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研究

2016-08-23孙美娇

职教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江西省民办高校教育

□孙美娇 潘 成

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研究

□孙美娇 潘 成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可以形成有效互动。江西省民办高校近三十年的发展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过程,虽积聚一定优势,然而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育发展却依然缓慢。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江西省6所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抽样和分析,依据江西省情实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能对江西省乃至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育发展与优化有所启示。

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江西服装学院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虽然只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1]。创业教育最先在美国开展,从1947年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算起,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2]。1991年,东京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 “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3]。为更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积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将创业教育称为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我国政府近些年虽多项举措并举,把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需求与劳动者的数量及素质一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矛盾。近三年高校毕业生更是屡创新高,699万 (2013年),727万(2014年),749万(2015年),加上上年未就业的,预计今年840万。而研究报告显示,企业最缺乏的是创新人才,其稀缺比例远远高于文化、资金、制度等选项[4]。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尤其是市场特性更为显著的民办高校必须直面的严峻问题,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并不发达民办高校下滑的江西省来说更是如此。

表1 近三年江西全省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的汇总

一、问题的设计与分析: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调查与归因

据统计,江西省民办高校占25.41%,现有民办高等学校16所(不含独立学院),其中本科6所,在校生13万多人,每万人口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列全国第五位,民办高等学校整体实力进入全国百强的学校有5所,列全国第六位。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然而,近些年江西省民办高校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竞争力有所削弱,其中,与学校的创新创业不无关系。为此,我们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对江西省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对江西省民办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进行了问卷设计和分析,以期发现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及其成因。

数据统计发现,近三年江西省创新创业在硬件与资金投入上逐年增加,在创业规模与效益上发展迅猛(见表1)。为更好服务国家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创新服务水平,江西省于2012年启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表2 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2012—2015)

数据统计发现,江西省民办高校在全省协同创新工作中鲜有建树,水平较低,同时存在一定潜力。而在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平台 “311工程”建设中,民办高校更是难以染指(见表2)。

表3 民办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认识调查

其次,通过选取三所民办本科院校江西科技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南昌工学院和三所民办专科院校南昌职业学院、江西先锋软件职业学院、江西泰豪动漫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式,以期发现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一般性问题与成因。

表4 民办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调查

数据统计发现,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认为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对社会环境依赖的背景下,对政府政策和学校思想文化及制度设计期待值较高,看重学科定位和课程设计及师资水平,认为学生兴趣可以加以引导,学校硬件等并不是关键因素。

调查情况反馈,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有同学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但是比例不到10%。通过走访上述6所民办院校的就业办,了解到学校都有自己管理创新创业的专门部门,或属于后勤或属于就业办,而许多学生并不知悉。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展现出一定的兴趣,对理论课设置认同感较差,有60%的同学希望得到创新创业指导。但是,当真正创业时,他们对创业比赛却兴趣不高,也怀疑很难得到父母的支持。创业项目的选择,很多同学选择与专业无关,对专业的不自信,反映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厌学情绪,也让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技术含量不足(见表3、表4)。

为此,调查后发现,困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办高校层面。江西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程度不够,与公办高校趋同化且多停留在创新创业就是就业的浅层次认识上。办学主体的经济性和投机性并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低层次化和工具化、功利化;过弱的人文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促使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失范;其次,师资基础性差,流动性大,民办学校成了公办学校“入门老师的接纳部”、“初级教师的培训部”、“骨干教师的输送部”。据不完全统计,江西民办高校集约型的师资和管理队伍,教师年流动率基本都在15%以上,其中骨干教师流失的比例更大,严重影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第三,在学生层面,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导向,这种思想束缚创新创业的意向。学生对创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开设处于鸡肋状态。民办高校的学生明显对就业明星评价标准是毕业后的薪资和职位,在校生对就业孵化基地的佼佼者有着崇拜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实践活动,表现出高昂的热情。这种热情和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呼应,正在慢慢形成积极效应。但是无论选择网上开淘宝店,还是做移动客户端,也或是做DIY创意文化产品,虽然有些项目创新不高,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肯定的是良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创业创新教育,将会推动学生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促使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其实,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增加一些课程、选聘一些教师,更重要的是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机融入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之中,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情感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发展[5]。如江西服装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必选课与选修课两种,课程安排重视实践创新创业教学。这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主办创业设计大赛、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式创业以及建立创新创业产学研融合平台。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运作,实现创业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江西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尝试

(一)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数据后的思考

从六所民办高校调研后发现,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水平依然偏低,教学体系不尽完善且形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依然薄弱,重理论轻社会实践现象仍普遍存在,且参与地方创新服务工作较少,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可见,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然而,从江西服装学院的发展来看,江西省民办高校传统优势和自身特色比较明显,扬长避短,提升品牌意识,加强自身竞争力建设。注重提升内涵,与公办高校优势互补,资源融合发展,与时俱进,重视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其创新创业工作一定有所作为。

(二)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育与优化路径

1.经济新常态下提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首先,注重并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源头之一,可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形成有效互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主动性教育和素质化教育的积极反应,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既可以是毕业后的创业,也可以是一个职业规划。有效的创业更能体现倍增效应。据统计,我国平均每新增1户个体经营者,可以带动2人就业,每新增1家民营企业,可以带动13人就业,而大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有条件成为发展型创业的主力军。2012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1.2%的大学毕业生。

其次,避免急于求成式的盲目创业。创业是社会个体创新的复杂过程,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麦克斯对毕业三年后的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群体中,三年后约有7成的人退出了创业,大学生毕业创业成功率仅有1%[6]。作为创意梦工厂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对创业者说过:盲目的创业无异于自杀。

再者,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新创业一般被认为是在某个领域具有开拓性的创造项目,是某种技术的应用、某种新产品的诞生,从而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事实大多数创业项目是从基础做起,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大做强,或者做到独一无二。创新与创业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不能因为没有创新而否定基础性的创业,也不能让创业项目停留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创新创业,提高了创业的门槛,但也提升了创业的质量。民办高校在现阶段办学各种硬件资源不足、师资生源不强的情况下,不应过度宣传升学考研。创新是创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专利技术的转化、销售渠道的更新、创意产品的销售等较高技术含量的创业,也应鼓励一些传统项目的创业,肯定创业项目的多元化。创新不能一蹴而就,创业需要脚踏实地。创新创业意愿是学生创业的前提,前期学校与社会在这一方面的引导,也会对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2.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首先,找准定位。民办高校扬长避短,选择公办学校尚未形成强势的人才培养领域切入,深入挖掘教育市场,避免同质化的教育模式,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定位,寻求差异化竞争之路。

其次,办出特色。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自身特有的、优于别的高校的独特而且优质的风貌,可谓“特色”。特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在区域或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可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认可,更容易进行创新创业。为此,特色容易成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再次,瞄向市场。社会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高校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办学过程中,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的特殊性,时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市场,革故鼎新,不断调整和优化相关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育人模式,积极参与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比较优势。

第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模式选择。自由、民主、开放的格局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的土壤。在“互联网+”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更需要的发展格局与思路,不宜过分贪大求全,片面的追求高大上。办学模式上要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参与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决策,从而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决策科学化,这样可以有效摆脱家族式作坊管理——遏制创新创业的毒瘤,实践证明,民主、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创新创业更容易被培育和发展。政府政策和学校的制度设计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民主法治社会以及权利性话语逐渐盛行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需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建立与政府部门的双向互动关系,让政府更多地了解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争取政府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民办高校自身有效的激励制度设计自然也不能少。高素质、专业化、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创业基地园区(孵化器)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如江西服装学院建立创业孵化制度,江西科技学院实施“小老板创业工程”等。

第五,注重专业与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践过程。传统的创业课程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办高校更需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创业实践,利用自身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产业基础,紧贴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分析产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优化其知识结构,科学设计并重点建设所需专业及课程及其规划大纲,将创新创业课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并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统一,增强该类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有效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之中,使创业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积极关注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业设计”等赛事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业能力。

3.政府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位有为。民办高校直接产出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增进,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或者说是人力资本的形成,公益性和市场性兼具,其可以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应当对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承担起重要责任。为此,政府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为法治政府和透明政府,树立“公办、民办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观,真正从法理和制度上摒弃对民办教育的体制性歧视,真正扮演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规划者、指导者、资助者、监管者。

4.社会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优化。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构成了人们行为的非正式规则,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社会舆论和社会机构及个体受“官尊民卑”传统心态的左右,其思维习惯倾向于认为公办教育总是安全可靠、水平高,民办或私立学校起点低、起步晚水平低下,竞争力不强,是公办高校可有可无的补充,这是社会一般人常见的认知误区。民办高校受到体制性的歧视,并为此支付巨大的生存和发展成本,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在背负“原罪”下,艰难行进。为此,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个体需为民办高校建立起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和服务支持系统,努力优化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法律政策与市场环境,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关注与扶持,创新创业成功者也可进行捐赠与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企业重视创新不言而喻,其本身即是创新创业成功的标志,更应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将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向前延伸,继续培育和优化就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作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学生来说,家庭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

如此,既可有效弥补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的不足,也可使社会形成合力,营造有利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生态环境。

三、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创新是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转变。民办高校作为准公共产品,“先天优势不足,后天成长困难”,其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此,更需积极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滞缓的江西民办高校更需如此。若民办高校将探索与实践作为创新创业之源,自由与开放作为创新创业之基,体制与机制作为创新创业之翼,人才与制度作为创新创业之保障,加之自身灵活的体制和机制,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则会成为一种常态。

[1]宣勇.理念、路径与制度: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变革——评黄兆信等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103.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12):79.

[3]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

[4]艾军,邹金成,邹婷媛.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5]黄兆信.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基于两所院校的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12):141.

[6]陈青松.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有1%[N].中国企业报,2013-6-4.

责任编辑 殷新红

孙美娇(1984-),女,山东青岛人,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南昌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潘成(1982-),男,安徽人,南昌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江西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 “政府与民办高校新型互动关系研究——以有限政府理论为视角”(编号:15JY28),主持人:宋丽娟;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办高校话语权研究——以有限政府理论为视角”(编号:16YB168),主持人:宋丽娟。

G717

A

1001-7518(2016)14-0034-04

猜你喜欢

江西省民办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模拟成真
题解教育『三问』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