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大垄密植栽培技术
2016-08-16马欣伟
马欣伟
1 选地
种植马铃薯的地块,以地势上岗、土壤疏松肥沃、涝能排水、旱能灌溉、平地与缓坡地块最为适宜。前茬以谷子、麦类、玉米为最好,其次是高粱、大豆。避免与蔬菜重茬,杜绝选用前作施用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
2 深松整地
秋整地可以将地上前茬翻入地下腐熟,还可以杀死地下害虫,提高土壤墒情。土壤深松35~40cm秋起垄,垄距90cm大垄。还可整平耙细春季顶浆起垄。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磷酸二铵225~300kg,尿素120~150kg,硫酸钾300kg,硫酸锌22.5~30kg做基肥。
3 品种的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造合当地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品种,如黄麻子、东农305、克新16等。
4 催芽
播种前15~30d,冷藏或经物理、化学方法人工解除休眠的种薯置于15℃~20℃黑暗处,平铺2~3层进行催芽,当芽长0.5~1cm时,将种薯逐渐暴露在散射光下壮芽,每隔5d翻动一次,催芽时要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和霜冻等。
5 切块前准备
计算种薯量。切块之前最好准备好切刀、经过消毒的垫板和消毒剂。切刀消毒可防止病害在薯块间传播,这也是控制马铃薯环腐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如漂白粉,每公顷地块需要大约2.5kg的漂白粉,漂白粉:水=1:100)。
切块原则一刀到底大小均匀,重量在35~60g,切好的块茎用马铃薯包衣剂或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克露、安克锰锌、甲霜灵等进行拌种,然后贮藏在适宜条件下(10℃~12.5℃高湿通风良好)2~3d,块茎堆放高度不超过1.5m,不要暴露于干燥的阳光下。
6 适时播种
气温稳定通过7℃~10℃时,即进入适宜播种期。此时土壤水分要保持在40%~50%。土壤水分低于40%,应坐水播种。播种深度为6~10cm,垄距90cm,株距15~18cm。覆土厚度10cm左右。
7 田间管理
7.1 除草。马铃薯播种后出苗前施药,每公顷用90%的乙草胺药液1500~1950mL,兑水450~600kg喷雾。
7.2 中耕培土。中耕培土防止薯块变绿,防除杂草,提高品质。第一次培土,苗出齐后10~15d。第二次培土,苗齐后20~25d。第三次培土,在花期前结束。每次培土厚度均为5cm。
7.3 灌溉。当田间持水量低于70%应进行灌水。尤其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0%~80%。灌水 应依据土壤的渗透能力确定每次灌水量,避免产生径流。
7.4 常见病害防治
7.4.1 晚疫病 症状表现:在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像被开水浸泡过,几天内叶片坏死,干燥时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在阴湿条件下,叶背面可以看到霉似的孢子串枝。茎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斑。切开后,可以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分界线不明显。防治方法:发病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6~3.4kg/公顷,兑水后叶面喷施。也可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猎霜防治,用药量375~600g/公顷,稀释400~600倍喷雾,7~10d喷1次,连喷3次。田间发病后,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2.25~3kg/公顷,兑水后喷施叶面。
7.4.2 卷叶病毒 症状表现:上部叶片卷曲,是由蚜虫传播造成的。继发症状是基部叶卷曲、矮化,垂直生长及上部叶片发白。卷曲的叶片变硬并革质化。防治方法:可以在种薯繁育时淘汰病株,选择脱毒各种薯,种植抗卷叶病毒的品种。杀虫剂可以降低病毒植株内的蔓延,但不能防止邻近田块带毒蚜虫的感染。
7.5 虫害防治
7.5.1 蚜虫 危害情况:一是直接为害症状,蚜虫群居叶片背面和幼嫩的顶部取食,使叶片皱缩变形,生长受到妨碍。二是在取食过程中,把病毒传给健康植株,引起病毒病,造成更大危害。防治方法:一是将70%的灭蚜松,公顷用量3kg或3%甲拌磷颗粒剂,公顷用量22.5~60kg,拌种时撒于种薯周围。二是在生长期用2.5%的功夫水乳剂,公顷用量375~750mL。
7.5.2瓢虫 危害情况:马铃薯瓢虫的成、幼虫聚集在叶片背面咬食叶肉,最后只剩下叶脉,形成网状,使叶片和植株干枯呈黄褐色。防治方法:主要有捕杀成虫、处理有虫残株,摘除卵块和药剂防治等。
8 收获与贮藏
当正常生长植株的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时,标志着马铃薯生理成熟。即可收获,收获时要注意晴天抢收,不要让薯块在烈日下曝晒,以免使马铃薯发青,影响品质。入窖前做好预贮措施,满足马铃薯通风晾干条件,促进后熟、加快木栓层的形成,严格选薯,去净泥土等。预贮时一定不要让薯块被晒和被淋。入窖时要尽量做到按品种和用途分别贮藏,以防混杂。并经过挑选去除烂、杂、畸形署,然后入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