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研究①

2016-08-30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屠凤娜

中国商论 2016年21期
关键词:用水京津冀能源

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 屠凤娜



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研究①

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屠凤娜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产业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京津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和刚性约束条件。本文从历年水资源消耗量、产业能源消耗量的变化情况着手,研究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寻找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落脚点与平衡点,从而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以保障京津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 产业发展 环境约束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产业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京津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和刚性约束条件。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基础地位,造成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性相互矛盾的局面,使得环境与发展成为京津冀产业发展必须关注的焦点。正确把握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求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径,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1]。

1 协调京津冀产业发展与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产业发展促进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同时产业发展又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目前,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造成京津冀环境污染的原因,与产业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低端的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产业布局,破坏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注重规模经济,缺乏对外部治理的意识,导致部分工业聚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产业同构化严重,导致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从工业层面来讲,京津地区的产业同构程度是大于京冀地区和津冀地区的;从具体行业来讲,京津地区同构现象主要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以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等电子设备为主的高端制造业,而津冀地区和京冀地区同构现象主要是在黑色冶金业。这种现象,既形成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又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因此,要正视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改善环境,有选择性的转移和承接北京的功能疏解,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

2 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问题的关系

产业发展是以一定资源环境为基础,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生活,同时为资源环境的优化提供条件。一般来说,产业发展到工业化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既能相互协调,又能相互制约,也就是说,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重性[2]。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能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比如生态环保型产业,既能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又能优化环境、开发新能源,还能为其他产业提供有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持。同时,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又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这种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发展。反之,当产业发展无视资源环境的有限性,过度消耗资源,不断增加废弃物的排放,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阈值时,就会制约和束缚产业发展。比如传统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还造成了能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性相互矛盾的局面,这种模式下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制约、恶性循环的发展。

总之,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产业发展伴生环境污染,环境压力是产业发展的函数。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是伴随相生的现象。

3 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从历年水资源消耗量、产业能源消耗量的变化情况着手,研究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寻找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落脚点与平衡点。同时,从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的角度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理论基础。

3.1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约束

京津冀产业发展与水环境关系密切,按照京津冀三次产业发展对水的需求情况,分析水环境与京津冀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代表性,重点从水资源总量、用水总量、农业耗水量和工业耗水量以及分别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几个方面来阐述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约束。

从表1京津冀三地水资源情况看,京津冀三地都有一定的用水缺口,超过了其水资源的承载力,可见京津冀产业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压力。2014年北京用水缺口为8.9亿立方米,天津用水缺口为12.73亿立方米,2013年河北省用水缺口为15.44亿立方米。从用水总量看,京津用水总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河北用水总量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北京用水总量从2006年的34.3亿立方米上升为2014年的38.2亿立方米;天津用水总量从2006年的23亿立方米上升为2014年的24.1亿立方米;河北省的用水总量除了2012年有所上升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208亿立方米下降为2013年的191.3亿立方米,下降了8.03%。

高耗水的背后折射的是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因此,第一、二产业相对来说用水所占比例较小。其中,农业用水总量由2006年的12.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3.8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也由35.13%下降到13.14%。天津农业用水所占比例相对比较稳定,2006年~2014年,农业用水比例基本在50%上下浮动。由于天津以第二产业为主,因此,工业用水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19.29%上升为2013年的22.69%。河北省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8%左右,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地之一,因此,第一产业用水量较大,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基本都在70%以上,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在河北省整个农业用水比例中占到90%以上。这就造成了地下水开采超标的问题。随着中央及河北省政府对环境的关注逐渐提高,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相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河北省的农业用水量从2006年的163.7亿立方米降到2013年的137.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也由78.70%下降到71.93%。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间用水比例不协调,这种不合理突出体现为农业用水量过大,虽然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用水在总量中的占比也在下降,但仍有很大的调整余地。

3.2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

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产业发展对资源和能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京津冀地区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河北省更是煤炭消费大省,排放了大量污染气体,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京津冀三地近年来处于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能源的消耗量更是与日俱增。因此,从能源消耗和产业产值角度,分析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

表1 京津冀工业农业用水情况表 单位:亿立方米

表2 2006年~2014年京津冀三产能源消耗比重表 单位:%

图1 2006年~2014年京津冀三次产业能源消耗总量

2006年~2014年京津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GDP由24048.1亿元增长到66478.9亿元,增长幅度为176%,年平均增长率为19.6%,同时,能源消耗量也快度增长,从2006年的31797.7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4年的43630.3万吨标准煤,增长幅度为37.2%,年均增长率为4.1%。可见,京津冀产业实现GDP的增长与能源消费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需求也在同向增长;产业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表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

从2006年~2014年能源消耗总量看,京津冀近年来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其中河北省三次产业能耗最高,2006年~2011年期间北京三次产业能耗高于天津,2011年~2014年期间天津三次产业能耗高于北京。这表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的能源有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总量总体趋于收敛,但各产业内部的能源消耗却有所不同。总体上,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耗量远低于其他两个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呈现增长趋势,2006年~2008年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量低于第二产业,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不断注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使得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量高于第二产业。这表明,能源投入对北京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这反映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能源效率提升、政策引导的变化,北京市的产业发展已经开始从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转向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端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也可以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得到体现。

天津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是最大的,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耗量远低于其他两个产业。虽然三大产业能源消费与总体能源消费的走势大体是一致的,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每个产业的变化特点又有所不同,第二产业在2009年出现了一个高峰。第三产业的走势与第一产业的走势相似,都是稳步上升。这说明天津市在经历了重工业发展的高能耗阶段以后,也已经进行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省产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依然突出,产业增速与节能减排矛盾较大,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在河北省的经济构成中,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依赖性过高,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河北省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工业能耗,并以钢铁、电力和化工为主。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占较大比重。以2013年为例,京津冀三次产业的煤炭消费比例为27.3%、46.7%、73.6%;原油消费比例分别为21.41%、26.88%、7.31%;天然气消费比例分别为15.58%、4.82%、1.81%。可见,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津冀地区,以煤炭为主的低质能源消费结构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京津冀产业可持续发展。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产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

3.3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约束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产业发展在带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于土地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基于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范围内的产业发展、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既有利于耕地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控制和限制耗能高、危害大、产能过剩的项目用地。

京津冀区位呈嵌套结构,产业发展已超出土地承载力范围。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津冀正围绕产业转移或产业承接展开大规模产业用地审批和集约、节约利用。河北和天津在进行产业转型和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承接北京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3]。一方面,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困境。津冀为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用地扩张的要求比较强烈。天津市重大项目难以落地的主要原因是“用地缺口大”。同时,河北“十二五”期间预计建设用地需求在18.33×104公顷以上,用地缺口在60%左右。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过程中粗放的用地方式比较普遍。据统计,天津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每平方公里只有3.32亿元,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而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断减少,造成后备土地资源不足。2012年河北省的人均土地面积为0.27公顷,远大于京津的0.1公顷,河北省未利用土地占行政区总面积的比例为21.05%,远大于京津的12.64%和10.98%,这意味着河北省土地储备丰富,产业布局比京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但其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的GDP仅为13.01万元/公顷,远低于京津的99.03万元/公顷和94.88万元/公顷,可见,京津两地产业发展的土地集约度远高于河北省[4]。

[1] 阎兆万.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7 (65).

[2] 白云蛟.环境约束下京津冀产业转型协同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5.

[3] 翟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4] 王树强,张贵.基于秩和比的京津冀综合承载力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

F127

A

2096-0298(2016)07(c)-130-03

①本文系2016年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应急)课题:“京津冀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问题研究(16YYJ-13)”的阶段性成果;2012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TJLJ12-026)的阶段性成果。

屠凤娜(1979-),女,河北辛集人,天津社会科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用水京津冀能源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约洗碗用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上海建立大用水户用水实时监管制度推进城市节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