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成本的测算和影响因素分析

2016-08-18康晓玲

关键词:测算伙伴变量

康晓玲,张 莹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成本的测算和影响因素分析

康晓玲,张 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陕西 西安 710126)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逐渐减小。采用Novy的贸易成本测算法测度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并将距离、关税税率、人均GDP差额和WTO四个变量引入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自1992年以来,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不断下降,其中影响贸易成本最主要的因素是距离。此外,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双边贸易持续增长的源泉,借鉴Novy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双边贸易的增长进行分解,发现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增长主要来源于双方的收入增长,其次是贸易成本的下降。

贸易成本;贸易增长;引力模型;多边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增长了24倍,从1992年的1655.2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20万亿美元。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额虽然略有下降,为3.96万亿美元,但仍然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特别是自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2014年已经下降到9.8%,且2015年保持不变。我国关税总水平的不断下降在促进我国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福利的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前景更为广阔,但同时也会由于双方贸易竞争加剧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和贸易成本增加。

贸易成本的内涵,学者们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研究十九世纪至二战时的贸易是以运输成本和关税壁垒来定义贸易成本[1,2],但是它们忽略了贸易成本中包含的信息获取,非关税壁垒以及资本运用的成本[3]。参考众学者的文献,贸易成本大体上是指除商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外,商品在发生跨境交易时所产生的所有成本。

贸易成本在分析双边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贸易成本的测算方法也在不断扩展,目前主要分为直接测算和间接测算两种。

直接测算法的一种是利用双边贸易中不同国家对货物报价所产生的价格差异来测算贸易成本。Limao和Venables通过一个40英尺集装箱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口运输到世界不同目的地所产生的成本数据测算贸易成本,结果表明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险恶的地理特征会增加相应的运输成本[4]。Anderson和van Wincoop利用直接测量法对工业化国家进行了关税等价贸易成本的测度[5]。Hummels利用直接测算方法测算了海运和空运的成本[6]。Kee、Nicita和 Olarreaga利用可获得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数据构建了贸易限制指数[7]。但是,直接测算方法通常会由于数据可得性以及贸易成本构成要素的不易观察性而受到限制。

贸易成本的间接测算通常借助引力模型来完成。Anderson和Van Wincoop构建了引入了双边贸易成本作为外生变量的多国贸易一般均衡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距离变量和边界壁垒代理变量提出了微观需求层面的传统的引力模型来测算双边贸易成本[8]。该模型假设两国的双边贸易成本是对称的,从而推出多边阻力是相同的。但是,该模型忽略了双边贸易成本可能是非对称的以及在现实世界中贸易壁垒是随着时间变化的。Eaton和Kortum提出了供给层面的Ricardian模型,将扩散边际变量引入模型后得出,贸易成本取决于异质性企业的比较生产率,异质性越高,相对的贸易摩擦越多,贸易成本越大[9]。Chaney、Melitz和Ottaviano构建了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来测算贸易成本,该模型认为只有企业克服了出口固定成本只面临可变贸易成本时,企业会选择出口[10,11]。Novy为了解决国际贸易成本因数据可得限制而无法直接测量的问题,对传统的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推出了可以通过现有数据来推断贸易摩擦从而测度贸易成本的模型并将该测度方法和其他贸易成本模型[12],比如Ricardian模型和异质性企业模型进行推导演绎,探究出其中的一致性。Novy构建的贸易成本测算方法属于动态函数,为学者研究贸易成本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出的趋势提供了分析工具。

国内学者对我国贸易成本进行测算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是利用Novy提出的基于双边贸易成本对称性假定的改进引力模型对我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进行测算①[13-15]。但是这种测算方法未注意到双边贸易成本可能由于本国国情出现不对称的情况,从而无法准确测算出我国双边贸易成本。第二类测算方法是利用Novy基于一般均衡理论放松了双边贸易成本对称性的假定的引力模型进行我国对外贸易成本测算②[16-18]。这类方法虽然放松了假定,但是由于在国内贸易数据的测算中总收入测度的不一致性,最终导致贸易成本测算效果不尽人意。

国内学者对我国国内总收入(yi)的测算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直接使用GDP测度yi的值(Anderson and van Wincoop)[4];第二类是使用可贸易份额s与GDP的乘积作为yi的测度[13,15];第三类是使用Shang-Jin Wei的包含农业、采矿业、制造业三部门的总产值的方法测度yi的值③[12];第四类是使用投入产出表的货物总产出数据测算yi[19]。直接采用GDP的数据用来测算总收入yi是不准确的,因为 GDP核算的是增加值,然而出口贸易额 xi核算的是总价值,这会使得结果偏低;此外,GDP数据包含着服务的增加值而出口贸易数据不含服务项的值,用GDP测度会导致结果偏高,总的代替结果无法确定。由于总收入中包含着不可贸易品,因此利用可贸易份额(一般假定si=sj=0.8且保持不变)与 GDP的乘积代替总收入yi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过,该方法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国内的贸易发生额。基于OECD-Structural Analysis(STAN)数据库,利用Shang-Jin Wei的三部门产值测算出货物总产出来替代总收入yi,该方法比较准确。采用投入产出表的货物总产出测算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贴近真实的世界。

本文首先利用Novy的贸易成本测算方法来测算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1992-2014年间的贸易成本,然后从地理距离、人均GDP差额、关税税率和WTO四个方面利用Novy改进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和10个贸易伙伴成本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运用引力框架对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长动力进行分析。

一、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测算

(一) Novy的贸易成本测算模型

Anderson和van Wincoop在单部门经济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下推导出式(1),

其中,xij表示i向贸易伙伴j的名义出口,yi、yj分别表示i国和j国的名义收入,wy是世界总收入,表示i向贸易伙伴j出口所形成的贸易总成本,σ代表着贸易产品替代弹性,值大于1。∏i、Pj分别代表国家i和国家j的价格指数,又称多边阻力。其中,∏i表示外向阻力,Pj代表内向阻力。

Novy认为双边贸易壁垒不仅影响国际贸易还会影响国内贸易,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壁垒严格程度和自身国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因此,用式(1)来测算i国的国内贸易xii,得到式(2)。

其中,其他变量含义与式(1)相同,tii表示i国的国内贸易成本。将式(2)进行变形,得到外向和内向阻力,如式(3)表示。

式(3)说明给定国内贸易成本tii,很容易直接测度多边阻力的值。接下来,将引力方程公式(1)的xij与其相反贸易流量方向的贸易引力方程xji相乘获得双向引力方程(4)。公式中包含着两个国家的外向和内向阻力变量:

将式(3)代入到式(4)中并整理得式(5),

其中,τij表示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τij用来测量相对于国内贸易成本的双边贸易成本。如果双边贸易流量xijxji高于国内贸易流量xiixjj,那么两国会更倾向于双边贸易,结果是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τij下降,反之亦然。贸易流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贸易成本τij既可以用横截面数据又可以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测算。显然,这种测算方法要优于Anderson和van Wincoop所采用的仅用于测量截面数据的模型。本文将利用Novy的贸易成本模型,即式(6)进行我国与10大贸易伙伴贸易成本的测算。

(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Novy的贸易成本测算模型,对我国与2014年我国前十大出口贸易伙伴(美国、我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越南、英国、印度、俄罗斯)1992-2014年的双边贸易成本进行测算。时间的选取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俄罗斯联邦是1992年成立的)。

测算所需的变量包含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的国内贸易量、相互之间的贸易量以及贸易产品替代弹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数据(xij和xji)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DOTS)数据库。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国内贸易方面的数据无法直接获取。国内贸易额可以表示为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总收入与总出口的差额,x。其中,总出口为国家i出口总额,即。根据前面的文献综述,由于STAN数据库提供的是OECD成员国货物总产出数据,我国和一些贸易伙伴不属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国内贸易额的数据无法获取。参考其他学者测算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数据来源发现UNCTAD数据库中虽然提供了世界一些国家的按支出类型进行划分的GDP分类项下的三部门的产值,但是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三部门的数值仅为增加值而不是货物总产出。利用各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的货物总产出数据来进行双边贸易成本测算,虽然结果比较贴近真实的世界,但是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该方法不易实际操作。综合考虑,本文在对国内贸易进行测算时采用可贸易份额s与GDP的乘积近似作为总收入iy。现有文献中对于贸易产品替代弹性的取值都是依据 Anderson和 Van Wincoop的研究,Novy研究发现产品替代弹性的变化不会影响贸易成本的变化趋势,因此本文将贸易产品替代弹性σ值设定为8。

(三)测算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Novy(2013)的测算方法(公式6)对我国与十大贸易伙伴1992-2014年的双边贸易成本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自1992年开始,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表1 :我国双边贸易成本测算(1992-2014年,σ=8)

图1 :我国与十大贸易伙伴1992-2014年双边贸易成本的变化

其中,1992-2008年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008年则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贸易成本短暂上升,其后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双边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就单独的贸易伙伴而言,我国与越南、荷兰和韩国的双边贸易成本表现出急剧下降趋势,而与俄罗斯和日本的贸易成本下降幅度较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金砖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我国与印度、俄罗斯的贸易成本近十年分别维持在85%和75%,始终高于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比如美国、日本等。特别是与印度的双边贸易成本从2008年开始小幅回升,到2014年达到91.50%,在各贸易伙伴中高居第一,比双边贸易成本最低的越南高出64.7个百分点。

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虽然其国土面积有限但是地理位置优越、制度比较完善、经济比较开放,因此可以作为世界贸易的港口。这类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对外贸易,而不是本国生产的产品价值。这样,Novy的测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测算这类国家的国内贸易额。今后学者的研究重点应是利用其它的工具来测算这类国家(或地区)的国内贸易从而来测算贸易成本。

二、 我国与十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本文在参考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贸易成本的影响变量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地理因素,包括两国之间的距离,是否有共同边界,是否岛国等;第二类为制度因素,包括历史、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的语言、殖民历史、共同货币、关税水平、是否加入 WTO、APEC、OECD、自由贸易协议、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

表2 :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理论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参考其它文献,经过多次变量测算最终选取5个解释变量构建模型来分析我国与 9个贸易伙伴(因香港无法测算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故将其剔除)1992-2014年的双边贸易成本影响因素。双方拥有共同语言会降低制度因素所造成的贸易成本,但是共同语言变量是不随时间变化的虚拟变量,而且我国与本文所选取的贸易伙伴之间不存在共同语言,从而该变量存在共线性,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时系统会将此变量删除,因此本文未选取该变量。汇率波动变量的计算方法很多且具有争议性,故本文也不考察该变量。经过以上分析,本文最终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τ表示双边贸易成本,i代表我国,j代表本文选取的我国的9个贸易伙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越南、英国、印度、俄罗斯。t代表时间,时间跨度为23年,样本容量为1035个(23×9×5)。其它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理论说明及数据来源见表2。

(二)结果分析

利用式(7)对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逐步试错法进行回归分析。根据面板数据的特性,本文应用软件Stata12.0对本文的长面板数据(大T小N)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回归模型的设定检验。检验固定效应模型、混合估计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有效性。通过F检验和Breusch & Pagan的LM检验拒绝了混合估计模型确认了个体效应的存在。在原始模型中引入距离、关税税率、人均GDP差额绝对值和WTO四个变量时,对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Prob>chi2=0.0409),结果强烈拒绝原假设,由此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即回归模型 2。由于贸易双方之间的距离变量不随时间而改变,考虑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3是在回归模型2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共同边界变量,通过豪斯曼检验(Prob>chi2=0.9715),接受原假设,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最终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结果

通过表3发现,个体固定效应模型2的4个解释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R2的值为0.8572;随机效应模型3的R2值为0.7406,比模型2低。此外,5个解释变量中距离变量和共同边界在1%的水平下不显著。考虑到距离变量在贸易成本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最终的模型结果为: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四个变量中,除了人均GDP差额,其他三个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符号一致,且四个变量在1%水平下非常显著。在四个变量中,贸易双方之间的距离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最大,距离每增加1%,双边贸易成本增加0.5402%。因此,要缩小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就需要不断降低运输成本,推进商流、资本流与信息流的快速传输。其次,关税水平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比较显著。双边贸易关税税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贸易成本即增加0.115个百分点。因此,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应该积极推进关税减免的进程,比如通过建立多边或双边自贸区来降低双边贸易成本。WTO的系数为-0.0974072,表明 WTO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低于我国与非贸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成本。人均GDP差额绝对值的符号与预期不一致,说明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人均GDP差值越大,双边贸易成本越小。这不符合基于需求结构分析的“林德需求”理论。不过,林德需求理论的研究背景是当时发达国家之间双边贸易频繁往来,结论的提出反映的是发达国家之间需求结构越相似,产业内贸易越频繁,双边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贸易成本越小。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可知,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之间更容易开展产业间贸易。基于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大多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到我国,贸易表现出互补性,因此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越高,需求结构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的潜力越大,贸易成本越小。

三、我国与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长分解

双边贸易增长的动力可能源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也可能源于贸易摩擦的减少。本文利用Novy(2013)改进后的引力模型来分解贸易增长。首先将公式(1)的左右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如下方程(8):

公式(8)表示的是双边贸易的增长可以归于三方面的动力,两个经济体相对于世界产出的经济增长,双边贸易成本的变化和两个经济体的多边贸易壁垒。双边贸易成本因素tij的值虽然无法获取,但可以从公式(6)中利用关税等价的双边贸易成本τij代替双边贸易成本因素 tijtij并将τij带入到公式(8)得到如下公式(9):

其中,Φi代表i相对于国内贸易成本的多边阻力,Φi代表j相对于国内贸易成本的多边阻力。

公式(10)将双边贸易增长分解为三部分的贡献:收入增长、相对双边贸易成本下降,相对多边阻力下降。如果相对贸易成本降低,那么相对双边贸易成本下降的贡献为正。如果相对的多边阻力减小),那么相对多边阻力下降项的贡献为负,此项负的贡献可以理解为贸易的转移效应。即如果i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由于他们之间贸易壁垒的降低而增加,那么i国与j国之间的贸易量会减少。

本文利用公式(10)来分解我国与十大贸易伙伴1992-2014年的双边贸易增长,表4为分解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1992-2014年期间,收入的增加能够解释75%以上的我国双边贸易增长。收入增长对中俄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最高达到123.75%,几乎能够全部解释中美之间双边贸易的增长(91.29%),对中印贸易增长的贡献虽然较低,但是也达到77.81%。可以说,收入增长是推动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表4 :我国双边贸易增长的分解

相对贸易成本的下降是解释双边贸易增长的第二个重要来源。中荷的双边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最高达到73.63%,贡献最低的是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成本下降仅为24.06%。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印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解释了51.89%的双边贸易增长。

多边阻力的减小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发生转移效应。其中,中荷之间的贸易转移效应最为显著,即中荷之间多边阻力下降阻碍了中荷贸易,使得59.41%的贸易份额转移到中、荷与其他国家双边贸易。多边阻力的下降部分抵消了双边贸易成本下降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从而,总的贸易成本下降的贡献达到14.22%(73.63%-59.41%)。印度和俄罗斯与我国领土接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且更为“金砖国家”成员国,中国与其在贸易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从表4可以看出,中印双方的多边阻力下降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较小(-29.69%),但是中印双边贸易成本下降的贡献率为51.89%,最后的总贸易成本下降的贡献率为22.2%。而中俄双方的总贸易成本下降的贡献率为负值(-23.75%)。其中部分原因是俄罗斯多边阻力的下降使得俄罗斯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由于地理和制度因素相近而进一步增强,从而导致中俄之间的贸易增长受到限制。

四、结论

本文首先利用Novy的贸易成本测算方法来测算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1992-2014年间的贸易成本,然后从地理距离、人均GDP差额、关税税率和WTO四个方面利用Novy改进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和10个贸易伙伴成本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运用引力框架对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长动力进行分析。根据本文计算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通过测算我国对外贸易成本,发现我国与10个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在1992-2014年总体上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各国之间的贸易成本下降幅度不同。近年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成本保持在50%左右,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成本则差距较大。我国与印度和俄罗斯的贸易成本维持在75%以上的水平,而我国与越南的双边贸易成本在2014年为26.8%。

第二,通过对我国双边贸易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距离和关税水平对贸易成本的影响较大,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与贸易成本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对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增长进行分解,发现两国的经济水平对贸易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为贸易成本下降,最后为贸易阻力。

第三,不断推进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磋商,促进贸易成本下降是促进我国贸易增长的可行路径之一。中国政府应该进行贸易伙伴之间潜力的可行性分析加强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建立能够降低双方关税水平的自贸区或关税同盟。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仅注重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发展,还应该加强印度、俄罗斯等领土接壤国家的贸易合作。对于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应该进一步开展产业间贸易,补充产业内贸易,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全球贸易专业化分工。此外,中国应该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吸引发达国家来华投资,间接降低贸易成本,增加世界福利。

[注 释]

①参看:NOVY D“Is the Iceberg Melting Less Quickly?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after World WarⅡ”一文,网址:http://citeseer.ist.psu.edu/viewdoc/download;jsessionid=DA7DD31A207FF3AB1FAD56707FCC72E5?doi=10.1.1.233.66 97&rep=rep1&type=pdf。

②参看: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8年的Working Paper: Gravity Redux:Measuring International Costs with panel data。

③参看:NBER Working Paper 1996 年的Intra-National versus International Trade:How Stubborn are Nations in Global Integration?

[1] SHAN MOHAMMED SAFI I,JEFFEREY GWILLIAMSON.Freight Rates and Productivity Gains in British Tramp Shipping 1869-1950[J].Exploration in Economic History,2004,41(2):172-203.

[2] ESTEVADEORDAL,ANTONI,BRIAN FRANTZ,et al.The Rise and Fall of World Trade, 1870-1939[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2):359-407.

[3] 张蕙.打开贸易成本的“黑箱”-一个贸易成本的分析框架[J].财贸经济,2013(8):78-81.

[4] LIMAO N,VENABLES A.Infrastructure,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Transport Costs and Trade[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1,15(3):451-479.

[5] ANDERSON J,VAN WINCOOP E.Trade Cost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691-751.

[6] HUMMELS D.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Second Era of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7,21(4):131-154.

[7] KEEH,NICITAA,OLARREAGAM.EstimatingTradeRestrictivenessIndices[J].Economic Journal,2009,119(534):172-199.

[8] ANDERSON J,VAN WINCOOP E.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70-192.

[9] EATON J,KORTUM S.Technology,Geography and Trade[J].Econometrica,2002,70(5):1741-1779.

[10] CHANEYT.DistortedGravity:GlobalizationandtheGainsfromVariety[J].QuarterlyJournalof Economics,2006,121(2):541-585.

[11] MELITZ M,OTTAVIANO G.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1):295-316.

[12] NOVY D.Gravity Redux:Measur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 Panel Data[J].Economic Inquiry,2013,51(1):101-121.

[13] 钱学锋,梁琦.测度我国与G-7的双边贸易成本[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3-62.

[14] 施炳展.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测定[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24-30.

[15] 徐德友,梁琦.我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1978-2007年[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19-128.

[16] 许统生,涂元芬.我国贸易成本的数量、效应及其决定因素[J].当代财经,2010(3):95-101.

[17] 丁媛媛,彭星.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成本测度、贸易增长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5):179-184.

[18] 殷敏,杨丹萍.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算-基于 1993-2010年我国与 15个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3(2):69-71.

[19] 梁俊伟.中日韩3国多边贸易成本测段-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方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3):5-14.

Measurement of China’s Bilateral Trade Costs with Partners alo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Influencial Factor Analysis

KANG XIAOLING, ZHANG YING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126,Shaanxi,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bilateral trade grows steadily, and multilateral resistance decreases graduall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market. Based on Novy's revised gravity model of trade cost measurement, this paper measures bilateral trade costs between China and its main 10 trade partners and analyzes its determinants among distance, tariff rate, per capita GDP, and WTO. The paper finds that bilateral trade costs decreases since 1992 an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is distance. Besides, this paper studies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rong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ds that income growth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of China trade growth and that decline of bilateral trade cost barrier is the second one.

Trade costs; Trade growth; Gravity model; Multilateral resistance

F742

A

1008-472X(2016)04-0077-10

2016-04-16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D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JB160615)

康晓玲(1975-),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 莹(1993-),女,河北邢台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

本文推荐专家:

杨冬民,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胡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测算伙伴变量
伙伴
抓住不变量解题
新伙伴
ETC门架系统传输带宽及流量包测算
也谈分离变量
我的好伙伴“苍苍”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输电线路附着物测算系统测算功能模块的研究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