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及问卷编制
2016-08-17张均华梁剑玲
张均华+梁剑玲
摘要为了解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本研究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编制了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问卷。369名初中生参与问卷的预测验,404名初中生参与问卷的正式测量。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幸福感是一个包括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生活自主五因子的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各项拟合指数较为理想。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初中生幸福感的有效测量工具。
关键词初中生;幸福感;多元结构;信度;效度
分类号B841.7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8.0031问题提出
2009年,塞里格曼等提出了积极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明确提出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传统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教授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Seligman, Ernst, & Gillham, 2009)。随着积极教育理念的传播,青少年学生的幸福逐渐成为幸福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国内的心理学者也开始介绍、推广积极教育的理念,呼吁关注并促进中国学生的幸福(何晓丽,王娜娜,2012;彭凯平,2015;任俊,2014)。
研究表明,培养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至少有以下益处:减少并预防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出现,减少危险行为(如攻击、犯罪)的发生,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且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培养学生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塞里格曼, 2012)。鉴于这些益处,如何培养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幸福感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的那样,“你测量什么将直接影响你接下来做什么。如果你不能测量正确的指标,那么将直接导致你的行动失败”(Goodman, 2009)。目前,心理学界就如何测量幸福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者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依然存在分歧。目前对于幸福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1)主观幸福感观点(subjective wellbeing,SWB)。这种以享乐主义(hedonic)为基础的主观幸福感观点认为,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少的消极情感。典型量表有Diener(1994)编制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Huebner(1994)编制的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Watson, Clark和Tellegen(1988)编制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2)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PWB)。该观点以实现论(eudemonia)为基础,认为幸福是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实现的生存状态(Ryan & Deci, 2001)。与主观幸福感关注情感体验不同,心理幸福感更关注个体个人潜能的实现,个体是否过得好且发展得好(doing and living well)。目前学界关于心理幸福感的结构模型并未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有Ryff(1989)的六因素模型: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良好的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 环境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 自主(autonomy); 还有Ryan等(2001)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能力需要(need for competence)、关系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Ryff(1989)采用六因素模型去界定幸福,而Ryan和Deci(2001)则将三种需要视为提升幸福的主要途径。典型量表有Ryff和Keyes(1995)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3)综合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应该同时包括积极情绪体验和良好的心理机能,应包含多个结构成分。如塞里格曼(2012)的幸福PERMA模型认为幸福是一个多元结构,包含五个可测量的元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而主观幸福感领军人物Diener也在2010年更新了其幸福模型,在其传统主观幸福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生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投入、能力感、自尊、乐观等维度(Diener, Wirtz, Tov, Chu, Choi, Oishi, & Biswas, 2010)。典型量表有Diener等人(2010)新编制的幸福量表(the Flourishing Scale,FS)以及Kern, Waters, Alejandro和White(2015)基于塞里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编制的学生幸福量表。
心理技术与应用4卷
8期张均华梁剑玲: 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及问卷编制
可见,研究者对幸福的概念界定已逐渐放弃了单一取向(如主观幸福感取向或心理幸福感取向),逐渐采纳多元整合的取向去界定幸福;对幸福的测量也相应地从单纯考察主观幸福感或心理幸福感走向同时考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心理机能,这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当前关于幸福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虽然研究者认同幸福是一个多元的构念(multifaceted construct),但在幸福的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中具体应该包括哪些成分依然存在分歧(Forgeard, Jayawickreme, Kern, & Seligman,2011)。比如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领军人物Diener(2010)通过吸收其他研究者的幸福理论成果,在其传统主观幸福感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生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投入、能力感、自尊、乐观等成分。而剑桥大学幸福学院的Huppert(2013)则将幸福看作是高水平心理健康的象征,认为幸福的特征可以直接通过找出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的反面特征而获得。通过这种方式,Huppert 确定了幸福的十项基本特征:(1)能力感(competence);(2)情绪稳定性(emotion stability);(3)投入(engagement);(4)意义(meaning);(5)乐观(optimism);(6)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7)良好人际(positive relationship);(8)韧性(resilience);(9)自尊(selfesteem);(10)活力(vitality)。Huppert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幸福的三维结构成分,分别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积极人格特征(positive characteristics)和良好的适应功能(positive functioning)。事实上,塞里格曼的幸福PERMA五因素模型也是在原有的幸福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直接增加了人际关系和成就两个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幸福的多元构念因构建的方法不同而导致其成分大不同,其中有的有人格特征,而有的则没有。要解决这种分歧的局面,必须采用更加系统的方法去建构幸福的多元成分。
二是现有的幸福多元理论模型适用对象多以成人为主,未必完全适合青少年群体。如Kern等(2015)基于塞里格曼幸福PERMA五因素模型编制了青少年学生幸福问卷,因素分析结果最终抽取了其中的四个因素: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成就(achievement),而意义(meaning)因素未能抽取出。类似地,国内研究者基于塞里格曼幸福PERMA模型也编制了中学生多元幸福感问卷(尚文,2014),因素分析的结果与Kern等(2015)相同,抽取了PERMA五因素模型中的四个因素,唯独“意义”(meaning)因素未能抽取出来。上述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对青少年而言,“意义”的内涵可能不同于成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不能直接将现有的幸福多元理论模型套在青少年身上。
其三是现有的幸福多元测量工具开发大多以现有的理论模型为基础,问卷题目大多选自现有的问卷或量表中符合理论结构的题目(尚文,2014;Kern, Waters, Alejandro, & White, 2015)。这种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它限制了研究对象发表任何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带来问题是,它未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幸福特点,从而降低了幸福理论的表面效度。要提升幸福构念的表面效度,就需要针对研究对象开展探索性的研究。
由于学生的幸福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幸福的教育正蓬勃发展(Morris, 2013; White, 2013)。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开展青少年学生幸福的干预研究时,为了保证干预的有效性,就要求我们全面了解学生幸福感的特点。然而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学生幸福的结构成分研究较少,而国外已有的幸福多元模型也未必适用于中国的青少年学生(尚文, 2014)。
鉴于此,本研究拟以初中生这一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初中生幸福多元构念的结构成分。本研究认同幸福是一个由多个成分组成的构念,且事先不预设初中生幸福这一多元构念的结构成分,而是拟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借由质性的分析方法构建其结构成分,并以质性研究结果为基础,编制适用于我国初中生的幸福感来源问卷。另外,为了避免初中生幸福这一多元构念中同时出现情绪、人格特征等成分,本研究严格限定成分的选择标准。具体而言,本研究中,初中生幸福这一多元构念的成分选择标准主要以生活中能给初中生带来幸福体验的各种客观事件为主。
2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预测问卷的编制21被试
在中山市三所中学选取396名初一、初二学生参加匿名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40分钟,写完后当场收回问卷。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82份。
22工具
采用开放式问卷来探究初中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幸福感来源结构。开放式问卷的问题设置借鉴了塞里格曼(2012)建立幸福PERMA多元模型所采用的方法:(1)该元素有助于幸福提升;(2)很多人把它作为终极追求,而非追求其他元素的途径;(3)元素具有排他性,即它的定义及测量与其他元素无关。基于这样的方法,开放式问卷设计2个题目:(1)对你而言,生活中哪些方面给你带来了幸福的感觉?(2)如果你的幸福水平还能再增加一些,你希望哪些方面得到积极改变?
23结果
首先利用QSR Nvivo100软件对开放式问卷的回答进行文本资料的归档、整理、分类,对开放式问卷的回答的分析采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威利格, 2013),通过文本接触、主题确定、主题聚类三个步骤,最终形成一个关于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的高级主题列表。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主题分析,最终发现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基本可分为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生活自主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较好地归纳了初中生幸福感的来源结构,因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问卷的初步构想。结果如表1所示。
维度编码举例频率家庭温暖家庭和睦;父母的关心;遭遇挫折时,父母的安慰和鼓励。105同伴支持不开心的时候,有朋友愿意聆听你;和同学在一起愉快聊天、玩;朋友的关心让人感觉温暖。155教师支持老师的赞誉;老师的表扬;老师的帮助和关心。50学业成就考试取得好成绩;学习上取得进步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回报。108生活自主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较多的自由时间。4024预测问卷的编制
以开放式问卷所得的学生幸福感来源结构作为预测问卷的题目来源,共编制出36个题目,其中包括4道反向题目,形成了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问卷的预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计分,询问学生被试对题目所描述的情况在其最近两周出现的频率,1为“从未”,5为“总是”。
3预测问卷的初测及修订
31被试
预测被试共计369人,其中男生169人,女生200人;初一年级172人,初二年级197人。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65份。
32工具
采用自编的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预测问卷,共包含36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
33结果分析
331题目分析
采用临界值法和相关法作为题目分析的指标。首先考察问卷各题目的临界值(CR)。以量表总分进行由高到低排序,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对36个题目的得分在高低两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依次进行题目区分度分析。如果题目的临界值小于3,区分度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则删除该题目。结果表明,所有题目的临界值均大于3,达到显著水平。然后,计算每个题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将相关系数小于04的题目删除(吴明隆, 2010)。结果显示,第9、13、18、22等10题的相关系数小于04,因此予以删除,最终保留了26个题目。
33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项目分析后的26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值对样本充足度和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Bartlett球形检验χ2值为836861(p<0001),表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93,说明样本充足度高,变量间偏相关小。在本研究中,因子数目的确定采用以下标准:(1)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2)每一个因子至少包括3个题目。剔除题目的标准:(1)因子负荷小于040;(2)存在双重负荷,且差值小于020;(3)共同度小于020的题目;(4)删除无法解释的题目。基于上述标准,对26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采用最优斜交旋转确定因子负荷。最后删除了2个不符合标准的题目,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5个因子,共24个题目,总方差解释率为6594%,结果见表2。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五个因子完全对应了质性分析的五个维度。根据各个题目的因子归属情况,结合质性分析的结果,对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五个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所包含的6个题目反映了初中生感受到来自朋友、同学的关心、支持等所带来的幸福感受,故命名为“同伴支持”;因子2包含的6个题目反映了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进步或成功所带来的幸福体验,故命名为“学业成就”;因子3包含的5个题目反映了初中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和谐温暖及家人的关心等所带来的幸福感受,故命名为“家庭温暖”;因子4包含的4个题目反映了初中生因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支持和赞赏等而感到幸福,故命名为“教师支持”;因子5包含的3个题目反映了初中生在生活中能自主安排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感到的幸福,故命名为“生活自主”。
4正式问卷的测量
41被试
正式问卷被试404人,其中男生183人,女生221人;初一年级208人,初二年级196人。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85份。
42工具
采用自编的初中生幸福感来源正式问卷,共包含24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
43量表的效度
431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问卷包括五个维度。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结构的合理性,本研究通过正式问卷的再测的形式,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利用AMOS210软件对385份正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与正式测量数据的拟合指数情况如下:χ2/df为176,RMSEA值为004,CFI为094,IFI为094,NFI为088。可以看出,χ2/df<2, RMSEA<005,CFI,IFI,NFI均在09左右,这说明本研究的幸福感五因子模型是比较合理的(吴明隆, 2012)。
432分问卷间相关分析
研究进一步考察各分问卷间的相关及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五个分问卷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28~059之间,且在001水平显著;每个分问卷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3~083之间。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各分问卷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各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有较高的共同性,说明该问卷的结构良好。
问卷的信度考察了总问卷和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计算了总问卷及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总问卷及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和生活自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3、083、091、085、084、081,均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
5讨论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而积极教育的兴起,则让青少年学生的幸福受到了越来越多心理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关注(Seligman, Ernst, & Gillham, 2009)。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可能会塑造不同的幸福观念,进而影响人们获取幸福的途径(Christopher, 1999)。为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幸福感结构特征,本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以质性研究结果为基础,编制了“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问卷”。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初中生幸福感五因子模型很好地吻合了质性研究的结论,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水平,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国外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被认为是影响个人幸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Reis & Gable, 2003)。而成就也被认为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塞里格曼,2012),不少幸福的量表都会包括考察成就的项目(Ryff, 1989; Kern, Waters, Alejandro, & White, 2015);自主需要也被视为是通往幸福三大途径之一(Ryan & Deci, 2000)。本研究中,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的五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初中生获取幸福的重要来源。“家庭温暖”反映的是初中生从家庭父母那里获得关心、支持、爱护而感受到的幸福。对于还是未成年人的初中生而言,和谐而温暖的家庭是其幸福的主要来源之一。“同伴支持”反映的则是初中生在学校生活中从朋友或同学那里获得帮助、支持及关心等而感受到的幸福。初中生三年的学习时光绝大多数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满足了初中生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还能在其学习生活碰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帮助。“教师支持”反映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从老师那里获得关心、支持、肯定及赞美而感受到的幸福。老师不仅是学习上的引导者,更是生活上领路人。在学习生活中能得到老师的关心、支持、鼓励及赞赏,足以令学生感到幸福。“学业成就”反映的是初中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等获得的幸福的体验。学业是初中生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学业上的成就感足以影响到初中生的幸福体验。“生活自主”反映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可自主安排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而满足其自主的需要。初中生处于自我意识增强的阶段,自主需要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幸福的体验。
初中生幸福感的结构特征,既反映了初中生与其他年龄段人群幸福感的共同特征,也表现了初中生这一群体的独特特点。塞里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包括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成就(Achievement)五个结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研究中“学业成就”维度属于成就的一种;“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则属于关系维度在不同生活领域下的具体表现;塞里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中意义与投入两大维度并未在初中生身上得到明显表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自主”维度。这一结果表明,塞里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但在涉及到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对象时,其幸福的模型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另外,不同于塞里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包含“积极情绪”,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中并没有“积极情绪”这一情绪维度。究其原因在于本研究侧重于考察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幸福感的来源具有客观性特点,并未探究初中生幸福感的主观体验特点。
在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中,同伴支持、家庭温暖是初中生幸福感来源提及频率最高的,其后是学业成就。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初中生幸福感的本质特征。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同伴的支持和家庭的温暖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幸福体验。而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学业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初中生是否能升入更好的高中。因此,学业成就自然受到了密切关注,学业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幸福体验。
我国台湾学者陆洛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幸福观,一种是基于欧美文化的个人取向的幸福观(individualoriented view of SWB)(Lu & Gilmour, 2004, 2006),另一种是基于儒家文化的社会取向的幸福观(socialoriented view of SWB)。日本学者也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特点提出了独立性幸福(dependent happiness)和依存性幸福(interdependent happiness)的观点(Uchida & Kitayama, 2009;Hitokoto & Uchida, 2014)。两位研究者都强调,无论是中国人的自我,还是日本人的自我,都属于依存性的自我,不同于欧美人的独立性自我。个人成就在欧美文化社会中扮演着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其幸福体验。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儒家文化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体验。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幸福感来源结构是一种整合的幸福,它既强调个人成就、独立自主,又强调人际间的和谐温暖。
6结论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幸福感来源问卷包含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生活自主五个因子,其信度和效度均满足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是测量初中生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何晓丽, 王娜娜(2012). 积极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实践. 教育导刊, 11, 62-65.
彭凯平(2015). 积极教育与幸福指数. 湖北教育: 新班主任(3).
任俊(2014). 积极教育提高乐观能力. 福建教育: 学前教育, 12, 5-5.
尚文(2014). 中学生多元幸福感问卷编制.硕士毕业论文, 西南大学.
威利格(2013). 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吴明隆(2012).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塞里格曼(2012). 持续的幸福.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Christopher, J. C.(1999).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7(2), 141-152.
Diener, E.(1994). 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1(2), 103-157.
Diener, E., Wirtz, D., Tov, W., Chu, K. P., Choi, D. W., Oishi, S., & BiswasDiener, R.(2010). New wellbeing measures: Short scales to assess flourishing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ling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7(2), 143-156.
Forgeard, M. J. C., Jayawickreme, E., Kern, M. L., & Seligman, M. E. P. (2011). Doing the right thing: Measuring wellbeing for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 1(1), 79-106.
Goodman, P.(2009). Emphasis on growth is called misguided. New York Times.
Hitokoto, H., & Uchida, Y.(2014). Interdependent happiness: Theoretical importance and measurement validit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6(1), 1-29.
Huebner, E. S.(1994).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of childre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6(2), 149-158.
Huppert, F. A., & So, T. T. C.(2013). Flourishing across europe: Application of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fining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0(3), 837-861.
Kern, M. L., Waters, L. E., Alejandro, A., & White, M. A. (2015).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wellbeing in students: Application of the PERMA framework.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0(3), 262-271.
Lu, L., & Gilmour, R.(2004). Culture and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Individual oriented and social oriented SWB.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5(3), 269-291.
Lu, L., & Gilmour, R.(2006). Individual‐oriented and socially oriented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scale developmen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9(1), 36-49.
Morris, I. (2013). Going beyond the accidental: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the wellington college experience. In S. A. David, I. Boniwell& A. C. Ayers(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appin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is, H. T., & Gable, S. L. (2003). 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relationships. In C. L. M. Keyes & J. Haidt(Eds.),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pp. 129-15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141-166.
Ryff, C. D.(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Ryff, C. D., & Keyes, C.(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727.
Seligman, M. E. P., Ernst, R. M., & Gillham, J.(2009). 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3), 293-311.
Uchida, Y., & Kitayama, S.(2009).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in east and west: themes and variations. Emotion, 9(4), 441.
Watson, D., Clark, L. A., &Tellegen, A.(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4(6), 1063-1070.
White, M. A.(2013). Positive Education at Geelong Grammar School in S. A. David, I. Boniwell& A. C. Ayers(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appin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of Junior Students WellbeingZHANG Junhua1;LIANG Jianling2
(1 SunYatsen Memorial Middle School, Zhongshan 528454, China)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00, China)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junior students wellbeing and develop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alyses, 369 junior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trial test and 404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l test. EFA and CFA were used in data analysis. The EF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estionnaire of junior students wellbeing is consisted of 5 factors: family warm, peer support, teacher suppor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life autonomy. The CF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tness indexes of the model were all up to standard. Th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o i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junior students wellbeing.
Key words: junior students;wellbeing;multifaceted construct;reliability;valid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