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向阳下乡记》的“人民性”解读

2016-08-16贾奎林李新华

电影文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方针人民性

贾奎林 李新华

[摘要]2014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原则。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正视当代农村社会转型中的种种疑难、困惑和现实问题,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反映当代农民不畏困苦、艰难求索的奋进精神,堪称践行“两为”文艺方针的优秀文艺作品。

[关键词]政治伦理;人民性;“两为”方针

一、引言

《马向阳下乡记》(以下简称“《马》剧”)自2014年9月在央视首播后,在各地方台多次重播,取得巨大成功,“引起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农村、城市居民的一致共鸣”①。该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映“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成功。作为村落起源象征的“大槐树”和村民精神寄托的“老祖奶”成为《马》剧的“人民性”隐喻符号。对“大槐树”与“老祖奶”悲欢离合遭遇的态度及其表现形式也可看作是《马》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大槐树是一个村落的起源符号,也可以引申为一个种姓,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老祖奶是大槐树村民的精神寄托,集中在她身上的温良、淳朴、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可看作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积淀。《马》剧描述了以“大槐树”命名的村落以及以“老祖奶”为代表的质朴、愚拙的传统农民向理性、自主的现当代公民形象转变的过程,在农业文明与都市文明的碰撞融合中展开,这也就蕴含了意味深长的文化寻根意义。

二、大槐树下“人民”众生相

电视剧通过剧情安排和人物塑造隐喻当前我国农村人民群众社会阶层构成和利益关系的纷繁复杂,及各利益集团的人格特征和发展前途。剧中,作为家族宗法势力代表的“二叔”刘世荣,传统贵族人格缺失。在与对手的比拼中,手段卑劣,谎称自己和第一书记是亲戚关系吓唬小寡妇丁秋香,甚至在没有得到煎饼公司开业剪彩资格后谎称马书记用开业仪式为自己祝寿。诸如此类小儿科式的谎言与其宗族家长身份极不相称。给丁秋香介绍花甲老头沈满才作对象以及其“送人一只鞋”的贿选方式,凸显其内心的阴暗与扭曲。尽管刘世荣对老祖奶礼仪有加,有时也可顾全大局,但这些无法掩盖其阴暗、自私、老辣的人格特征。作为“国家行政体系”形象代表的马向阳代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方向的领导人格形象。初到大槐树村,他本能地为寡妇丁秋香主持公道,索要被刘世荣霸占的土地,看到老乔叔偏瘫的妻子,自掏腰包给予200元钱的慰藉,甚至看到老祖奶被骗拿出自己的真币偷换了骗子的假币等。这些事虽不能说是其作为共产党“第一书记”的丰功伟绩,却无不闪现出其人性的光辉。其与刘世荣的交手,策略方法上尽管稚嫩、失败,却无不出于善良的本心。

如果说马向阳在大槐树村重构国家行政权威工作步履维艰的话,那么行政班子成员的政治幼稚则使他的工作枝节横生、祸乱丛生。村会计梁守业在马书记与二叔之间鼠首两端,但不失为一个干练的行政人才。村主任齐旺财行政行为幼稚可笑,这个以复转军人身份就职的村主任在公开形象和行政策略上甚至都输于作为乡村保守势力代表的刘世荣。马向阳的第一助理花小宝则无疑是一个“无赖”和搅局者形象,其“混不吝”的个性在大槐树村人见人怨。其搅局作为更是无所不在,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乡村混混的流氓无赖特征。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资本新贵刘玉彬,作为大槐村新型生产关系的代表,依仗资本实力,凭借与乡村保守势力的天然联系,面对国家行政权力表现出其尊重契约、顺乎规则的理性特征,同时又无处不透露着张扬、跋扈的个性特征。在强卖大槐树、土地流转以及后来的强行关闭村委会办公地——小学校等事件中,刘玉彬尽管咄咄逼人,甚至有违人情事理,但其所有作为都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的。反倒是马向阳“搏命”式的对抗,李云芳娘子军对刘玉彬等人的痛打,花小宝的投毒行为,虽有乡村淳朴、泼辣民风的支撑,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违法行为。大槐树村边缘化弱势群体在现实权利格局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孤儿毛蛋被小朋友们欺凌,很自然地倒向帮他解围的第一书记马向阳。土地纠纷中的小寡妇丁秋香,对二叔既恨又怕,对女强人李云芳既有依附,涉及利益纠纷时又矛盾重重。至于大槐树的两位资深干部民义叔和梁守业,既有对二叔家族长淫威的畏惧,同时也对马书记的宏伟事业心怀期待。

那么,在马书记所秉承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格局中谁才是人民的主体,自己的服务对象呢?剧作者通过剧情安排或者马向阳的布置来说明大槐村的“人民主体”构成以及大槐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分布。在大槐树村超市开业典礼上有五个“金剪刀”贵宾,分别是:老祖奶、民义叔、二乔妈、毛蛋和李云芳。其中老祖奶、二乔妈和毛蛋属于大槐树村的弱势群体代表,作为前村主任的民义叔和现任村主任夫人李云芳则是马向阳在大槐树村重塑国家行政权威的有力支撑。他们可以看作是大槐树村“人民的主体”。在危机中各派人士的表现则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以马向阳为首的大槐树村国家行政系统的主体和同盟力量构成。面对刘玉彬的铲车威胁,首先站出来用生命捍卫大槐树的是第一书记马向阳和农业科技专家周冰。马向阳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护民族文化,捍卫群众利益的排头兵,周冰的出现则无疑是新时期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典型范例,二者可以看作是当代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领导力量。其后站到大槐树下的花小宝、刘玉龙、红云、老祖奶、丁秋香等是第一书记的帮扶对象,而刘玉龙、齐槐则无疑是大槐树有理想、有知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的形象代表,是当代国家行政的群众基础。再后来走过来的是村主任夫人李云芳、村主任齐旺财和村会计梁守业,他们是马向阳在大槐树村的臂膀,虽缘于个人利益驱使与第一书记多有隔膜,但依然是大槐树村的行政主体。最后是其他村民以及刘世荣也同样走向大槐树,共同捍卫大槐树村的精神家园。

三、“人民性”伦理与权力博弈

《马》剧以行云流水般的叙事节奏展现了发生在大槐树下,中国农村由封闭、蒙昧的传统社会向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围绕利益纷争引发的权力博弈。通观全剧,参与马书记富民举措权力博弈的有多种势力,其中最强的当属以“二叔”刘世荣为代表的传统家族势力。刘世荣虽无官职,但他作为大家长掌管着村里的大事小情,是大槐树村实至名归的“无冕之王”。以“第一书记”马向阳为代表的国家行政团体包括“出逃躲债”的现任村主任齐旺财,首鼠两端的村会计梁守业,女权主义代表齐旺财爱人李云芳,国家科技兴农专家周冰。国家行政集团在大槐树村与刘氏家族势力相比并无太大优势,但因其主导着社会发展方向,又以国家行政体系为后盾,也使得马向阳在大槐树村的运作虽然历经坎坷,但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大槐树村的第三大势力当属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新贵族”代表刘玉彬,这派势力在大槐树村虽然没有实体存在,却可以通过其与乡村家族势力的固有关联以及对国家行政体系的渗透,在一定程度左右大槐树村的利益格局,甚或是权力格局。另外,大槐树村还有一个呈碎片化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毛蛋,备受二叔欺凌的小寡妇丁秋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混混花小宝,甚至孤苦无依的老祖奶。这四种势力平时界线分明,一旦出现利益纠葛便也相互交融,在马书记倡导的发家致富的社会实践中,在大槐树下上演了一幕幕神态活现的人间悲喜剧。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②。马向阳的出场以其驻村之前发生的三大事件为铺垫:刘世荣贿选失败嫉恨村主任齐旺财,齐旺财因土地流转失败成为众矢之的,刘世荣为家族发达强占小寡妇丁秋香两垄地。丁秋香进城告状引发马书记调解土地纠纷,从而引发了大槐树村复杂的利益纷争。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③针对暴发户资本势力的挑战,马向阳以“搏命”方式唤醒村民的良知,使得刘玉彬尴尬退场。此后,“支前”煎饼公司化运营顺利,由富硒地引发的土地流转也提上日程。问题是在土地流转后的利益分配上,马书记坚守的村民利益主体与资本家族联合集团利益再次发生重大分歧,以至于刘玉彬要关闭小学校——大槐树村委会的办公地。矛盾最后因刘氏老宅着火,马书记拼死救出二叔的孙女而解开心结,遂使矛盾得以化解,电视剧以大团圆结束。经历过修路、护树、建大棚等一系列事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人马书记在实践中逐渐了解人民疾苦,升华了群众情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法策略。同时他自己也化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四、立场、态度和方法

——暴露?嘲笑?还是引导?文艺作品如何展示和表现人民群众形象关乎艺术创作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④。《马》剧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再现人民群众忧患处境,表现其不畏艰难、正视困难、不断求索的创新精神。著名评论家李准说这部戏“全靠他们深入生活,自身受到激动、触动之后,发现了现实农村生活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农村特别是落后农村,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的那些真实的喜剧因素。把它们加以概括,然后在剧中设立一系列非常有趣的故事”⑤。

在过往的农村题材影视剧中,中国农村形象被肆意歪曲,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诚然,中国的农村相对于都市而言仍然贫穷落后,生活在故土的乡亲也还没有完全摆脱愚昧、颟顸的精神状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指出:“人民也有缺点的。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⑥《马》剧秉承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有意讥讽,甚或是无情嘲笑。生活诚然并不尽如人意,作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⑦。反之,如果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对人民群众的现实苦难视而不见,专以讽刺、挖苦、暴露为能事,则有愧于社会主义艺术家的称号,也有违社会主义文艺的“两为”方针,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乃至西方文化入侵的帮凶。毛泽东认为 “歌颂无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不伟大,刻画无产阶级所谓‘黑暗者其作品必定渺小”⑧。对待人民群众苦难的态度既体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修养,也标志着一个人的人性本质。

猜你喜欢

方针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党的防止腐蚀方针确立及其初步实践的历史经验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