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A建筑师事务所室内设计作品中表皮手法应用分析
2016-08-31白云
白云
FOA建筑师事务所室内设计作品中表皮手法应用分析
白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研究FOA建筑师事务所室内设计作品中表皮手法的应用。FOA的室内表皮设计强调连贯性,强调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模糊,并带有一定的建构特征。其独特的设计观念引导表皮在室内与室外同步生成,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实为同一的过程。
关键词:FOA 表皮 连贯性 模糊性 建构
从1992年到2009年,西班牙人Alejandro Zaera Polo与伊朗人Farshid Moussavi夫妇建立的FOA建筑师事务所(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共存在了17年,留下了十几个建成作品和若干未实施方案。分手后两人各自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AZPML与FMA),但建筑评论界仍习惯性地将之前的作品归属于FOA。这些作品以建筑项目为主,但大部分作品他们也同时负责了室内设计,突出的表皮设计手法在这些作品之间以及建筑及室内设计之间表现出惊人的关联性。
1 FOA事务所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
FOA事务所将其设计观念概括为一种“系统发育理论(Phylogenesis)”,并自创了一种“物种分类法”来对其进行具体阐释(图1)。简言之,FOA模仿生物界的物种分类方法,对其设计的表皮(范围涵盖了建筑、室内和景观等领域)在多达七层属性上进行了分类,即预设了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随着功能、使用要求、地域特征等条件的输入,其表皮在每一个分类点上确定自己的方向,最后作品在其“系统发育树状图”上获得一个具体的位置,并得到类似于生物学“界、门、纲、科、属、种”的具体描述。这些复杂的分类主要集中于表皮(或者说界面)与人的关系及其形态肌理之上,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FOA试图将设计作品内在的隐性规律转化为外在的可视形态,在他们看来,一个设计作品与生物体相似,同时受到内在基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基因决定其共性,具体环境作用产生独特之处。
2 FOA事务所室内设计中对表皮手法的应用特点
因为其独特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表皮”这一不论在建筑还是室内领域都已是老生常谈的设计手法在FOA手中仍然有着足够的创造性。对FOA设计作品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建筑领域,本文则研究其室内设计中“表皮手法”应用的特征。
2.1室内界面的连贯表达
FOA事务所最初的两个建成作品都是室内设计为主的作品:建成于1999年的伦敦与纽约的Belgo餐厅(Belgo Restaurant London, 图2, 与Belgo Restaurant New York)。这两个作品均包含一定程度的结构重建,FOA借此机会创造了一种“试管状”的室内空间:将墙体与屋顶的表面表达为一个独立的元素,用橡木板包裹着内部的不锈钢结构,呈现出翘曲的形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由即是墙体又是屋顶的连贯表皮所围合的类似于“腔体”的“试管状”室内空间。表皮横向切开并错位,产生的切口缝隙成为光线或空调新风的出口。
“表皮”的概念模糊了墙体与屋顶的分别,室内的各个界面得以连贯表达。在纽约的案例中,FOA甚至将表皮的材质延伸至地面,希望藉此将表皮的连贯性在更大的范围上进一步延伸。
图2 伦敦Belgo餐厅(引自FMA事务所官方网站)
2.2模糊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边界
在“物种分类法”对表皮的第一次分类中,“覆盖面(envelope)”与“地面(ground)”的并行存在就确认了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等与连贯关系。在这一系统中,表皮的延伸将建筑外皮、室内围合面与室内地面连续起来,“界面的连贯表达”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成一体,模糊了两者的边界。
2002年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Yokohama International Port Terminal,图3)是FOA事务所的成名作,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码头的屋顶如同波浪一样在海边起伏,它同时也是供市民活动的平台,在极大的程度上与地景融为一体,使码头建筑基本上“不可见”,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称之为“没有立面的建筑”[1]。其下覆盖着候船大厅,再下面是提供停车和登船功能的船坞平台。包括屋顶即地景平台在内的多个平面通过坡道连接,坡道在各个平面上的开口更像是扭动的表皮撕扯开的豁口。室内的候船大厅周边围以垂直的、倾向于消失不见的玻璃,而长条的木板则覆盖了建筑物除了停车场之外的几乎所有地面,无论室内与室外,并且这不断翘曲的地面有着向两侧上方延伸形成围护构件的趋势。
图3 横滨国际客运码头(引自FMA事务所官方网站)
一般来说,竖向交通是实现各层平面连贯的大敌,但横滨码头用无处不在的坡道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坡道将各个翘曲的平面连成一个整体,坡道与各层平面一起构成了这一作品的“表皮”,连贯的表皮将建筑的室内与室外空间连成一个整体,在效果上模糊了两者的边界(图4)。具体说来,以下手法强化了这一连贯的效果即边界的模糊:
图4 连贯的表皮将室内室外连成一个整体(引自FMA事务所官方网站)
a. 对“平”面的消解与对翘曲的强化
设计通过木板肌理的大量重复、平面上的扭动和竖向上的翘曲模糊了地面与围护之间的边界,在即使平坦的地方也创造出不安定感,强化了这一表皮的三维特征,强化其连贯性,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边界;
b. 特征化空间的不断重复
建筑的室内空间、坡道及屋顶平台空间均被这一表皮以相类似的方式包裹,具备统一特征的空间的不断重复削弱了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差异化感受;
c. 表皮下表面即楼层空间的顶板处理
包括停车场在内的楼层空间的顶板均以折叠金属平面的方式从另一个方向强化了这一表皮的连贯性,在提高空间辨识度、强化表皮三维特征的同时为大跨度室内空间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结构上的解释,从而在心理上维持了空间的稳定(图5);
图5 候船大厅的折叠天花板(引自FMA事务所官方网站)
d. 真正围护结构即玻璃的消隐
地面的连贯、顶面的连贯都使得建筑真正的围护构建即垂直于地面的大片玻璃趋向于消失不见,建筑内外空间得以连成一体,界限最大限度地模糊了(见图4)。
在另一个带有原型性质的空间研究“虚拟住宅(Virtual House, 2007,图6)”中,这一“连贯表皮混淆室内外空间界限”的特征更加清晰:FOA用一个自我扭转、分叉的带状结构形成了建筑的表皮(FOA称之为 DPM表皮,即Disruptive Patten Material Surface[2]),形成了不同的楼层和屋顶。这种具备分裂性质的空间结构方式混淆了我们所熟知的建筑内/外、上/下等空间位置关系,其本质上是一个拓扑学中著名的“莫比乌斯环”。
图6 虚拟住宅(引自EI Croquis杂志官方网站)
2.3室内设计作品带有建构特征
设计中流行的“表皮”手法常常会带来“反建构”的特征,即我们感知到的表面是脱离建筑结构存在的。但FOA同样应用表皮手法的室内设计作品中却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虑。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FOA作为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出身:他们的设计通常是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同时承担,一片连贯的表皮得以贯穿室内室外,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界限的模糊”。而这片表皮的内在结构常常同时承担起了建筑结构的作用,这使得其室内设计作品的表皮带有了“建构特征”,室内界面不仅仅是贴上去的一层表面而是具有了结构的力量,符合人们对结构的认知,而这是一般的室内设计所不具备的。我们也注意到FOA的建筑作品常常是比较低矮的公共建筑,面积宽松的低层建筑在结构方式的选择上有着更大的灵活性,这使得表皮承担结构在更大的范围内成为可能。
研究横滨国际客运码头的一系列横断面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一不断翘曲变化的表皮的内在结构是怎样支撑起整幢建筑。这样再回过头来看这座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加可以理解这些变化丰富的空间是与其结构方式相符的“真实的”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建构特征也因此而出现。而伦敦与纽约的Belgo餐厅案例中,其拱券般的的表皮传达出足以支撑其“试管状”室内空间的力量感。
3 结语:FOA事务所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同一过程
FOA是典型的“方法先行”的设计事务所,其外部全部的可视特征都能在其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层面找到根源,正是所谓“非理性的形式通过理性的设计产生”[3]。表皮演化的设计方法将其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融为同一个过程,也使得其室内设计工作很难委托给其他人。本文所列举的其室内表皮设计的几个特点,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边界的模糊及建构特征的贯穿,都可以在其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过程的融合之中得到解释——FOA从来就是将这两部分设计内容当做一件事在做。
参考文献:
[1] Toyo Ito. Yokohama International Port Terminal Architecture Without Exterior [J]. 2G, 2000(No.16)
[2] Alejandro Zaera Polo, Farshid Moussavi. Phylogenesis: Foa's Ark [M]. Barcelona: Actar, 2003: 592
[3] 丁沃沃. 再度审视建筑文化——结构肌理和地形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时代建筑,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