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工社:供应链是生鲜电商打造全程冷链的关键
——访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
2016-08-23张颖川
本刊记者/张颖川
沱沱工社:供应链是生鲜电商打造全程冷链的关键
——访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
本刊记者/张颖川
刘 宇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冷链物流是生命线。然而现实情况是,冷链物流成为生鲜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掣肘,让生鲜产品的品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也让电商企业的信誉在消费者面前大打折扣,严重影响着生鲜电商的生存发展。
沱沱工社作为国内较早试水生鲜电商的企业,在冷链物流建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自2008年成立以来,该企业便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全程冷链的供应链体系,有效保证了食品品质和安全,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鲜电商企业。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为我们解读了该企业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
记者:对于当前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冷链物流断链的情况,您是如何看待的?冷链断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宇:生鲜电商的发展,需要匹配完整的冷链供应链体系,以最大限度保证食品安全,真正实现产品的价值。
所谓“全程冷链”,是指将生鲜电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冷链体系,从产品采收、验收入库、存储、商品化加工,到订单处理、发货出库、中转运输、末端配送,都需要冷链物流来支撑,不容许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否则就会影响产品的品质。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少有生鲜电商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全程冷链,整个行业冷链断链的情况普遍存在。
目前冷链断链问题在各个环节都比较突出:在田间地头的“最先一公里”,产地预冷措施非常不到位,有些甚至是将生鲜产品直接装箱运走;在干线运输环节,尽管生鲜电商企业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基本都具备相应的冷链运输能力,但实际利用率比较低,有些企业在运输过程中冷藏车是不开启制冷功能的,有冷链之名而无冷链之实,我们称之为“伪冷链”;在销售地,由于作业流程设置等人为操作上的失误,很多冷冻产品不能及时进入冷库,使产品品质严重受损;在“最后一公里”宅配环节,有些企业往往采取“泡沫箱+冰块”的土办法进行配送,有的企业甚至不加冷媒,这样很难保证产品的品质安全。
记者: 请您分析一下生鲜电商领域冷链物流断链的主要原因。
刘宇:生鲜电商领域冷链物流断链是由多方面因素引发的。
首先是冷链物流成本高。目前市场上的生鲜电商企业主要划分为B2C型、B2B型、O2O型、平台型、农场直送型等几大类,不管是哪一类企业,所采用的冷链物流模式基本是“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这主要也是自营物流成本较高的缘故。这里的成本包括:1.包装成本。目前市场上生鲜冷链包装多采用“纸箱+泡沫箱+冷媒”的方式,包装形式复杂,作业繁琐,速度下降,推高包装环节成本;2.运输与配送成本。一个订单包裹包含商品的重量、包装的重量,再加上制冷机组重量,与常温商品相比,车辆装载效率大大降低,自然会使整体物流成本上升;3.冗余成本。生鲜电商市场存在需求波峰与波谷,当销售淡季来临,自营物流的生鲜电商企业会产生很大的人员冗余、设备冗余,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4.供应链前端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程度低,如采摘、包装、存储等不到位,也会推高供应链后端的包装、配送等成本。
其次,供应链前端生产者冷链意识欠缺。前面提到,在生鲜供应链的“最先一公里”,很多农产品供应商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冷链意识,不重视产地预冷、包装,使得大量生鲜产品在供应链的前端就缺少冷链保护而造成品质下降,即使后端做再多的努力,也很难保障产品的高品质了。
再者,第三方冷链宅配服务跟不上。中国市场做第三方冷链宅配的企业发展还不成熟,服务水平很难满足生鲜电商的需求。目前国内第三方冷链宅配企业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传统的落地配企业转型做生鲜宅配,他们基于传统的物流模式,认为配备一些冷藏车、保温箱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这里面的奥秘;一是冷链运输企业,他们看好生鲜市场,转型做冷链宅配,但缺少相关经验。因此,这些企业承接了生鲜电商的宅配订单后,专业能力不足、服务不到位,造成消费者服务体验差、投诉多、客户流失等情况屡屡发生。这是生鲜电商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窘境。
记者:保障生鲜产品品质是生鲜电商运营的一大难点,也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沱沱工社是怎样通过全程冷链物流服务让顾客满意的?
刘宇:经过多年探索,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套完整的生鲜供应链体系。这套体系在业内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具有独到之处,并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
在硬件设施上,我们的生鲜食品从采摘、存储、加工、订单分拨到末端配送,均采用专业的冷藏设备,使得食品始终处于低温状态。如我们位于北京的6000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分为常温(25℃)、恒温(10℃~18℃)、冷藏(0℃~4℃)、冷冻(-18℃~-23℃)四大温区,严格按照温区存储商品;从分拨中心到配送站点的货物中转,我们用冷藏卡车以及经过改造带有冷链措施的车辆进行运输;配送站点也配备了专业的冷藏设备,保证货品处于低温状态;市内配送,配送员用改造过的电动三轮车来完成。这些电动三轮车具有保温层,里面的凹槽装有-18℃的冰板,采用物理降温形式降低车厢内的温度,另外订单包装里还配有冷媒,实现双重保障。
在软件方面,我们推出了TLT项目——全程冷链温控数据可视化和第三方可视化系统,主要解决time(时间)、location(位置)、temperature(温度)三大问题,通过系统进行数据追踪,可以实现冷链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监控,实现冷链标准化,打造看得见温度的冷链。通过该系统,客户也可以在线查询商品实时温度及订单位置,以实现整个冷链过程的透明及安全。
在服务层面,我们遵循“桥梁理论”,即在生鲜产品和客户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通过加工环节实现产品标准化,通过配送环节实现思想意识的交互。如我们会要求顾客当面验收货物,给顾客最终选择是否收货的权利。我们也会与顾客加强互动,为他们讲解商品的储藏知识和食用方法。沱沱工社希望从客户感知层面到体验层面,在商品的交互中实现服务的极致化,打造感受得到“温度”的服务,从而让客户真正满意。
记者:诚如您所说,生鲜电商在发展冷链物流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昂的成本。那么沱沱工社又是如何解决冷链物流成本难题的?
刘宇: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细分订单,加强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按照客户的配送地址细分订单,如北京六环以外相对偏远的订单会交给第三方来做,而位于市内的、位置相对集中的订单则由我们自己来完成;另一方面,也会按照订单性质来细分,一些对温控要求不高、相对容易操作的订单会交给第三方,对温控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订单主要是我们自己来做,这样在减少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障生鲜产品的品质。
在“最先一公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强化标准化工作。生鲜电商供应链的“最先一公里”普遍存在着产品和服务标准化滞后问题,会把更多的工作压力推挤到供应链后端,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生鲜电商的包装、运输、配送成本。所以,我们在不断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强化标准化工作,如供应商车辆温度监测标准、果蔬商品理化检测标准、商品验收标准、商品入库标准商品码放标准、商品知识培训标准等,以实现减少供应链后端工作压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在“最后一公里”宅配领域,沱沱工社不断进行模式创新,从而减少宅配成本。其实,宅配成本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客户分散,增加了配送难度。所以,在获取客户上做文章,提高客户集中度,便成为企业降低生鲜宅配成本的一个有效方法。2015年,为了解决客制化订单以及针对推广活动所形成的短期订单量激增问题,我们推出了5PL(第五方物流,也可称为众包配送平台)共享经济模式,携手云鸟、达达这两家众包配送平台,以沱沱工社物流为主导,利用众包中转社会化车辆作为移动SDC站点,利用众包配送的海量社会化配送员资源完成“最后100米”送货,沱沱物流负责服务标准的制定及输出,协调对接各方资源,对各环节进行管控,成功消化了短期激增的订单量,减轻了宅配的成本压力。2016年,我们又推出了“沱沱U鲜合伙人”模式,以优质生鲜食材选品及研发为优势,以生鲜食材供应链专业能力为依托,通过网格化细分建立有机生活及食材产品社群,为细分人群提供便利性高品质食材服务。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所获取的客户多分布于固定的社区,客户集中度高,提高了配送的效率,而且减少了配送三轮车的数量,整体上降低了宅配的成本。
另外,在配送包装上我们也进行了创新。所采用的包装由铝箔材料制成,可折叠,能够循环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包装使用材料环保,成本低,损坏或污浊后可随时抛弃,对环境无污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包装成本。
记者:在您看来,生鲜电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对于冷链物流的要求上又将会有怎样的变化?行业、企业该如何应对?
刘宇:未来,“80后”、“90后”会主宰厨房,社区消费将不断升级,进口水果、进口海鲜等高品质生鲜会不断进入社区,生鲜将会成为刚需,生鲜电商市场空间巨大。这自然也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安全、更高效、更低成本。
我们一直认为,供应链是生鲜电商发展的核心。生鲜电商企业要想做好冷链物流服务,需要在供应链上不断发力。我不提倡每一家生鲜电商企业都去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实际上属于重复建设,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企业自身也很难支撑得起来。我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搭建起一套成熟的、智慧的、高标准的第三方生鲜冷链共配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生鲜电商企业的宅配成本,促进生鲜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对于生鲜电商企业来说,也应该更多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引导生产者科学化、标准化生产,实打实地做好冷链物流工作,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打造良好的信誉,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