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校园文化的引导与构建

2016-08-19于承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生党建高校

于承杰

摘 要:高校作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密集的前沿,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的国际色彩。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文化氛围,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精神锻造、人格培养、气质熏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把握时代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科建设,从学生党建的视角,推动主流校园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学生党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党建工作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要求明确了新时期党建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角色与重要性。具体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学生党建与校园文化有着天然的交叉与重叠,如何依托学生党建工作,推动主流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并保持高校校园文化健康、积极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思考。

时代性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1.全球化加深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色彩

校园作为学术文化汇聚之地,思想、言论开放自由。尤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不断加快,中西文化交流越发频繁。事实表明:高校学生对于对象国文化的了解、喜爱、接受程度甚至远大于本土传统文化。先不说美剧、日剧、泰剧、韩剧等在校园大行其道,单是西方节日(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在校园压倒性的态势,便足以说明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式微。加之越来越多的高校各种外语文化节的举办,更是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2.网络化左右着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当前,大学生群体已进入“90后”时代,被称为“拇指族”一代的他们,从小抱着手机长大,其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加严重。网络的发展不仅从技术层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还从思维层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能否合理利用网络,成为校园文化能否长期良性发展的潜在难题。

3.知识碎片化浮躁了校园的学习学术氛围

便捷的手机APP客户端、易于获取的网络信息与资源,使课堂上教师花费数日准备的课程,远不如学生们花费十几分钟在网上下载的资源。这看似快速、便捷,但知识碎片化却使学生越来越难以做到“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只求便捷与快速、不问来源与究竟的学习方式,对于正在成长中的“90后”一代而言是不利的。

主流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所涵盖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教学、科研、后勤、管理、规章、制度、文体、党建等诸多领域,既有有形的部门与形式,也有无形的精神与影响。狭义上的校园文化,则专指以学校(院系)团委为主要指导者,以学生会、社团、俱乐部为主要组织者,涉及学校学生的文艺体育、学习学术、实践实习等内容的各类活动。这类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发挥主体性功能的主流校园文化,其独有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

1.时代特征:主流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标签

时代特色是主流校园文化最为重要的特点。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推动了文化的不断涤荡与更新。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无疑都是对所处时代特征的一种凝缩与折射。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交流、融合,使得青年人能够更加客观、辩证地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与优劣,培养复合型、通识型、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的教育共识。“文化软实力”跃升为国家高度重视的竞争力量。作为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主流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形态。在变化中坚持以时代主旋律为基调,顺应时代潮流,展现时代风貌,成为主流校园文化的特征之一。

2.学科特色:主流校园文化的内核支撑

主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应该善于彰显专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营造专业学习氛围。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校与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互通有无,学科建设相互依存,彼此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少,文化隔膜渐渐打破。如何在不断被同一化的态势下,继续保持高校学科特色与发展优势,不仅需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而且还需要营造与学科优势相结合的文化氛围,实现内外兼修、主辅结合。独特的文化孕育独特的内涵、培养独特的气质。一所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就是这所学校内涵与气质的直观体现。作为时下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育工程中的重要一步。量身定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大餐,不仅要“秀色可餐”,更要“营养均衡”,食之有味。

3.青春气息:主流校园文化的外在气质

校园文化群体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他们阳光、朝气,充满了理想与活力,同时又具有青年人所必不可少的莽撞、叛逆、脆弱等弱点,这些极具青春个性的标签也成为校园文化外在的一个重要气质。校园文化既鼓励了青年人的理想与热情,也包容了青年人这种欠缺成熟的冲动与任性。构建主流校园文化,必须正视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为他们搭建舞台、创造机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连续举办多年的国际文化节,享誉首都高校。青年学生以演讲、辩论、配音、话剧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以中西文化为主题、以外语为媒介,在舞台上实现个性的释放与才能的展示、追求能力的提升与青春的价值。

4. 实效功能:主流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育人手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空间、搭建平台。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这一文化形态也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能,即通过各种形态的文化营建、活动开展,发挥一定的实效性,让学生切实得到收获与提高。这一实效性特征,渐渐地通过实践型、创新型活动模式得以展现。学校十年的“歆语工程”活动,坚持以实践教育服务社会、教育青年。每年大批学生前往教育薄弱地区开展支教,既是对社会的回报与支持,更是对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家国情怀的培养。当今时代,单纯的“学习好”已经不能成为“优秀”的标准定义,“责任、奉献、创新、担当”成为解释“人才”这一内涵的新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正在从社会需求出发,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培育功能。

以学生党建的视角,思考主流校园文化的构建

1.学生党建与主流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很多、思路也很多,构建主流校园文化也有着多种方式。但以学生党建的视角,思考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最为主要、核心的思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党建与主流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特殊关系。

一是学生党建与主流校园文化相叠相嵌。不论从广义上讲,还是从狭义上看,学生党建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既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也是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建以党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政策纲领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学生党员进行历史观、政治观的教育,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党性修养,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同时,学生党建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与其他社团的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又有相似、交叉,在活动组织者方面也有重叠。因此,很难将学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彻底剥离。

二是学生党建的实践教育是主流校园文化极力提倡的育人模式。学生党建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并坚持对党员学生进行实践教育。鼓励党员走基层、进乡村,观察社会、体察民情,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真正认清中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党支部调研、红色“1+1”共建、先锋工程等活动,党员学生利用所学志愿服务社会,于社会是一种回馈,于学生则是一种教育。这是对高等教育提倡的实践育人政策的贯彻与坚持,更是主流校园文化长期以来追求的实践育人模式。

三是学生党建的创新理念是主流校园文化保持发展的内在保障。“创新基层党建,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论述。实际工作中,学生党建也一直以“创新”作为党支部建设的指引。“创新”既是一个先进组织、政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对形势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党组织的新鲜与活力;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发青年学生党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白热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被提出。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更是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首当其冲。创新,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必将成为主流校园文化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保障。

2.以学生党建的工作视角,思考主流校园文化构建

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但不能忽视学生党建的重要性,而且更应该主动学会利用学生党建的优势、思路、理念,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层次。新时期,从学生党建的视角思考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内涵式、实践型、创新型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主流校园文化的持续性、立体式发展。

一是以“内涵式”理念引领主流校园文化的品味与层次。所谓内涵式校园文化,即积极、正向、有意义、不空泛。借鉴学生党建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与思路,主流校园文化在内容、形式、内涵等方面,应当充满正能量、成为一种标榜。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民生问题频现,人们普遍向“钱”看,社会出现了一种信仰缺失的真空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关爱越来越淡、距离越来越远。人们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广泛诟病,“三俗文化”大行其道。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在大学生教育方面,应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式教育。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尤为如此,不能仅仅是“好听、好看、好玩”,更应该是“重思想、讲义理、倾高雅、善包容”。

二是以“实践型”理念提升主流校园文化的家国情怀。实践出真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提倡实践教育。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割裂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方便了人们对信息不受限制的获取。网络似乎海纳百川,囊括了“万卷书”,也涵盖了“万里路”。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获得,唯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才最深刻、最真实。社会实践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是头脑上的充实、身体上的锻炼、心灵上的教育、灵魂上的升华,这是网络根本无法提供的。主流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鼓励实践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力与融入性。

三是以“创新型”理念推动主流校园文化的自我革新。校园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变化发展的体现,因而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应该总是不断变化、常变常新的。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也开始重视“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高校作为人类灵魂启迪的殿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创新”对于学生视野、能力、修养、内涵的影响。不仅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要创新,而且管理方式、服务模式也要创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戚相关,一个创新求变的环境,才是一个适应时代变化、贴近大学生需求的环境。

时代特征与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要求其必须高度重视主流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学生党建的视角,我们有很多启发与借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流校园文化必须坚持在形势变化发展中找思路,以内涵式、实践型、创新型为发展导向,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空间与平台。

本课题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3-24.

[3]冯刚.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

[4]孙有中.论文化交流主义[J].人民大学学报,2007(6): 13-14.

[5]曾长秋,程伟.回顾与展望:建国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报,2009(12).

[6]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2-13.

[7]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120-122.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高校
创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