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机制
2016-08-19黄巍巍杨骐铭顾瑞漒
黄巍巍 杨骐铭 顾瑞漒
摘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视野下,在科学技术剧增与人文素养剧减的现实情境下,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觉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已凸显其必要性。本课题以理工科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可行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通过接收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人文文化和哲学思想方面的熏陶,增强其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59-02
一、理工科专业渗透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据调查,目前的理工科专业往往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得很大一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仍避免不了人文精神匮乏的局面,从而导致“专业技术过硬、人文素质偏低”的现象泛滥,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比比皆是。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世界发展不平衡就会有各种危机,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会冲突不断,学校发展不平衡就会引起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起大落,最终影响社会,影响世界。由于科学发展和教育模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国内众多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一直存在着某种偏见与排斥,由此也引发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致使整个教育不自觉地阻碍了人的素质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下教育中的这个缺陷,并对其进行全面诊断,全力提出补救的方案。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人文社科的发展却与经济、科学发展不相协调,使人们陷入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食品过度掺杂化学原料等困境之中饱受痛苦。每当此类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都在问责生产商、监督部门、政府等,但是现在看来,这些并不是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源,真正根源所在即是中国的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下培养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原本所学的化学物理知识是在教育学生如何熟知这些属性去解决现实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一些学生建立了不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社会,而是为了谋取利益将低廉的化工原料放入食品中。这些知识分子所做的事与其身份对比令社会感到诧异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这些现状提醒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遵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最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理工科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着重点与创新点
近年来,以文科为主的大学在积极推行以“应用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但它们的“应用为主”与理工科大学中文科的“应用为主”,在背景和内涵上都有较大的差别。前者是传统专业模式的改造,后者则是另辟天地,两者的出发点不同,走的路不同,最终的应用也自然不同,不能简单机械地划上等号,具体的建设要以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相应调整。实践证明,理工科大学的文科专业在“文理交叉”方面已經走在了时代前沿。
(一)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着重点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国家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现阶段,高校实行文理渗透的教学模式必然是当今社会改革的产物,高校在研究如何进行渗透教学的同时,也需对其改革原因进行一定研究与了解,分析理工科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方式对高校、高校老师、高校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意义。高校进行改革,必然会涉及到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的教师授课以及大学生听课的方向也会有所变化。文理渗透的教学,培养出一批不一样的大学生,对社会的某些领域也必然会有一定影响。理工科院校应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理工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联系实际,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注重文理交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但同时由于人文社科发展的滞后,又使人类陷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困境之中饱受痛苦[1]。因此,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相互回归和有机融合,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日益增长的趋势。即使人文社科内部也有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大科学”模式已逐渐取代独立个人的研究方式。因此,文科研究学者应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优势,关注处于文理之间边缘学科的热点问题,组织力量集体攻关。
(二)渗透人文精神的创新点
1.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长久以来的重理轻文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很多院校一直注重对理工科的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建实验室、建研究所、作报告分析,却忽视了人文学科一样需要研究。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院校更应该投入经费建立文科研究所,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期刊,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让学生感受文理研究的不同之处,最终打破各学科间的独立性,寻找学科间的共同性,创造彼此间的联系,将文学中的人文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起来。
2.成立文学交流中心,树立文帮理的新风向。成立大学生文学交流中心,配备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加强理工类学生对人文精神理念的了解与学习。在文学交流活动中,老师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积极引导学生将现有的理工科专业知识与传统的人文知识学科结合起来,并邀请真正的文科生一起加入进来,形成文科学生带动理工科学生一起钻研、探索的新风向,同学之间交流问题更加简单方便,有利于理工类学生学到更多的人文理念。
三、理工科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理工科院校的专业发展除了要增强其学科优势,更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可在理工科专业培养中开设辅修专业,培养文理结合、文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如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人生、伦理、哲学、思维等方面的课程,为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和完善大学德育作出贡献[2]。加强其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刻不容缓,要摸索出有效、可行的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机制。
(一)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
由于很多理工科专业教师并不能兼具专业与人文的双重责任,从而从反面抑制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发展。教师是学生的标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相关理工科教授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无论是课上讲解还是课下交流,都应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使理工科的专业学习与文科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样才能使学生德才兼备,才能尽可能地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3]。
(二)加强理工科专业人文学科课程设置
理工科学生以科研教学为主,人文学科为辅,穿插在日常的理科教学中,以另开课程的方式,给予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机会。同时,课程设置应以丰富多样为前提,最终既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又能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吻合,从而使文理结合更加切合实际需求。此外,大学的学习是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习,知识点多而杂,一般由老师稍作提点,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自己去探索学习,如此一来,理工科院校可以通过减少课程学时数,增加课程开设量的方式来系统地学习人文社会科学。
(三)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
理工科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素养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多种多样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活动;积极开展与人文素质相关的演讲、征文活动;举办各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欣赏、展览;积极引导校园内的学生艺术社团和文化艺术社团组织活动,并发挥这些活动的文化塑造功能,开拓营造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各种形式、渠道,调动理工科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極性,特别是让这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参与到具体的文科教育的组织管理中来,广泛吸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类文化活动,使学生成为“校园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与“学校精神”培育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创建者。
理工科专业,在其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的支撑。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质与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有了量的变化。而人文精神要求科技创造体现人文关怀,坚守社会道德,从而使科技肩负起让人们的生活有质的飞跃的重任。科技是固化了的专业技术,其本身并不能提供价值判断,亦不能确定具体的科研方向与价值取向,而这恰恰就需要人文精神的正确指导,由此可见,科技发展不仅需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加强理工与人文的综合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以探索和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宁萍.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文科科研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1,(12):26-28.
[2]张太行,赵卿敏.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3,(3):69-72.
[3]刘霞.浅谈理工科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EB/OL].2009-11-09.人教.http://www.pep.com.cn/xgjy/zcjy/jyyj/yjlw/201008/t20100827_786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