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热化痰法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证的血清sICAM—1、IL—6水平的影响
2016-08-19刘志杰张春玲高秀兰
刘志杰+张春玲+高秀兰
【摘要】 目的 探讨泻热化痰法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证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痰热证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泻热化痰法治疗, 观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ICAM-1、IL-6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1、5天sICAM-1浓度分别为(361.36±78.80)、(266.70±51.49)ng/ml, IL-6浓度分别为(19.50±5.01)、(12.67±2.90)ng/ml, 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泻热化痰法对痰热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进一步丰富了泻热化痰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证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痰热证;泻热化痰法;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白介素6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5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相关调查发现, 目前, 由于饮食结构、社会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 人们的体质偏于痰热[1, 2], 进而导致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候。为探究泻热化痰法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证的血清sICAM-1、IL-6水平的影响, 本次研究共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痰热证患者分组治疗, 现将具体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60例患者, 均符合纳入标准, 将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37~70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40~70岁。所有病例均为发病24 h内收治入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及辨证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试行)[3]。
1. 3 纳入标准 ①年龄35~70岁;②符合西医、中医中风病痰热证的诊断, 发病24 h内入院, 首次发病者或复发性卒中未留下神志、功能缺损者;③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 4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患动静脉畸形、脑肿瘤(或者外伤)以及脑寄生虫病者;②CT检查显示有颅部出血性疾病者;③脑梗死伴有意识障碍患者;④收缩压≥20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110 mm Hg者;④有消化道出血或出血倾向等严重合并症者;⑤合并有有心、肝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1. 5 治疗方法
1. 5. 1 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基础治疗的措施, 包括测量血压、血糖、吸氧等。同时给予治疗组患者采取泄热化痰治疗。药方为:全瓜蒌24 g、大黄10 g、枳实12 g、天竹黄15 g、紫草12 g、天麻12 g。中药煎煮约400 ml, 1剂/d, 2次/d, 200 ml/袋。治疗开始后第7、21天各评定1次。
1. 5. 2 sICAM-1、IL-6浓度测定 两组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5、10天清晨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 血量在6~10 ml, 采血后将标本放置于室温下, 置于离心机中以2000 r/min的转速下离心7~10 min, 留取上清液。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实验中的所有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比较 两组患者血清sICAM-1组内比较, 第1天与第5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32.53, P<0.05), 于发病第10 d明显低于第5天(t=2.03、11.96, P<0.05)。两组患者第1天血清sICAM-1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 P>0.05);治疗组血清sICAM-1浓度在治疗第5、10天后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2.06,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血清IL-6浓度 两组在治疗后第5天、第10天血清IL-6浓度与第1天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 P>0.05), 治疗后第5、10 天, 治疗组血清IL-6浓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26, P<0.01)。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如果从中医学考虑, 则属于“风病”范畴。相关研究显示, 脑梗死的病因十分的复杂, 急性期以邪实为主要特征, 风、火、气、痰均为邪实的主要致病, 其中痰热为脑梗死主要的致病因素。痰热导致机体表现为气机受到阻滞、痰蒙蔽清窍等症状导致患者表现为昏仆不知人;对于痰热的患者, 当以泻热化痰为法, 筛选有效方泻热化痰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证患者。
近年来, 对细胞因子在脑缺血损伤中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 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在脑梗死急性期血清中sICAM-1、IL-6升高, 白细胞浸润, 加重脑损害。sICAM-1作为一种粘附分子其在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作用可导致微血管堵塞甚至微循环障碍加重脑损害, 而IL-6又可诱导粘附分子的表达[6, 7]。因此,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减少sICAM-1、IL-6等脑组织损害因子的释放、降低炎性反应, 已成为目前医疗研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的新目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取泻热化痰方的措施能够良好的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改善临床病症,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泻热化痰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应用泻热化痰法治疗痰热证急性脑梗死患者,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进一步丰富了泻热化痰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证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邸杰, 崔春霞, 刘钟, 等.化痰通腑泻热方加减辨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急症, 2015(4):715-717.
[2] 马洪进.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痰热壅肺证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5):84-86.
[3] 吕建强.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意义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10):83-84.
[4] 王晓蕊, 张蕴慧.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痰热型中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5):838-840.
[5] 伍都超.痰病治气的临床体会.医药前沿, 2015, (14):317-318.
[6] 刘忠锦, 金永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IL-6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4):406
[7] 李岚欣, 杨明正.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NSE、sICAM-1、MMP-2、hs-CRP的影响.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 18(7):777-779.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