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学生物学教材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分析
2016-08-21章青
章 青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215011)
在日本数研出版株式会社2007年版中学《生物(修订版)》教材(以下简称日本教材)中,对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进行了详细说明,这对于了解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核DNA含量及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很有帮助。本文介绍日本教材中有关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以及这种曲线对教学的启示。
1 日本教材中DNA含量变化曲线
1.1 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 日本教材在生物II的细胞分裂内容中,用坐标曲线表示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的核DNA含量变化(图1),其中,DNA复制发生在间期中的S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末期由于形成两个子细胞,而使DNA含量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末期由于形成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中核DNA含量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末期又一次减半。从这里可以看出,DNA含量减半都是发生在每个时期的分裂末期,形成子细胞时。
图1 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
1.2 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曲线 生物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每个细胞的核DNA及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图示了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变化,在间期进行DNA复制,每个染色体的DNA含量加倍,每个细胞中的核DNA含量也加倍,而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两个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染色体,这样每条染色体中只有1个DNA分子,但此时还没有形成两个细胞,细胞中的核DNA含量与前期、中期相同,在末期时由于形成了两个细胞,这样末期结束时每个细胞中的核DNA含量减半。
图2 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
1.3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的解释 为了解释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与染色体中的DNA含量的变化,又采用图3加以说明;分裂间期的G1期细胞中还没有进行复制,每条染色体中只有1个DNA分子,细胞中核DNA含量与染色体数目相同。S期进行DNA复制,复制完成后,在G2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每个染色体有2个DNA分子。在分裂期的前期、中期每条染色体均含有2个DNA分子,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两个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这样每个染色体中只有1个DNA分子,但后期的这些染色体还在一个细胞中,因此,细胞中的核DNA数目与前期、中期是相同的。在末期,由于形成了两个细胞,每个细胞中的染色数目比后期减少一半,核DNA分子数目也减少一半,每个细胞中的核DNA含量就与复制前的G1期相同了。
图3 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变化曲线图解
1.4 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的解释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的核DNA与每个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如图4所示。图中在复制前有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中不含染色单体,这样每条染色体中有1个DNA分子,整个细胞中有2个核DNA分子,复制完成后的G2期,及初级精(卵)母细胞时期,每条染色体中含有染色单体,这样每个染色体中含有2个核DNA分子,整个细胞中含有4个核DNA分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在次级精(卵)细胞或极体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但每个染色体中还存在染色单体,这样每个染色体中仍然有2个DNA分子,但整个细胞中由于染色体数目减半使核DNA分子数也减半为2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每个染色体中只有1个DNA分子,但在此时间整个细胞中的DNA含量并没有变化,仍然是2个DNA分子,这样形成精(卵)细胞或第二极体中只有1个染色体,1个DNA分子。
2 日本教材中DNA变化曲线的启示
日本教材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将DNA含量变化与染色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显然有利于学生理解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的原因。而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缺少这种曲线,自从2004年上海高考试题中出现过这种曲线图后,其他试题中便出现了类似的试题。这种有利学生理解染色体行为的曲线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与参考资料中有关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是常见的,但对于DNA含量的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不同的资料上说法不同,例如,有的认为在后期结束时,理由是核分裂在后期结束时开始,这是从细胞核分裂的角度分析的;也有人认为是在末期结束时,理由是细胞完成分裂是在末期,这是从整个细胞分裂的角度分析的。实际上,在分裂期核膜消失后,就不能说染色体在细胞核中了。因此,细胞核中DNA含量实际上是针对一个细胞来说的,不能只考虑核中DNA,而不考虑细胞质中的DNA。因此,对细胞核中的DNA应该理解为“细胞中的核DNA”,这种表述更加科学合理。
图4 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变化曲线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