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6-08-26曾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教师

曾力

摘要: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提出: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6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课标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数年后的今天,数学教学的现状如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刻反思。

一、课堂教学存在“作秀”现象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改革,数学教材中纯理论的东西少了,探究性活动多了,联系实际更紧了,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的发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此,不少教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课堂教学有了“作秀”的现象。这在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 课堂上教师不敢多讲话,束手束脚,缺乏妙语点睛。由于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很多数学教师忌讳“讲”,把“少讲”“不讲”作为平时上课的原则,有不少学校以教师上课讲多讲少论优劣,造成授课教师不敢讲。其实,数学课教师不是不能讲,而是在于讲什么?怎样讲?如:有些定义、概念、公理、陈述性的知识点还是要讲,而探究活动则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过程,不能“讲”活动。也就是说,该问的要问,该讲的要讲,要恰到好处、妙语点睛,正确地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2. 课堂“讨论”只求热闹,忽视实效,为讨论而讨论。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常拿出的“法宝”是讨论,甚至认为越热闹的课越是好课,这样很容易导致许多片面的认识:一是把讨论作为热闹的摆设,问题的深度不够,为讨论而讨论。二是讨论时走过场。其实,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加深理解所掌握的知识,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三是讨论过于频繁,不考虑每次讨论的质量。

3. 过于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些教师在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出现了很多片面的认识: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中,似乎不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观念就落后;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还加上声光效果,结果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把本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实验、活动,通过播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观众;更有甚者,少数教师一节课只是点鼠标,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在看屏幕,一节课下来,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事实表明,使用了新技术,不一定就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其实,屏幕不能代替黑板,播放不能代替操作,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会“扬弃”才能使教学资源使用最优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课堂教学缺乏“实在”精神

新课程理念贯彻至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这早已成为共识。然而,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仔细想想,我们的课堂到底还缺少一点什么?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1. 缺乏真情实感。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你表扬、我鼓励”之风盛行,可是表扬用得过多、过于频繁就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甚至有的教师在不该表扬学生的时候也很牵强地加一个“你真棒!”。课堂教学需要情感教育,教师的真实情感倾注于语言,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与转移。笔者始终认为: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最低限度,你的感情应该“有感而发”!任何的虚情假意、无病呻吟都不会达到激励的效果。其实让学生体验失败也绝非是一件坏事。失败给人们带来的感觉非常复杂,包括焦虑、悲哀等,但学生必须学会忍受这些情感,这样才能成功。正如中国人所言:失败乃成功之母。

2. 缺乏全面的信息反馈。现代教学思想指出,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信息反馈结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及时地处理好反馈信息,以调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为减少麻烦,提问只让“尖子生”来回答,板演只叫优等生,这一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尤为明显。如果学生的回答全是对的,板演全是正确的,这种反馈不具有多少实在价值,至少是不全面的,失去了信息反馈的真正意义。其实,许多优秀教师的独特应变机智往往就体现在学生出错的那一刻。而作为课堂教学,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一些全面的信息,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的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 缺乏真正的民主气氛。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程度的数学,这些观点既考虑到了学生之间认知水平、认知风格的差异,同时又是教学民主化的体现。对此,理念上大多数教师都能理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则时常出现“失真”的民主。一些教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预先设计的程序时,就冷冰冰地说“是吗?”“好好想想后再说”,直到学生的回答回到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时,教师才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嘛!”。类似这样的做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怕学生的发言超出自己预先的设计,无法收场或难以圆场。这样的民主,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民主,是一种假民主,殊不知,这种假民主会扼杀掉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堂教学呼唤“角色”转换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审读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其主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样才能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下转第69页)(上接第61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呢?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认真履行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职能,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教师的这种角色转换,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第一,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有利于和学生构建一种平等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第二,教师的这种角色转换,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能让每个学生在回顾自己走过的学习历程时都能自豪地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这是“我”完成的,尤其是要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新课标提出的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将会慢慢实现。

总之,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551700)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浅议
美育教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