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报发展的中美对话
2016-08-16JockLauterer,李韧,许然等
关于社区报发展的中美对话
Jock Lauterer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介与新闻学院高级讲师、卡罗来纳社区传媒中心主任
李韧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社区新闻研究专家
2016年5月,Jock Lauterer作为“巴渝海外引智计划”的学者来到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学。这是他第5次来到中国,第3次到重庆。71岁高龄的Jock是美国研究社区新闻的权威学者和专家,在他来渝讲学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李韧就社区新闻的一些热点话题与Jock做了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讨论内容整理发表于此,供读者参考。
李韧:为什么在美国,人们需要社区报?
Jock:社区报在美国有很长的历史,它是一个早已置入美国人DNA、深入美国社会肌理的概念。我们相信那些服务于社区的小型报纸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报是小镇居民获得地方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同时社区报也有助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事务。
李韧:社区报在美国以外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发展状况?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国际现象吗?
Jock:社区报是现象级的,而且还在发展。我去过几十个国家,所到之处看到的地方媒体,特别是社区报的发展、繁荣,既让我感到吃惊也感到满意。比如,印度有数千份社区报,并已成为该国在1948年独立以来的一种传统;意大利也有小型报纸,芬兰、德国等国也有,不胜枚举。这些报纸发行量都不大,都密切关注当地的一个镇,一个乡村,甚至是一个街区。像罗马那样的大城市,也有数十家只在街区发行的社区报。还有不少社区报服务于特定兴趣的人和不同的族群。
还有一个问题,我注意到中国人遇事习惯责备政府。美国人不会这样,我们往往检讨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当地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为自己的福祉负责。这是公民教育的基础,从学校就要开始。社区报恰恰可以在社区做好这个启蒙和引导工作。
李韧:近十年来,中国的社区报蓬勃发展,您在北京、上海、广州都看到了。重庆的《都市热报·大石化社区报》您也去过两三次,这些社区报在实践中都遇到类似的问题,尝试了很多方法去营造社区,但似乎都面临相同的瓶颈,中国的社区总是缺少一种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
Jock: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是让居民之间产生隔离和疏离感的最佳实验场所。我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州也是一样,生活在北卡的很多拉美人带来的完全是一种外国文化,并且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当地的社区报就采用两种策略,要么办一份西班牙语的报纸,要么在社区报里办西班牙语的版面,这样可以做关于他们的报道,他们也可以在报纸上发表看法,促进交流。社区报也可以资助一些活动,让人们从高楼大厦里走出来,相互交流。居住在教堂山的白人和黑人也少有往来,当地的社区报每年就组办聚餐会,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增强了解,加强互动。社区报要思考在办报以外,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社区蓬勃发展的土壤变得富饶起来。
李韧:居民之间互不交流、少关爱、缺信任,其实这些都是当今社区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Jock:是的。还有一个问题,我注意到中国人遇事习惯责备政府。美国人不会这样,我们往往检讨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当地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为自己的福祉负责。这是公民教育的基础,从学校就要开始。社区报恰恰可以在社区做好这个启蒙和引导工作。
李韧:您经常提起一个叫做“地方感”的概念,为什么说它对社区的建设至关重要?
Jock:没有地方感,就不会有公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如此的话想建立和培育一个公民社会并赋予它权力,则会非常困难。成功社区的标准就是一个尽管存在千差万别,邻里之间依然能融洽相处的地方。在这里,不同类型的人事实上会赞美这些差异,人们不仅对彼此甚至对完全陌生的人,都会报以友善、热诚和欢迎的态度。那种彼此相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悲哀的。我是被一个“永远不知道有陌生人的母亲”抚养成人的,我的母亲曾教导我,陌生人就是一个你还没有了解的朋友。成功的社区是由相互喜欢、相处融洽的街坊邻居组成的,他们被一个共同目标团结在一起,拥有共同的价值观、道德感、目标和志向。
李韧:社区报可以在这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吗?
Jock:当然能!社区报可以培育和发展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你与朋友、同事、市民、偶尔出现的熟人、店主、店员以及工友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集合起来远比金融资本重要。金钱不能买到爱,不能买到快乐。但是,一个微笑或一个善行却能改变你的一天。社会资本就是对这种“我们都在一起”意识的认知。
李韧:中国不少地方的社区报确实在做各种尝试,努力参与社区建设,五年过去了,你如何评价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
Jock:社区新闻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这个理念在美国的社区新闻从业者和社区报发行人中根深蒂固。但对于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要接受这个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注意到中国的社区新闻编辑记者们在逐渐学习,尝试实践这个理念。
李韧:在中国做社区报,人们往往很关心它的经济表现。作为很小众的报纸类型,它们关注的都是很小的市场,在经济上能成功吗?
Jock:当然能,事实上,这恰恰是社区报生存的秘密。小型化,创新能力强,专注于当地社区,行动灵活,容易决策,把自己的报道内容限定在一个特定的社区,做到这些,你就能满足这个特定社区里的广告主们的经济需求,而他们无法从其它渠道获得你的读者。这些其实也是今天网络媒体、数字媒体采用的方法。
李韧:根据您的观察,社区报会被数字媒体取代吗?这种情况什么时候会发生?
Jock: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数字媒体正在取代印刷媒体。从全球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的出版商发行人都面临这样的困惑。但事实是,报纸仍然在赚钱,仍然是能带来收入的一个经济行业,而数字媒体还没有找到它们真正的盈利模式。这确实是一个矛盾,在报纸还在赚钱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完全转型到数字媒体上去呢?这个挑战至少需要下一代人才能解决。可以这样比喻:希腊神话中有个叫阿特拉斯的巨人,他双手擎天,双脚各踏一个大洲,一个洲上写着“印刷媒体”,另一个写着“数字媒体”。他知道要把踩在印刷媒体所在大洲上的那只脚移到数字媒体所在的大洲上,必须小心翼翼,因为他不能摔倒,不能犯错;而一旦那只脚移动过去了,就很难再踩回去。全世界的媒体行业现在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什么时候改变,目前谁都不清楚。
李韧:但数字化将是社区报的未来发展方向吗?
Jock:就我个人而言,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光有两只脚是不够的,也许要三只、四只,或者五只。这意味着保留印刷版,发展数字版,不仅仅只是做网络,也要开发移动和应用,同时还要组织活动。活动是一种比较新的方式,这是我从中国的同行这儿学到的。社区报可以组织新产品展示、新轿车展示,可以组织社区重要人物举行讲座、讨论、座谈,讨论社区发展的重要话题,还可以组织音乐会、运动会,等等。我还注意到阿里巴巴同《北京青年报》的合作,在北京已建起100多个社区中心站,它们不仅是社区报的办公室,也是一个个多功能平台,可以寄收快递,可以提供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可以做社区公告台,发布社区活动信息。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社区报报道的范畴,但确实使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的生活更便捷,这类形态的住宅小区往往是很难形成社区归属感的。有了这类社区中心站,有了活动,对社区的培养应该是有帮助的。大家的实践应该会产生更多的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由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许然、徐硕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