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意识
2016-08-19福清华侨中学吴莉玲
福清华侨中学 吴莉玲
诗词鉴赏,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意识
福清华侨中学吴莉玲
[摘要]诗歌是一种独特的高中语文教学题材,它没有小说婉转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曲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却在短小精悍的语言和节奏鲜明的韵律中蕴藏着深远的意境和情怀。学习诗歌可以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学生思维,而恰到好处的鉴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该文从诵读欣赏、意象教学、语言赏析、情感积累等方面对提升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词鉴赏高中语文审美意识
“诗词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妙”,朱光潜先生如是说。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将诗词的审美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最佳体现,在不断地学习中感受诗词歌赋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领悟古典文学的丰富内涵,提升中学生的欣赏水准和审美意识。
1 加强诵读,体会诗词韵律美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四项训练。想要品味诗词的节奏感、重音,感受其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更是离不开朗读。此外,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学生对较为长篇的古诗词的阅读兴趣也大打折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诵读环节,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妙所在,利用琅琅的读书声烘托出古诗词学习的浓厚氛围,进而引发其对诗词的审美情趣。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短歌行》,它是一首四言诗,不同于之前的《诗经》《离骚》的韵律和诗体,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首先介绍作者的情况,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大人物,曾经叱咤风云,在后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很浓厚的政治性,这首诗便是他在列阵长江时所吟唱的,背景介绍为学生的诵读打下一定的基础;接着配以慷慨激昂的音乐,大声诵读一遍,期间着重注意停顿、重音、平仄的起伏变化,为学生提供好的模板;然后是学生自读环节,帮助大家找到该诗的感情基调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一句,在声音高低中体现出当时的一代枭雄由低沉忧伤到慷慨激昂的语调变化,最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并背诵此诗。
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组织诗歌朗诵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让诗词的韵律美感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媒介,他们逐渐找到在诗歌中徜徉的快乐。
2 积累意象,培养审美想象力
古诗词集诗人的才智、情感于一体,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凝聚力。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所谓“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与主体相应的客观物像,只有对诗歌意象了然于心,才能深刻领悟情感所在。对诗词意象的学习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物质基础,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手法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这首诗一直以来被称为抒写离愁别恨的典范之作,它的突出特点就是选取的意象众多,柳永将自己漂泊不定的愁苦都寄托在接连出现的即将凋敝、荒凉的景物上。笔者将这节课重点放在意象解析上,具体设计为:首先第一句中的“寒蝉”就是秋后生命岌岌可危的蝉,“长亭”更是熟知的送别之桥,后续“酒醒何处”中的酒,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作消愁之物;接着分析本诗的重点语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意在“留”,向来被用作依依惜别之意,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常常寓意悲欢离合,此处的一弯残月勾起的是诗人对同在这片月光下的亲人、朋友的深深思念,最后我设计让学生根据这些景物的特点,将文中情景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这些客观意象与诗人的离愁更加契合在一起。
这首诗选择的都是表达离别常用的意象,但是叠加使用描绘了一幅幅能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的画面,将离愁别绪刻画得更为深入人心。总之,意象是性情的产物,是交流审美经验的桥梁,是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物质基础。长期的实践积累之下,将实现高中生审美想象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后续理解诗词涵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咀嚼语言,品读诗词艺术性
古诗词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沉淀,经久不衰反而愈发醇厚,是中国古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诗词简单精悍的语言,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艺术色彩,学习诗歌的语言精妙也理所当然成为诗歌教学的内容之一。“阅读优秀作品,在语言鉴赏中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是我们要实现的诗歌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取了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诗的语言诵读起来低沉而悲凉。要分析这样的缘由,首先应帮助学生详细了解李煜的身世,李煜既是一位绝代词人又是薄命君王,这首词更是他的绝命词,所以词中不乏凄凉之意也是自然。“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自然现象,而在作者眼中却是希望及时了结,“故国不堪回首”展示的是亡国的无奈,最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思比作春水般肆意奔流,无穷无尽。借景抒情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所以我组织学生将词中所有景物罗列出来,“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均是美好的景物,表达的却是亡国和人生苦短的悲惨,依此就可得出文章的语言风格就是寓情于景且是以乐景写哀情,写景平淡无奇却在其中蕴含了浓烈的悲情,使词更添一倍哀愁。
每个诗人生活的背景和人生经历千差万别,形成的诗词风格也是不拘一格,只有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之精美才能享受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教学中对诗词反复咀嚼,掌握诗人表达的手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4 升华情感,提升审美感受力
有道是“诗言志,歌咏言”,每一篇诗词都寄托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动态或眼前景色的所思所想,对情感的分析是通向作者内心的窗口。而朦胧多义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最与众不同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层面,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透过语言看本质,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其审美感受力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是宋词的代表人物,气势磅礴而豪放是他的作品一贯的风格。这首词前段讲述作者到达旧的营垒处,联想到三国时期周瑜一生的事迹,包括其少年时春风得意,战场上从容镇定。诗人将自己的事业、感情、生活一一与周郎做了对比,得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将对昔日英雄的怀念、敬仰与对自己壮志未酬但人已渐老的坎坷人生形成对比,全词尾声处借酒抒情,把一生怀才不遇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解清楚苏轼一篇作品蕴含的情感,便能掌握他在知人论世方面的独到见解,为后续鉴赏他的其他作品提供了依据,可以强化高中生的审美敏感力。
所谓“情动而辞发”,景物、事物的描写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表情达意而服务的,诗词鉴赏的最高境界就是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强化语言的穿透力,进而实现学生审美感受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美的记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全面深入地鉴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对其想象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精神成长有着莫大的作用。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在后续的教学中,应不断研究找到更适合的诗词鉴赏方法,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提供长久不竭的教学支持。
参考文献:
[1] 苗欣.新课程主题整合下的古诗教学[J].教育探索,2009(12):54-54.
[2] 张晓燕.诵读,古诗教学的灵魂——对一堂古诗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1):116-116,107.
[3] 周小涛.控制论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12(36): 75-77.
[4] 胡杨.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2014(12):20-21.
[5] 杨永波.高中古诗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8(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