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连锁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2016-08-23□张波
□张 波
高职连锁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张 波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举措。划年度单元构建“1+1+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方人才培养意愿强烈,校企资源利用率提升,校企双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清晰有效。以连锁专业为对象,匹配层级渐进式的校企合作群项目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职人才成长的多样性需求,有效实现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符合我国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实践案例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发布,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在此背景下,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改革传统人才培育方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然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与高职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有效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能,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初衷。查阅中国知网,涉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题的文献较多,共计635篇,其中多数文献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连锁专业为研究对象,与广州百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等企业群构建弹性周期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层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经过4期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对连锁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显示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满足我国高职对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一、高职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弊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1]。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而言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2]。“2+1”培养模式是我国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在教育部16号文发布之前,我国高职主要采用该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学界对“2+1”培养模式的解析主要包括三种:其一是“2”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1”即1年企业顶岗实习。其二是“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三年学制下,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专业教学设计进行改革,用两个学年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第三学年按照所面向的岗位,或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三是“2+1”模式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育,以理论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高职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在试行初期,具有充分的优势,如实现了高职育人2个阵地(校企合作育人)、共享社会资源即实现学校企业资源的互相利用、一定程度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2+1”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一段时期后,其模式运行方面的弊端逐渐体现,具体体现:
(一)企业方合作初期积极性主动性高,后逐渐冷淡
“2+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实现校企共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如2年校内培养1年企业培养的进程共享校企资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2”和“1”的过于硬性划分,如“2”由学校负责培养,“1”由企业负责培养的方式,造成学生无法很好适应企业环境,顶岗实习过程多流于形式,企业无法获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共赢,造成初期主动性逐步下降,甚至部分企业解除合作关系等案例出现。陈烈强等认为根据在该模式背景下形成的订单班普遍存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重视学生短期就业效率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对订单班均无长期打算等[3]。
(二)校企沟通不畅、职能不清、无法实现联合培养共赢初衷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由于校方均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因此学校是派遣专业教师或者班主任与企业进行沟通,同时企业方则是多以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和校方教师开展沟通,在这样的模式下,沟通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校企均无专门的行政职能部门开展合作育人项目的沟通,因此,在育人职责上不清晰,职能发挥受限制,与最初的校企共赢逐渐背离。
二、高职“1+1+1”人才培育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一)高职“1+1+1”人才培育模式
高职“1+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对高职三年学制按照年度为单元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遵循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将大单元划分三个独立又递进关联的小单元,即认知学习“1”年(1年级为专业职业技能的认知)、技能掌握“1”年(2年级为专业职业技能的掌握)、综合能力形成“1”年(3年级为专业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各小单元由校企双方共同执行,分工合作完成,如图1所示。
图1 “1+1+1”人才培育模式——以连锁专业为例
(二)高职“1+1+1”人才培育模式的特点分析
教育部高职16号文提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开展有效的改革,从而更加匹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此,根据“1+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状况,与传统“2+1”模式进行对比,如表1。
表1 “1+1+1”人才培养模式与“2+1”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对比分析
三、高职“1+1+1”人才培育模式的实践案例研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下文简称“广科”)是广东省教育厅主办,一所理工类为主的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办校坚持双主体育人理念,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共赢共建领域走在前列。其中《“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学校也成为国家首批具有现代学徒人才培养资格的院校。自2011年起,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广州百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开展深度融合的“1+1+1”育人模式,并于2014年开展广东省第一届连锁专业现代学徒人才培养项目。在本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层级渐进式的校企合作群“1+1+1”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连锁专业委员会,构建“1+1+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3个“1”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于2011年成为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员单位,并与多家广东省知名连锁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聘任协会会长、知名企业经理等专家共建了连锁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对“1+1+1”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审议,并对实施方案和项目的开展进行规划。将连锁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年度单元划分,总体目标与专业合作企业群共建,重点以“百佳经理人”(中级主管)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细化每个 “1”的年度培养目标,如“1”一年级(认知学习)、“1”二年级(岗位技能学习)、“1”三年级(门店综合岗位管理能力培养)。
(二)打造校企合作群,实施层级渐进式经理人成长项目,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为匹配“1+1+1”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育人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包括师资、实训场所、实训设施设备等,实施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遵循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基础上,连锁专业与校企合作群共同开展了协同育人的层级渐进式经理人成长项目,以项目实施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单元年度进程,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具体实施框架如图2。
图2 广科连锁专业校企合作企业群层级渐进项目开展示意图
图2中可以看到,广科连锁专业重点与4家连锁企业(广州百佳、百胜广州、麦当劳广州、中国人寿广州)展开层级渐进式校企直通车合作项目,项目具体展开方式如下。
第一层级:第一学年(第一个“1”),在与校企合作群共建双元师资团队基础上,通过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团队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展专业通识教学,并在第2学期在不同企业完成认知实习项目(分小组团队),目的是完成该学年学生对行业和企业的认知,逐步产生专业兴趣,即培养专业兴趣同时又支持人才个性能力的发展。
第二层级:第二学年(第二个“1”),校企合作群与校方共建的双元师资团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校外真实环境项目以让学生能够真实掌握专业基础技能,在该年度第一学期与广州百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开展百佳校外经历人实践教学项目。目前百佳经理人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已经开展了4期(2011年度开始第一期,百佳经理人获学校立项为校外教学企业),每期4个月,学生实践教学岗位包括顾客服务、门店销售、行政办公、理货等8个岗位。在完成该层级的实践教学项目后,大二第二学期,则开展与4家合作企业开展直通车育人项目。该项目基于校、企、生三方意愿的选择和确定(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企业资源的投入意愿),选择进入项目的优秀学生将进入企业中基层的人才培养环境,主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培养的经理人直通车项目(如百胜经理人直通车、麦当劳储备经理直通车项目等,该项目由校企双方共同为学生量身订造,即满足企业中基层人力管理和培养的需要,同时也能够适应校方的教学、项目实践的管理要求。
第三层级:第三学年(第二个“1”)。第一学期持续与4家企业的经理人直通车项目。直通车项目根据人才培养时间,基本保证在1年实践将学生从基层员工培养成为储备经理、门店主管等中基层管理人才。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可选择继续在企业进行具有职务的顶岗实习进程,也可在其他相关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进程,在大三结束学生毕业时,通过考核学生具有中基层管理职位,或者拥有丰富的中基层管理经验,大受连锁企业用人单位欢迎,从而真正实现连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输送的无缝对接。
截至目前,广科连锁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功开启4期,辐射学生近1000人。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多家连锁企业进入我校开展连锁专场招聘,有近20余名2010级毕业生任职于百胜广州门店(担任副经理),近百名学生分布在珠三角连锁企业担任门店经理等核心管理人员。同时,“1+1+1”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学校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师资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获得提升,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资源互补,在年度人才培养进程中分工明确,职能清晰,便于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师资的资源优势,重点是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使学生在传统理论学习基础上真正掌握了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同时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校—企—生”三方共赢,实现“做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4]。实施开展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符合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建设的指导思想,本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和案例为我国其他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具有现实意义。
[1]文育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学科设置专业[J].高等教育研究,1983(2):22-26.
[2]魏龙,张国东,张蕾.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探析[J].职业时空,2010(1):42-44.
[3]陈烈强,等.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障碍与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5(24):9-12.
[4]孙爱武.传承“做学合一“理念 彰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3(8):100-103.
责任编辑 王国光
张波(1977-),男,江西九江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流通管理。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三维度双层级教产协同对接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编号:201401095),主持人:张波;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高职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编号:2013JK208),主持人:张波;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动态匹配研究”(编号:S2013010014766),主持人:李斌宁。
G715
A
1001-7518(2016)14-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