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蛟龙”新家园
——访即墨鳌山湾国家深海基地

2016-08-19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会陈明义

海峡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科考船潜水器蛟龙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会 陈明义



“蛟龙”新家园
——访即墨鳌山湾国家深海基地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会陈明义

2015年7月,笔者到青岛参加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关于开辟北极航道的研讨会。会后,中心主任、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邀请我参观位于即墨的国家深海基地。

从青岛市的崂山区出发,沿着滨海大道向北经过仰口隧道,再行驶近15公里便到达风光秀丽的鳌山湾。这里海水清澈浩淼,国家深海基地倚山面海,两座原生态的小岛“伸出手臂”将它环抱其中。这个基地陆域面积390亩,海域面积1000亩。大家熟悉的“蛟龙”号就在当年的3月17日入驻国家深海基地这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家园。

基地副主任王为群告诉我们,建设国家深海基地提上议事日程始于2002年,当年国家开始拨款研制载人潜水器。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有关专家建议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2004年国家海洋局编制了总体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后,于2006年上报国务院。

王曙光当时就负责基地的选址。他自豪地对我说:“你看我选择的这块地方作为国家深海基地,环境很不错吧!”我说:“确实非常好,你选址有功啊!”

2013年,这个基地正式开建,经过一年半的紧张施工,目前所有建设任务都按计划基本完成,可以满足“蛟龙”号的停靠要求。

我们在基地漫步,欣赏这里独特而又美丽的环境。接着,基地王志刚处长带我们前往参观“蛟龙”号停泊的水池。从引堤往北走,可见一个圆形钢结构建筑,它就是潜水器试验水池车间。这个车间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有3个水池,最大的是圆形水池。水池配有50吨桥式起重机、水处理系统、橡皮艇、叉车、水下观通系统、假底及其他专门设备。我们一进车间,就看到“蛟龙”号正停在圆形水池中。国家首批潜航员付文韬和唐嘉陵热情地接待我们。他们介绍,现在水池中的“蛟龙”号里面有一位潜航员和两位海洋专家正在进行适应性训练。圆形水池直径40米,水深10米,矩形水池和另一个矩形小水池与之相连。这3个水池连在一起,“蛟龙”号在水中的活动范围就比较大,可以做深潜模拟,也可以在水池中游动,并通过狭窄的通道培养潜航员的驾驶技能。王处长说:“付文韬同志作为我国首批潜航员在‘蛟龙’号下潜7062米的首航中立了功,被国家海洋局推荐为党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党的十八大。”我们听后都对他表示祝贺。付文韬说:“今后‘蛟龙’号的布放、下潜、回收等海上模拟实验,都将在这里进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几位潜航员在基地进行培训,也有好几位海洋专家在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

与潜水器试验水池车间连通的是潜水器维修车间,其面积1300多平方米,负责对“蛟龙”号进行拆卸、维修、保养和总装。通过两个车间里共通的运转轨道,可以将“蛟龙”号直接送达试验水池,做进一步的调试。与维护车间相连的还有机修电修车间和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这个模拟压力舱可以提供900个大气压的实验条件,对“蛟龙”号的各个零部件进行高压模拟试验,以保证在深海高压、低温条件下能正常使用。潜水器试验水池、潜水器维修车间、机修电修车间和深海压力模拟实验室共同组成了深海装备的维修和下水的一条龙服务。

参观“蛟龙”号的新住处后,我们走出厂房前往码头作业区。这里长303米、宽17米的引堤采用内沉箱、外防波堤结构建成。码头平台长280米、宽50米,水深10米,可以停靠万吨级的科考船,还可以同时停泊10艘4000~6000吨级的科考船。王处长说:“深海基地的码头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科考码头。”这里还有一座高20米的灯塔,可以作为国家深海基地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了这几个分区后,我们一起到了基地的办公大楼。王为群副主任和王志刚处长告诉我们,国家深海基地除了刚才参观过的深潜器试验水池、维护维修区和码头作业区外,还有海上试验区、潜航员训练区、办公实验区、生活服务区、大洋通讯区、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区,由8个部分组成。海上试验区利用鳌山卫村封闭港湾的自然条件,可以对潜水器和其他各种深海装备进行海上试验检测,同时可以开展操作人员、保障人员及母船人员的海上综合训练。大洋通讯区域将具备基地对远洋航行的海洋科考船进行指挥、控制的条件,未来还将在两个小岛上安装通讯设备。办公室实验区以综合办公、科研楼为主,可满足基地办公要求和具备深海装备的研发实验、大洋通讯指挥和会议功能等。生活服务区将提供潜航员、外来专家、工作人员和培训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王志刚说:“年内相关人员都将进驻基地,开展业务化运行。我们还要在整个园区开展室外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今后基地会更加漂亮。”

在参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2010年深海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新招聘来的一批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就参加了基地的基本建设工作。没过多久,这些年轻人就被送到江苏无锡的中船重工702所,参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维修维护培训,同时跟踪学习潜水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操作技能、布放回收等业务知识,并参与海上试验的相关工作。目前基地正在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特别需要在深海调查勘探技术研发领域有丰富经验、能够带领团队承担中心业务和科研工作的领军型骨干人才。

深海基地正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深海特色的技术团队。比如,深海调查团队要承担大洋科学考察、深海勘探等任务。基地中心要打造一支集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化学等不同学科交汇,满足多条船、多任务、多专业需求的人才团队。又如,技术保障团队主要围绕深潜器开展工作,负责重大海洋装备的引进购置、维修保障等。从2010年开始,该团队中的年轻人就开始参加“蛟龙”号海试,并陆续承担潜水器的水面支持系统和声学系统的维护保障等工作。再如,船舶保障团队要负责科考船的运营管理和后勤保障。近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试验辅助船“向阳红 81号”顺利下水,它将主要用于辅助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母船,开辟试验场,进行先期的水文、地质调查,并担任短期的近海科技任务,辅助其他科考船只运送船员、设备、补给等,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协助“蛟龙”号母船停靠码头。

通过“蛟龙”号这几年连续的海上实验和两年的试验性应用,潜航员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公众的视线。2014年7月,一批新的潜航学员进入培训阶段。两年后,国家深海中心将会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载人潜水器的技术保障队伍。王曙光说:“国家深海基地的建设立足于世界一流的基地,我们这个基地完全可以成为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一样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基地。今后,国内各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可以到这里进行研究和实验,同时也可以与世界各国的深海科技人员进行合作和交流。”

我国深海探测工作还在深入开展。《中国海洋报》报道:我国首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着陆器“彩虹”号,于2015年9 月26日—10月25日在南海成功开展了4000米级海试,标志着中国人探秘深海又迈出了坚实性的一步。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正在深入研发,可望在“十三五”期间冲击万米深渊。这些消息令人十分振奋。

近几年,笔者有机会参与国家海洋局的一些咨询会议和中国工程院关于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论坛,深深感到,从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和四项任务后,我国在海洋强国的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基本法》,正在进一步制定海洋强国的战略和规划;中央加强了维护海洋权益的领导,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我国海军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正加快步伐从近海走向远洋;我国正在制定和实施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正在关注北极,积极参与北极的科考、航道开发、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我国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工作在进一步加强。衷心祝愿祖国的海洋强国梦能够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儿女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炎黄纵横》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科考船潜水器蛟龙
挺进深海的功臣:“科学号”科考船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科考船木甲板安装工艺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海洋星探组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中美海洋科考船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