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伦坡小说人物塑造的陌生化分析

2016-08-1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外语教研室黄文璐

海峡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爱伦陌生化现代主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外语教研室 黄文璐 康 玉



爱伦坡小说人物塑造的陌生化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外语教研室黄文璐康玉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文坛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英年早逝,创作领域却涉及诗歌、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他因古怪而另类的创作风格被拒于当时的文坛主流之外,却因其作品中展现出的强烈的现代文学色彩而逐渐被后人所欣赏。有人对他推崇备至,有人对他嗤之以鼻,但爱伦坡终因其原创性极高的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爱伦坡的美学思想和文学主张与俄罗斯形式主义的观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的作品在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叙事方法等层面都进行了陌生化处理,这使他的作品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古怪而另类,却也因此具有了一种晦涩而又充满魅力的特色。该文试图对其短篇小说中人物塑造的陌生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陌生化反英雄现代人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在阅读完一篇小说之后,给读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因此,人物塑造是每个小说家在文学创作中的着力最重之处。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普遍具有一种陌生化特点,陌生化的人物是指那些从未在过去的文学创作中出现过,摆脱了先前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身上的普通化、熟悉化的传统特点,以新鲜、另类、甚至惊人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由于这些新形象与读者已经熟悉的文学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给阅读增添了一种陌生感和新鲜感。陌生化人物的创造在读者与内容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能够有效延长读者的审美过程,增强其审美愉悦度;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去更多地了解和认知这种新鲜人物,从而赋予了作品更高的审美价值。爱伦坡生活在 19世纪西方传统小说的巅峰时期,但其短篇小说中却描述了诸多与传统文学形象截然不同的人物,爱伦坡通过突显甚至夸大这些人物身上的某些显著特点,塑造了一批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然而却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1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与反英雄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传统人物形象是各种男女英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传统小说发展达到巅峰时期。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起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此后,笼罩在传统英雄人物身上的光芒便开始逐渐暗淡。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既没有勤奋刻苦,勇于开拓,用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天地的鲁宾逊式的英雄;也没有高瞻远瞩,勇于探索的浮士德式的思想家;唯独剩下的是苦于生活、糊涂过日的凡人,和天资平凡,碌碌无为的所谓俗人。这种现代人物形象即所谓的反英雄。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萎缩的、失去了古典英雄主义的文学。这并非是作者本人形象的再现,而是作者对当时近乎极端和荒谬的社会现实所进行的一种极端的重现。19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结构,19世纪以前悠闲恬淡的乡村生活,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宗教信仰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普遍出现了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描绘了一群被冷酷的现代社会所疏离的“现代人”,他们厌恶社会现实,试图逃避到一个孤独、隔离、颓废的个人世界,希冀能在自己选择或创造出的真空世界中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们这种有些自闭倾向的天真想法往往会被激进而残酷的现实所粉碎。在极端的矛盾中,他们变得敏感而神经质,哀伤而孤独地徘徊着,因无能为力而神思恍惚,逐渐在绝望和怨恨中陷入毁灭。因此,疏离和孤独成为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两大主题。

2 爱伦坡小说中人物的陌生化处理

2.1爱伦坡作品中的“现代人”特点

事实上,早在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之前的十九世纪上半叶,爱伦坡就已经形象地描绘了反英雄和“现代人”的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活在自己的虚幻世界而非现实的理性世界中,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恍惚度日。由于害怕现实世界,他们选择用鸦片或酒精作为麻醉,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虚幻的封闭空间,独自在其中郁郁度日,选择逃避与客观世界的任何实际性接触和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无孔不入的寂寞就像一个永恒的伴侣,如影随形,蚀骨入髓。极端的孤独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神经过敏、理智错乱、精神分裂,甚至人格畸形。

在《泄密的心》中,叙述者“我”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人”,在精神上遭受着极度的孤独和不安全感。在被紧张、焦虑和恐惧折磨了许久之后,他开始幻想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威胁着他的生命。为了摆脱这种威胁,他疯狂但却冷静地杀死了一个无辜的老人。事实上,这个老人既没有冒犯过他,也没有错待过他,叙述者只是因为把老人的蓝色眼睛想象成了一种威胁就把他杀害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在《厄舍古屋的倒塌》、《贝蕾妮丝》《丽姬娅》《莫雷娜》以及《椭圆形画像》中找到。

爱伦坡小说中塑造的主角形象从未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被当成主角来塑造过,他们与传统的英雄式主角相比显得过于消极和颓废,因此他的作品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古怪而另类,他也因此被长期排斥在主流文学圈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陌生化的主角形象却具有一种新奇而晦涩的魅力,读者会或审视、或批判、或好奇、或感叹地随着小说情节的进展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就使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惊险刺激,因此无形之中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过程。

2.2爱伦坡作品中的“现代人”成因

爱伦坡未曾试图在创作中解释过这些畸形的“现代人”的成因,但他们对孤独的害怕毫无疑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孤独感正是被现实社会所疏离的结果,产业化将社会人转化成了孤立的个体,人们之间形同陌路,无法沟通且相互隔离。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徒劳的世界,因此感到无助、沮丧,甚至绝望,生活也没有任何意义。他们想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却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他们希望改变现状,却发现毫无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了,生活的价值、为人的尊严、生命的意义,全都荡然无存。孤独和恐惧的双重作用最终转化成深深的焦虑、困惑和绝望。他们的行为不过是被现实世界所异化了的变态行为。这种极端的精神困惑是爱伦坡和现代主义作家笔下所描绘的人物为之所困的一种典型困境。

在《人群中的人》中,爱伦坡生动而犀利地描述了这一现象。小说讲述了一个老人逃离孤独的故事,这个老人喜欢呆在人群中,所以他昼夜不停、不吃不喝地追逐着人群。当一个人群散去,他就立刻跑到另一个人群中去。但就像人群中的众人一样,虽然行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他还是觉得孤单如影相随。爱伦坡通过开篇时引用的拉布吕耶尔的话指出了小说的主题——“无法孤独的人是痛苦的。”这意味着所有人的不幸都源自他们对孤独的害怕和痛恨。

其实这种孤独感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就像所多玛的苹果,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这种社会中,人们都生活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下:他们承受不了孤独,却又主动制造孤独;他们渴望爱和关怀,却又吝于付出;他们同病相怜,却对他人毫无怜悯。这其实才是整个社会悲剧的关键所在。爱伦坡从叙述者的视角对人群进行观察,揭示了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残忍冷漠给人性带来的异化和扭曲,使读者对文中人物的孤独、无助、悲观和绝望感同身受。

3 爱伦坡小说中人物塑造陌生化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爱伦坡的小说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现代意识,并不懈地探讨反英雄的现代灵魂呢?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首先,是由于爱伦坡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缺失。爱伦坡出生不久,父亲便抛妻弃子,杳无音信;在他两岁大时,母亲终因心力交瘁,染病去世;被收养后,爱伦坡与养父又难以相处,最终关系破裂;唯一能温暖他心灵的只有养母和后来的妻子,但她们很快又都相继病逝。爱伦坡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孤独和痛苦中度过,很少从家庭中得到丝毫爱和温暖。

其次,是由于爱伦坡一直受到当时文坛的排挤和边缘化。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文学界被超验主义所统治,强调文学作品要旨在传达真理,文以载道。而爱伦坡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理念与当时的文学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逐渐被当时的文坛所边缘化。爱默生对他嗤之以鼻,称之为“打油诗人”;马克·吐温说他的文章不值一读;亨利·詹姆斯对他的评论更加狠辣:“对爱伦坡的严肃就是对自己的不严肃。”被主流文学排除在外的爱伦坡过着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他希冀跻身文坛,却始终被美国主流文坛所拒;渴望得一知己,却从未得遇知音与之相交。在他短暂的四十年生命中,爱伦坡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命运的无常和无家可归的苦闷,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永远孤独的流浪者,无处立足,无家可归。这种负面情绪反映在作品中后,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孤独、疏离和感伤。

最后,是由他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颓废感。爱伦坡自小接受的是贵族文化教育,但却亲眼目睹了美国南部贵族阶层的日渐衰落和北方工业资本的迅速崛起,因此爱伦坡对北方资产阶级发起的废奴运动和民主制度也抱以敌对的态度,对蓬勃发展的民主、商品经济和工业生产充满了怀疑、甚至憎恨。面对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他既无法理解,也无力阻止,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拯救自己或社会。当其他美国人对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津津乐道时,爱伦坡却在用他敏感的神经感受着繁荣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暗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潜在的精神危机。

4 小结

疏离、孤独和绝望构成了爱伦坡的现代主义灵魂中最深刻的部分,使之流光溢彩,同时又阴影重重。爱伦坡用自己的笔塑造了一批陌生化的文学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异化的陌生世界,这个诡异的世界在当时鲜为人见且难以接受,直到世代更迭,几个世纪之后,这个陌生的世界开始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我发现了》中,爱伦坡曾经这样预言,“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后人来阅读。我可以坐等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可以说,爱伦坡是迈入西方新精神时代门槛的第一人——第一个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的伟大作家。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陀思妥耶夫斯基、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甚至鲁迅等众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找到他的影子,感受到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2]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Poe, Edgar Allan. The Selected Writing of Edgar Allan Poe[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4.

[4] Shklovsky, Victor. Art as Techniqu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5] G. Clarke. Edgar Allan Poe. Edgar Allan Poe: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1)[M]. Mountfield, East Sussex: Helm Information Ltd, 1991.

猜你喜欢

爱伦陌生化现代主义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论环境因素对爱伦·坡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