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中“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2016-08-26郭星星
郭星星
[摘要]《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挑战,不断改革发展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公务员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根据我国现行的公务员体制所存在的部分问题,结合我国国情适当推出了解决其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务员制度;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有利于更深层次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指导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从本质上影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纵观中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其深层的哲学理念均在于以人为本。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的本质区别在于我国实行的民主是比西方社会范围更广的民主,在根本上符合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同时也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紧密相连,原因在于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很多因素都与政府管理体制相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定位深刻影响着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这就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政府形象和职能。我国以公务员制度改革为代表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现状
公务员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公共人事制度化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能力。改革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政府机构,而且有利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可以提高人事管理系统在党的机关、司法部门和服务单位的性能。我国公务员制度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法制四个阶段,现已形成以《公务员法》为主体、若干法规为配套,涵盖公务员录用考核、职务级别、奖惩培训等各个方面,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体系。从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可以得到改革的重点是在技术层面,完善人事制度以解决公务人员管理中的低预测性和地方领导干部的过度管理问题。其中麦克格雷戈提出公务员可以被定义为通过规则调节其在履行国家业务时的态度和行为。治理是指一个国家行使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来实现特定任务的方式,通过利用国家和非国家资源实现某些国家任务,公务员制度改革与治理紧密联系。
公开性是指在工作人员进入公务员制度和晋升时,要消除不必要的限制。竞争是市场的文化,是实现价值原则的根本,包含了提倡最低限度的任意干预的自由观念。在人事系统中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领域,可以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能力。薪酬是行政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有竞争力的薪酬方案有助于招聘有能力的申请者,并留住有才华和富有生产力的公务员。同时,一个精心设计的薪酬体系,可以激励他们将全部才能和精力应用于工作。绩效考核系统为公务员提供反馈,使他们有机会纠正自身弱点。另一方面,培训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技能和知识,并有助于组织任务的完成。此外,这三个领域是相互依存的。人员编制是一个广泛的人事管理活动。在改革前和改革时代早期均过分强调政治身份。第一次公开招聘发生于1978年,再之后的1993年到2000年之间,公开招募已变得更加频繁。2001年推出的网上在线申请公务员职位增加了招聘的透明度。透明度的高低程度也体现在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过程中。2002年七月发布的条例规定了公示制度,意义在通过更广泛的协商来确保对官员的任命权。开放性和透明性可以吸引更高水平候选人。薪酬改革领域实行了定期加薪,使公务员的工资可以追上通胀率和非国有部门的薪酬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私营部门的崛起,薪酬决定变得更加灵活。绩效考核与培训是人事制度的核心功能,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相关工作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能力。公务员的培训由强调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增强,增加为综合强调专业技能和能力。每个公务员的平均培训支出也在逐年增加。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区别在:1、公务员的政治倾向性。西方公务员制度是“政治中立,”但由于资本主义性质决定其内涵实质是包含着“政党政治”的公务员制度,只是形式上独立于党派之外。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以我国公务员在录用标准和日常管理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性;2、公务员的根本宗旨。西方公务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我国公务员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要求和岗位规定的工作职责之外,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
西方现代公务员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建立起来,虽然在当下也存在各样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是适应欧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这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财富,也是“辩证学习、吸取精华”的学习范本。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起步较晚,这也受到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至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公务员体系庞大复杂。干部队伍的过分庞大是我国公务员范围庞大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干部”一词被广泛化、模糊化,同时导致了被管理对象的复杂化,也因此加大了对公务员系统进行针对性管理的压力;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公务员队伍管理者的管理权限相当集中。我国政府一直坚持跟随党组织,也将党监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到基层,导致管理行为脱离处理实事的活动,造成在管理问题上政府各部门间的矛盾;3、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管理人事的方法在本质上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改变。旧式的管理方法忽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强调思想上的管理,无法有针对性的对各类干部进行管理;4、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关的权力薄弱,在履行职能时受到较大阻力,监督工作软弱无力,部分地区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必将导致权力的异化并滋生各种腐败现象。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公务员制度改革与设计创新
我国《公务员法》的制定、立法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我国现阶段国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彰显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对建设法治国家和完善公务员制度起到了进步意义。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靠一部法律就能够完成,一个国家现代公务员体制的建立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法律,中国公务员制度发展路程还很长,法的实施及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应引入现代科技,例如电脑技术、信息化技术、大数据,用科技作为改革的支撑。在具体行动中,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需要根据形势适时作出调整,但改革中追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不能变。改革公务员制度首先要从意识形态转变,即从“权力”走向“服务”,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还应该从制度反面转变,即从“民治”走向“民享”。这就需要科学的界定公务员的范围和分类,即“业务”和“政务”两分开。近些年,我国在对公务员的考核逐步从被动执行情况的机械评分逐渐转变为德、能、勤等多方面工作实效的科学量化标准,这是我国积极借鉴西方科学量化的一个成果。1979年,邓小平就曾说过:“资本主义在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非常大胆,它‘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1]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避免片面性。要在管理方式创新的方面多下功夫。转变管理模式、应重视营造工作环境、激发其潜能和创造性。
2、实现“政府再造”
实现政府再造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法制型、透明型、高效型、服务导向型的政府。法制型政府要求政府和公务员一定要依法行政,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在政策和法律规定发生冲突时坚持法律优先的原则,决策过程要做到“心中有法”,同时必须提高公务员的法律优先意识。透明政府的核心思想是政府向社会公开所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效型的政府即政府机构的人员少而精,政府行为有效率。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构建高效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职能。争取一流的人才,并使人才在政府组织内得以迅速成长是有效政府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政府的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依法行政、提高效率、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政府职能终将转变。建立服务导向型政府关键是政府管理工作必须贯穿和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政府管理行为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将政府行政理念转变为信用行政,牢固树立一切为人民负责的观念,使公务员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要求,在思想、言论、行动、决策上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参考文献]
[1]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张奎良.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3]F·G·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郭用先,黄卫平.比较公务员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杨波.当前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7]王红,傅思明.公务员法新论[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