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启航时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第一期“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活动全面总结
2016-08-29张静
张 静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深圳 518001)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启航时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第一期“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活动全面总结
张静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深圳518001)
罗湖区第一期“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活动从2013年10月到2015年4月,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经历了部署启动、培训先行、选题开题、中期小结、结题评审与成果推广五个阶段.活动遵循“以教学为中心,以高效课堂为切入,以学生为主体、以备课组为团队,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的原则.“小课题研究”活动全面激活了我区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初步形成了整体教科研模式和科研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科与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既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理论补给,又创设了务实钻研、合作交流与成果推广的良好平台.现就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过程扎实,推进有序
第一期小课题研究活动分为“部署启动→培训先行→选题开题→中期小结→结题评审与成果推广”五个阶段.
1.部署启动
成立“罗湖区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组委会”,并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小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2013年10月11日,召开动员大会,对第一期小课题研究工作作了统筹部署,该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各中小学陆续开展学校层面的动员大会或启动仪式.校领导亲自挂帅,宣讲方案,鼓舞士气,结合本校情况全面部署.教科培中心又专门研设了“罗湖区中小学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专题网页”辅助研究过程管理.“万事俱备东风至”,一轮新的教研改革浪潮以浩荡之势全面铺开.
2.更新观念,培训先行
为了提高教师们对小课题的认识,增强其研究意识,并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扶助作用,教科培中心相继推出 “名师大讲堂小课题专场”“三期小课题远程培训”“六章网络论坛”“赴南通南京实地学习”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小课题研究培训课时量已达到19930课时.各学校也纷纷聘名师、请专家,共开展小课题专题培训达22场次,为老师的研究道路点亮指航灯.
3.严肃把关,选题开题
选题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研究的方向与目标,也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成败和价值.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们遇到的问题困惑其实有很多,为了引导他们将所发现的问题合理地提出,不脱离课堂、不过大过空、不剑走偏锋,教研员们分别牵头成立了“各学科小课题选题审查小组”,对各学校上报的小课题进行审核把关.针对选题过大、方向偏差的研究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引导,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为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把好了第一关.
4.笃实研究,服务推进
小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实践反思、分享互助,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教科培中心统一做好课题进程管理,力求简洁、规范、严谨.各学校也积极增进推进力度,呈现出百花齐放、各自争鸣的研究态势,开展导师引领、名师带动、听课评课、交流合作、反思修正等研究活动,将研究真正纳入日常教学,开展各种交流研讨活动,调动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各学科教研员也均组建核心团队,群策群力,走进课堂,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辅导,对自己学科的小课题开展情况进行宏观把控、微观指导、重点跟进、定点跟踪,为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全面推进助力增色.小课题网的“学科互动”栏目让一人之智变为众人之智,成为了老师们交流思考、讨论心得、增进研究氛围的有效手段,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智慧高地.研究期间,教科培中心还圆满组织了“小课题研究管理策略与服务艺术教研员论坛”与“科研主管培训交流活动”,此两项大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推动、管理小课题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结题评审,成果推广
2014年11月,第一期小课题陆续进入结题阶段,教研员带领评审小组对本学科申请结题的小课题进行课堂考察、问题答辩、汇报交流、素材审评等形式多样、严格有序、公平公正的评审.截至2015年3月,共有806个小课题成功结题.依据“管理推动严谨有序,研究探索扎实有效,培训互动深入有力,素材成果积累丰富”四个方面的横比参考,共约有27所学校获得小课题研究项目优秀组织奖.本期小课题活动还形成一批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类型丰富,实效性强的优秀小课题成果,教科培中心将给予大力的表彰和奖励,选拔优秀的小课题晋升为区级课题,通过全区、校际、本校不同层面,利用组织教学汇展、教师大讲堂、刊物出版、微信推介、网络传播等多种渠道,使小课题优秀成果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地传播和辐射,使更多的师生受益.
二、收获实效,意义彰显
1.承前启后,推进课改
“小课题研究”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智慧杯”高效课堂改革成果,将高效课堂探索中做得好的新思路、好方式进行立项研究,提炼总结,推广共享;对于亟待解决的问题困惑,也用课题研究的形式,教研并进,切实摸索.事实证明,经过第一期研究活动的开展,的确有一大批教学疑难得以破解,不少老师在自己的小课题论文中详细阐述了破解之道.教学策略的推陈出新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有效保障,也将后续研究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2.区本校本,教研创新
本次小课题研究活动,从根本上形成了“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教、研、培一体化机制”,从机制上保证了教研活动主题化,主题活动课题化,推动了区域科组、校内备课组之间教科研氛围的形成,丰富了教研活动方式,也为学科科研特色、学校教研特色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3.锤炼队伍,专业成长
不少教师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提升了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教师们通过组级研修,讨论反思,提炼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分享实践智慧,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了自我专业能力的发展.此研究平台的搭建,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优化了课程实施力、推促了课程反思力,发现了一批教学、教研英才,培养了不少科研管理骨干,盘活了罗湖教育的人力资源.
4.教学相长,学生受益
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通过这一系列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推广,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会、会学,乐学已不再是梦想.“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调查问卷”显示,不少学生认为老师深入钻研坚持实践的某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他们掌握了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可喜地看到,通过教师研究,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成功感和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建设中最大的受益者.
5.归纳提炼,科研提升
(1)研究方向归类
806个结题的小课题中,荣获重点小课题一等奖的达85个,占结题总比10.5%,二等奖达172个,占比21.3%.85个一等奖小课题将升级成为区级课题.将这些小课题依据选题内容与研究模式的不同进行归类,就等于对老师们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关注点进行梳理,这为今后的整合研究确定了方向.其中,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占课题总数的6%,教学策略研究占30%,教学内容研究占16%,学习方法研究占32%,学习习惯研究占5%,学习能力研究占7%,如图所示:
(2)成果统计推广
教师从研究实践中提炼观点,利用比较自由的表达形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次活动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有随笔案例、叙事日志、精品课例、教学设计、听评课稿、课件资源、学生作品、沙龙材料等,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难点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经验.此外,教科培中心还推出了小课题论文评比活动,老师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全区共有745篇论文参评,经过细致的比对评定,共有124篇论文荣获一等奖,270篇荣获二等奖,292篇荣获三等奖.各项成果如图所示:
优秀的小课题成果需经过反复的实证锤炼,不断地提升和拓展其内涵特质,以增强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和普适性,教科培中心采用了以下多种途径进行了成果的提升和推广:
★所有研究素材均上传至“小课题网”,以供广大教师随时交流学习.
★三期《简报》记录了整个研究活动的开展过程,尽力展现教师的研究风采.
★《罗湖教育小课题专刊》刊登优秀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论文、案例反思、报告等,还介绍了优秀组织奖代表学校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
★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将推送参评深圳市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比赛,并择优刊登在《罗湖教育小课题专刊》.
★出版《构建智慧课堂的行动与思考》一书,集中小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
★各学科将利用展课活动、研讨活动力推小课题研究取得的好方法、新思路,为教学实际服务.
★利用QQ群、微信群,激活教学研究与科研管理中的创新做法、宝贵经验的交流借鉴,提升影响力,提高辐射度,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受益.
三、反思来路,努力方向
小课题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第一期小课题研究活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从根本上唤醒了教师研究的意识,普及了基本的研究方式和课题管理模式,也收获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确实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差距: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群体在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的认识、反映出的矛盾深浅不一,学校对小课题研究的推进也有高有低.的确,对于大多数从教者来说,并没有经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科研成为自身的短板,很多学校也面临着缺乏科研骨干、带头人的困境.在教育科研被提上日程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个人也越来越感觉到由理论水平和研究实践能力的不足带来的科研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培养一支能为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科研骨干队伍
健全教科培中心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强化职能,组建梯队式科研队伍,实行三级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顶层聘专家请顾问,带动大研究项目、扶持指导、理论提升;中层由教研员和科研主管,联手推进,归类小课题,合并研究,深入课堂跟踪服务;基层发掘组建多个在不同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实力和较高指导水平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带头研究、倾力合作,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研究氛围,起到引领作用,吸引教师参与研究.同时,加强薄弱学校、民办学校的科研扶助和教学支持,推动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
2.构建一种持续的高效课堂教科研体系,统筹规划后续小课题研究活动
学科或学校将第一期小课题成果进行合并同类项,提炼升级,整合人力、智力资源,进行更高级别的课题申报立项,继续深入研究.或者围绕正在进行中的大课题,分解研究重难点,形成一批新型小课题.在研究形式上,倡导同学科互助研究、跨学科联动研究、校际间联盟研究.在管理形式上,继续秉承教研培一体化模式,保持并完善教科培、学校、研究团队三级管理机制,以学校管理推进为重点,实行课题规范项目再简化,关注教师研究过程的常态与质量,教科培中心则侧重于技术支持、指导服务.
3.形成一套符合本区特色、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和成果推广策略
以小课题研究项目为观察点,反思在管理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课题过程管理方式,修订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教研成果的实效性.目前,教科培中心已经从“改善和创新本区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研究意识、教材补充形式、学生评价方式”四大方面进行整合提升,形成了一套区域性推进科研管理的优秀模式,提炼成大课题《区域整体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行动研究》,获省级课题立项.各学校也应借此东风,完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教科研策略,为教育教学服务.
4.搭建一个便捷实用、能为我区教科研工作助力优化的网络平台
除小课题网站外,充分利用教科培中心新近研发的“智慧研训平台”,通过各学科的教育科研专栏,积极推广高效的教学策略,增进研究互动,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搭建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引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信息服务.
结语
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第一期小课题研究活动虽已落幕,但教学研究的脚步却刚刚开始.教师们在鲜活的教学实际中还会不断发现新问题、遇到新困惑,还需通过不断的研究思考激发新思想,带来新触动,总结新方法,形成新亮点,创造新模式,并会取得具有一定影响的、较具代表性与辐射力的成效.教学研究是一条无止境的长河,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启航时.让我们共同为深化课改,整体提升教学效益,全面提质减负,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而齐肩并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