借景效果。
远看国际会展中心仿佛像是一片红松林屹立在山峦与河水之间,当冬季皑皑白雪覆盖大地时,暖红的色彩映照着伊春的西大门,彰显着伊春人民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5 结语
中国现代建筑近百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因为经济和文化的过速及过度统一的发展使建筑的语言也过度标准化,失去了中国传统民族性、各地域的代表文化特色和传统特点。小兴安岭地区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地域风情,地域化现代建筑的本次实践希望唤起设计界对现代建筑的一种新的理念认识,使用传统的营造与本土地域性元素对现代化建筑进行设计与诠释。
参考文献:
[1]陈建飞、梅洪元.会展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克莱门斯.库施,沃克文.马格,安娜贝尔.格哈尔,卞秉.会展建筑:设计与建造手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