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研究

2016-08-17倪春虎闫飞徐志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倪春虎 闫飞 徐志坚

摘 要: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凡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大国,无一不是将教育放在国家发展中最重要的位置。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只有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视,才能推陈出新,破除目前人才缺陷的瓶颈。而校企合作就是在社会竞争激烈,尤其是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提出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发展中采取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本身的发展,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151-03

引言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互相合作的一种办学模式。当今,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不断转型,产业结构在不断地升级与调整。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亟须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曾经明确地提出,要不断地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地推进校企合作。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和一批高素质劳动者。所以,校企合作能够适应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我国对现代人才的需求,可以在 “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下为高校育人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校企合作更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1]。

一、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改革,高校在新课标改革的模式下,也必须考虑自身的发展。在高校育人方面,采取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各高校、相关各部门和相关领域的广泛认同。高校育人过程中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确有其可行性与科学性。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很有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一)高校育人过程中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舞台,同样,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也是教育的目的。当前,普通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数都是只重视理论学习,却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自然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内容刻板,只重视单纯的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的研究,缺乏人文方面的教育。在课堂上也完全由教师主导,缺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经常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很强,但是实践能力太差,这样根本难以适应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所以,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来突破传统教育瓶颈。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理论”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实践+理论”而且实践远远大于理论的模式。

(二)高校育人过程中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系统的合作规划、必要的利益保障、良好的合作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现阶段,由于我国高职学校校企合作育人工程刚刚兴起,还没有进入到成熟阶段,相应的,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方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大都是临时的,学校对人才的输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证。另外,由于没有相应文件协议的制约,校企两方对于师资力量不能很好地配置,进而出现学校教师不能进入工地,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与学校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局面。同时,在企业对学校资金的投入方面校企两方协商不出好的结果[3]。

由于校企合作刚刚起步,校企双方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导致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在学校,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另外,在建设校企合作工程时,由于实际操作时遇到各种问题,也没有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进而出现工程进退维谷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校企育人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各种机制的建立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这又是校企合作育人工程发展的一大障碍。

2缺乏系统的合作规划

所谓的校企合作,仅仅依赖于学校和企业的哪一方面都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学校、企业两方的共同努力。对于学校而言,要有过硬的师资力量,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对于企业而言,要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学完理论后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只有使学生学工结合,才能培养出实用性人才,而这正是我国现阶段校企合作育人工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校企合作工程的实施而言,不仅仅是针对于某一地方或某一学校,而是针对于全国各个地区的高职院校。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其加以干预,进而使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但是,纵观我国各个地区,不仅政府的作用没有被凸显出来,而且校企双方的主体地位也有待提高。另外,像一些建筑类工程在作业时,由于工程大小不一样,所以对人员的需求量也不同,因而在需要时仅仅招一些临时工,都是在学校临时培训后就上岗,相应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其工作效益不高。学校企业双方都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而效益却不明显。

3缺乏必要的利益保障

实施每一项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利益最大化。同理,建设校企合作工程也是如此。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提高就业率和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公司而言,在引进全能型人才的基础上,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就现阶段在我国国内而言,校企双方对利益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统一的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公司希望之间的差距较大。另外,由于是刚刚兴起的工程,所以,校企双方不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就高职院校而言,在建立校企工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将人才培养得更出色,为企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人才[4],而是考虑如何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增加学校的就业率。同时,强调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其研究的核心也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侧重于工程建设中经费来源等问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也不单纯地考虑如何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最大化,而是斤斤计较对高职院校资金的投入,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另外,对于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只是持观望的态度,没有在校企之间进行有效的调节。

4缺乏良好的合作环境

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对于“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这一问题而言,高职院校较企业做得相对较好。但是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偏差。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认为,教育是属于学校分内之事,与商业联合办学,就会使教育商业化,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因而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偏见,进而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采取敷衍的态度。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没有体现出政府以及法律的重要地位。另外,我国出台的相关文献也仅仅停留在鼓励支持的层面,例如《职业教育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纵观中央出台的各大文献,都没有将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宜进行详细说明。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工程的完成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但是现阶段工程在合作时由于实际操作出现的问题,校企双方不能很好地交流,进而出现不知如何做,具体怎么做的局面,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合作育人的成效不突出。

二、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发展前景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育人的模式,有其本身独特的、巨大的优势。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就是将企业引入高校,将高校带出企业。校企合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企合作能够结合市场的导向,然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企业是市场中的一部分,市场本身具有导向作用。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为企业提供导向,能让企业明白哪里需要什么。如果将市场的导向作用由企业引入到学校,就可以告诉学校,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就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的人才,可以马上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实现教育的目标,体现人才的价值。

其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将企业引入学校,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比如,企业可以为学校的建设提供资金。学校进行一项教育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引进设备,招募更权威专业的教师、教授等。光靠学校内部的资金,必然很难支持这些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企业可以为学校建设提供资金。另外,企业可以为学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地点,解决高校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在学校,学生很难有充足的实习机会,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因为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才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太差,从而不能被社会尽快吸收,教育的目的也很难达到。企业与学校结合,企业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真正目的[5]。

最后,企业与学校接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促进企业引入专门人才搞发展。高校就业压力大,但是社会职位少,这就引发了就业难的问题。如果走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就业的问题也可以得到缓解。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部分学生进入到企业,然后将剩下的一部分学生投入到市场,让他们自己找工作。这样做自然要比把高校的所有毕业生全部投入到市场找工作更好[6]。另外,校企结合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都是理论与实践能结合在一起的学生,都是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所以在市场就业时,就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一点也对促进就业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企业内部吸收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一部分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毕业生,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走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企业也可以实现本身的发展。而且高校本身拥有强大的理论资源,有先进的理念,能够时刻关注国内外发展的动态,还有良好的教学基础设施,这些都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比如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员工送到学校培训,利用学校充足良好的教学设施、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技术以及发展理念,不断武装员工思想,提高员工的理论能力。通过上述三点简单分析了校企合作的优势,更肯定了我国走校企合作道路的必要性。

三、科学利用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育人模式,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通过简单分析,明确了我国当代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走校企合作培养道路的重要优势和必要性。但是,校企合作模式固然优势很多,但是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也会产生反面的效果。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该模式,如何使其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与高校专业对口,促进模式的建立

校企合作有很多优势,但是发挥出这些优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与高校专业对口。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就应该与什么性质的高校相结合。比如建筑公司,就需要与专门的建筑类高校相结合[7]。比如出版公司、媒体单位等,需要与中文类型的高校相结合。只有企业性质与高校专业对口,一切優势才能显现出来。如果将建筑公司与中文类的高校结合起来,那根本不能促进发展。因为这样的企业不能提供给高校需要的,高校也不能提供给企业需要的,所以这种结合就会浪费资源,适得其反。所以校企合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对象进行匹配。

(二)强化合作意识,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

校企合作建设模式中,企业性质与高校专业对口是其基础。但是合作意识,却是关键。合作意识就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高校自愿的合作,无偿的合作。如果各怀私心,只为自身利益考虑,那合作就是有风险的合作。所谓 “利益共同体”,就是高校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得失,而不是单独考虑利弊。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可以让校企利益结合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双方都必须谨慎发展,都必须考虑双方整体的利益,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价值,最终达到教育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目的。

结束语

校企结合模式是依据现实条件,综合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确定的新型育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突破原有的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人才质量全面提升;可以补充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缺口,弥补其不足。总之,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在应用中一定要注意相关的问题,才能把其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蔡卫红.高职类移动通信专业建设改革探讨——以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当代教育论坛,2009,(20).

[2]王瑾.高职通信专业构建“四合”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3,(20).

[3]罗瑶瑶,姚瑛.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3).

[4]司林梅,杨光.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3).

[5]许泉.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6]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7]杜世禄.紧扣地方经济脉搏做强高等职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