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溪麟山抗战摩崖

2016-08-16郭千里

贵阳文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摩崖花溪题写

郭千里

在贵阳市郊花溪公园西北,有一座巨石嶙峋、古木参天的山峰,名麟山。麟山是花溪公园最高的山峰,登峰俯瞰,蜿蜒的花溪河、曲折的坝上桥、民族风情浓郁的跳蹬,还有花溪的街道、周边的村寨、贵大的校园等等,都一一尽收眼底。

在麟山山麓南侧有一座摩崖石刻,被称为“抗战摩崖”。摩崖呈竖长方形,高约1.5米、宽约0.8米,距山脚的地面约4米。摩崖上款为行书阴刻的“县长刘公剑魂去思”8个字,摩崖中间是行书阴刻的“生聚教训”4个大字,每字约0.8平方米;左下落款为行书阴刻的“中华民国念柒年八月贵阳县第五区公□□□□”。

这里先解释一下摩崖中的“念”和“去思”。“念”是“廿”的读音,在过去也作“廿”的大写,即二十。“民国念七年八月”即“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即1938年8月。“去思”典出《汉书·何武传》:“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后多以指民众对有德政的官员离任后的感念。

“生聚教训”源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典出《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生聚教训”的意思就是指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雪耻辱。花溪公园这块摩崖石刻在内容上的所指,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关于该摩崖内容的题写有三个说法:

一,抗战期间何应钦为贵阳遭日机轰炸而题写。然而,日机轰炸贵阳主要是“二四轰炸”,这是日机首次轰炸贵阳,也是贵阳遭受的最惨烈的轰炸,时间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4日。而此摩崖石刻的落款时间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仅从时间上言此说就明显不对。

二,曾任贵筑县县长的刘剑魂所题写。刘剑魂,布依族,贵州平越(今福泉)人。1936年出任贵阳县长,1938年初离任。此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也由此开始。刘剑魂此时写下“生聚教训”4字,倾吐的无疑是抗击日寇入侵的心声,而花溪民众在刘剑魂离职后把这4个字刻于山崖之上,一是强烈表达了全民族不惧牺牲,不畏苦难,抗战到底的决心;二是因为刘剑魂在贵筑县长任内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并改“花仡佬”之名为“花溪”并题撰“花溪”石碑于花溪桥头,由摩崖上款“去思”二字就表达了民众对刘剑魂政绩的感念。2007年出版的《花溪区志》也明确记载:“‘生聚教训摩崖,为刘剑魂先生1938年题撰。”

三,同样认为“生聚教训”为刘剑魂所书,是在全面抗战的大时代背景下题写的。但同时认为,刘剑魂题写此4字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动因,即贵州人阮则文在南京玄武湖的尸谏义举。长期研究花溪抗战遗存的该区党史办原主任李祖荫先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提出了这一观点。

阮则文系贵州息烽县人,曾就读于贵阳达德学校、通省公立中学堂(贵阳一中前身),1915至1919年在北京中国大学求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时期弃商从军,任贵州东南路清乡司令部秘书、援滇前敌总指挥部秘书、黔军第一师师部秘书长等职。1935年其赴北京治病,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大地的狼子野心。1937年3月,阮氏赴南京上书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呼吁动员举国抗日,然而上书石沉大海。他决定以尸谏的形式呼吁举国奋起抗战,在写下《告国人书》后,于当年5月4日在南京玄武湖投湖自尽。阮氏义举震动全国,《大公报》、《新民报》、《南京日报》等众多报纸纷纷报道,《告国人书》内容也全文披露。阮氏在《告国人书》中引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语,慨然表示:“唯凭此牺牲之决心,并向国人作尸谏耳!”在给家人的遗书中,阮氏特嘱所留下的480元存款,除安葬费外其余捐作国防经费,以助抗战(参见《贵阳文史》2014年第五期“名人堂”)。刘剑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生聚教训”4字。

花溪公园的这处抗战摩崖,历经了数十年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十分难得。今天,它不仅是公园的一处景点,更与相距不远的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墓、防空亭组成了一组弥足珍贵的抗战遗存。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猜你喜欢

摩崖花溪题写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花溪之美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初三
美丽的花溪
初三
赣州通天岩宋代摩崖书法赏析
摩崖造像
长征贵州行建设看今朝(外一首)/花溪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