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影响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
2016-08-17熊梦辉石孝琼骆玮余力王磊
熊梦辉++石孝琼++骆玮++余力++王磊
摘要为研究负面新闻报道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对武汉市三所大学1189名大学生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在实验部分,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研究负面新闻(诱发正性/中性/负性道德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而在问卷调查部分,以负面新闻为情景,探讨移情、归因方式和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建立关于人际信任的移情中介效应模型。结果表明:(1)阅读诱发不同(正性、中性和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对受众的人际信任有显著影响,并且阅读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将使受众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2)在负面新闻情景下,移情具有中介效应,受众所固有的归因方式通过移情的中介作用对人际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负面新闻;人际信任;心理机制;中介效应
分类号B849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8.0061引言
负面新闻指对社会负面题材事件的新闻报道,即与现行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新闻报道(王晓晓,2013)。新闻报道应为受众描绘真实、全面的社会图景,保证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负面新闻的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但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同利益群体、不同阶层间矛盾不断,社会负面事件频发;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环境变得相对宽松,新媒体得到发展,负面新闻报道量激增,再加上部分媒体不得当的报道方式,使得负面新闻很容易在无形中影响受众的情绪和认知,导致受众“社会信任感严重下降” (王丽萍,2011;赵岭梅,2005;周瑞,2011)。因此,本研究将探讨阅读负面新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以往关于负面新闻对受众人际信任影响的研究,多局限于现象描述,起初研究发现负面新闻报道会影响社会公信力(曹爱民,张正其,张雪梅,2012),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负面新闻的泛道德化报道不仅会蚕食社会互信状况,而且多在维护道德的名义下给社会造成更大的道德创伤,导致信任和道德的双重危机(汤景泰,张曦,2012),因而研究负面新闻的道德属性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尤为重要。但负面新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该如何加以量化以进行实证研究呢?辛自强和辛素飞(2014)在其研究中对负面新闻内容进行操控,利用同一新闻情景,编制成单一社会身份和多重社会身份的两则实验材料,研究被信任者社会身份的复杂性对其可信性的影响,而且李强和苏慧丽(2014)的研究指出,负面新闻报道对受众的情绪唤醒度更高,会引起主观判断的偏差,并且受众常常以自身道德标准评判负面新闻,因而阅读负面新闻时,更多地是诱发出受众的道德情绪。因此,本研究提出以道德情绪来量化负面新闻的道德属性。此外,辛自强和周正(2012)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1998年至2009年间显著降低, 相比1998年, 2009年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了 119 个标准差。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大学生群体阅读负面新闻对自身人际信任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两个假设:
H1:负面新闻的道德属性可以用道德情绪加以量化。
H2:负面新闻影响受众的人际信任水平,阅读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将使受众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
以往关于负面新闻影响人际信任心理机制的直接研究较少,多间接地研究负面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如受众的道德情绪,并在道德情绪与移情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Haidt(2007)认为受众的道德情绪影响移情,以其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为基础,他认为移情激活利他, 感激促使互惠, 道德情绪放大了道德直觉的机能,加强了履行当前的道德行为的可能性;Hoffman认为虚拟内疚是道德情绪的一种,是移情性悲伤与认知归因相结合的产物(乔建中, 王蓓, 2003);Leffel,Fritz和Stephens(2008)等则认为受众的道德情绪和移情需要同步激活,才能形成对他人的信任感。此外,郑信军和何佳娉(2011)发现,道德情绪诱发事实上是很难真正撼动作为个体稳定特质的倾向性的人际信任的,而且移情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道德情绪与情境性人际信任的关系。尽管以往研究在道德情绪与移情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定争论,但是仍可得出一致的结论:负面新闻通过影响受众的道德情绪、移情,进而影响其人际信任水平,而且此时的移情多为情境性移情,此外,从其他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受众的道德情绪可能是认知归因和移情结合的产物。
8期熊梦辉石孝琼等: 负面新闻影响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
负面新闻会影响受众的认知,并集中表现为固有认知。Iyengar(1991)认为阅读负面新闻时,受众往往会对其行为进行内部归因,而同类事件的归因一致便会导致人们对此类人员和机构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胡衬春(2004)在探讨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时,发现受众在认知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其头脑中形成的事件图式、行动图式、观念图式早己存在。而且,受众在阅读负面新闻时,也往往存在刻板印象,易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对事件做评判。赵岭梅(2005)认为受众在解读新闻的过程中, 固有的认知加工过程, 易使其对信息出现误读甚至异化。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受众的认知是其在长期阅读负面新闻中形成的固有认知,单一负面新闻难以产生影响,而道德情绪是移情和归因方式相结合的产物(乔建中, 王蓓, 2003),进一步提示负面新闻影响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可能为移情和归因方式,但以上研究只体现出负面新闻对受众移情和归因方式的影响,而且仅提到移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道德情绪和人际信任的关系(郑信军,何佳娉,2011),因此,为明确移情和归因方式是否是负面新闻影响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必须明确移情和归因方式是否与人际信任存在一定关系。
内外控归因方式和移情能显著预测人际信任总分,即个体越外倾、移情的能力越强, 则人际信任水平越高(郑信军,何佳娉,2011)。归因方式显著地影响人际信任的水平,内控归因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正相关,即越是内控倾向的个体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孔繁昌,周宗奎,2008)。由于以道德情绪划分的负面新闻并非连续变量,因而把负面新闻作为阅读背景,建立一个负面新闻情景下的人际信任模型,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在负面新闻情景下,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为移情和归因方式,并且移情在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水平间起中介作用。
因此,对武汉市三所大学的1189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负面新闻是否影响人际信任,并在实验后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负面新闻情景下关于人际信任的移情中介效应模型。
2实验:负面新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21实验目的
以道德情绪划分负面新闻,考察诱发不同(正性/中性/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以验证H1和H2。
22实验方法221被试从武汉市抽取A大学(348人)、B大学(488人)、C学院(353人)共1189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667人,女性522人。各年级分布为,大一350%, 大二233%,大三318%,大四86%,研究生及以上13%。
222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负面新闻诱发的道德情绪属性,包括正性、中性和负性三个水平,因变量为人际信任得分,被试随机分配。
223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情景故事法的实验范式,每组实验组均先呈现自编的负面新闻材料,然后要求被试依据阅读负面新闻的感受,通过道德情绪问卷对道德情绪进行评估,最后填写人际信任问卷。
224实验材料
(1)负面新闻材料
负面新闻并非通过内容直接影响人际信任,而是由其诱发的道德情绪间接地影响人际信任(郑信军,何佳娉,2011)。故以是否见过这类新闻和诱发的道德情绪为筛选依据,从《南方都市报》挑选出既能诱发相应道德情绪,被试又不熟悉的3则负面新闻,其中“少女救人而溺水身亡”为诱发正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汶川地震使云南部分地区房屋倒损”为诱发中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宰杀死猪”为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
(2)对负面新闻中道德情绪的评定
依据郑信军、何佳娉(2011)测量道德情绪的道德情绪标识词,形成3个不同的问卷。其中,诱发正性道德情绪组的被试在正性道德情绪评定问卷中评估,有“崇高”、“感动”2个条目;诱发中性道德情绪组的被试在中性道德情绪评定问卷中评估,有“崇高”、“感动”、“愤怒”和“无耻”4个条目;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组的被试在负性道德情绪评定问卷中评估,有“愤怒”、“无耻”2个条目。3个问卷均采取6点计分,从“无”到“非常强”计0~5分,以评定给定情绪标识词的强烈程度,得分越高,评定的道德情绪越强烈。
(3)人际信任的测量
采用程珺(2012)编制的陌生人信任问卷,共包括32个条目,其中条目1、2、6、8、11、12、14、15、16、22、23、27、28、29、30、31等反向计分,其他条目正向计分,问卷由风险控制度、人性乐观度、助人倾向度、社会认可度、损失接受度五个维度组成,采取5点计分,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得分越高,陌生人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较好,量表原始信度和各个因素的原始信度均在 070 以上,原始结构效度也较好,各因素间的相关程度较低,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程度较高(程珺,2012)。在本研究中的信度(α系数)为074,并且在问卷调查部分,把正向计分条目相加形成正向人际信任变量,反向计分条目相加形成负向人际信任变量,以建立人际信任模型。
23结果与分析
231负面新闻诱发道德情绪的效果评估表1负面新闻的诱发情绪评定
正性情绪负面新闻(n=474)崇高感动中性情绪负面新闻(n=314)崇高感动愤怒无耻负性情绪负面新闻(n=401)愤怒无耻M±SD384±105386±108118±145148±154117±153079±138379±127382±121
如表1的结果显示,“少女救人而溺水身亡”的负面新闻诱发的“崇高”(M=384, SD=105) ,“感动”(M=386,SD=108),得分均大于3,较好地诱发出正性道德情绪。同理,“宰杀死猪”的负面新闻较好地诱发出负性道德情绪。而“汶川地震使云南部分地区房屋倒损”负面新闻的“崇高”(M=118,SD=145),“感动”(M=148,SD=154),“愤怒”(M=117,SD=153),“无耻”(M=079,SD=138),得分均远远低于3分,即感受到四个情绪的程度非常低,较好地诱发出中性道德情绪。
因此,道德情绪能作为划分负面新闻的依据,而且“少女救人而溺水身亡”“汶川地震使云南部分地区房屋倒损”“宰杀死猪”的负面新闻分别诱发出正性、中性和负性的道德情绪,因而,验证了H1。
232负面新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表2各实验组数据分布情况
诱发不同道德
情绪的负面新闻nM SD正性道德情绪474260036中性道德情绪314258041负性道德情绪401251042以具有不同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为自变量,人际信任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发现负面新闻的主效应显著,即F(2, 1186)=474,p<001,η2=001,说明阅读不同的负面新闻对受众的人际信任存在一定影响,需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诱发正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与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MD=008,p<005),诱发中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与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MD=007, p<005)各组均值之间的差异显著,而且在人际信任水平得分上,诱发正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组显著高于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组,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组显著低于诱发中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组。因此,阅读诱发负性道德情绪的负面新闻,将更可能使受众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因此,验证了H2。
3问卷调查:负面新闻情景下的人际信任模型31被试
与实验共用同一批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