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目的转型视角下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要求

2016-08-15周晓莹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转型

周晓莹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下,对“人”本身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大,我们的教育就是研究“人”的学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目的的定义不再受外界环境的约束,其转型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学校里,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是其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正是因为对“人”的地位的提升,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上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在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本文通过研究在教育目的转型的背景下所带来的对人才需求、人性观等的一些转变,从而讨论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教育目的 学校心理咨询师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54-02

一、当下教育目的的转型之处

(一)对于人才需求的改变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更强调着教育的“主体间性”——即将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性,将其放置于社会之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尊重与交融的发展趋向。

在对于“人”的认识上,学术界开始对“具体个人”进行特别重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就中国目前教育学理论的现状来看,在有关‘人的认识上,主要缺失的是‘具体人格的意识,需要实现的理论转换是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换。”在过去的教育目标制定中,将学生视为其与客体(自然、社会、他人)相对独立的主体,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成为被塑造的对象。在新时期、新的认识的背景下,其推动着今日我们教育目的的转型。

(二)新型的人性目标

新型的教育目的观建立在认同学生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兴趣、职业。而这就致力于让学生达到“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的人性目标上。

“有限性”即强调人的差异性、平等性和未完成性。在追求这种人性的目标上,让学生认同和他人的差异,认同自身和他人的平等以及认同自身是永远走在未完成的旅途中是非常必要的。“生成性”即强调人的自治性、不确定性和超越性。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发展性咨询模式,是帮助其心理健康发展并且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挖掘其潜力的咨询模式。“共生性”即人性中具有共在性、共融性和非同质性的特点。此种人性目标强调非霸权和奴役的理念。

(三)承认人的不完美性

承认人的不完美代表着朝真理追求的脚步是永无止境的,人的不完美性是以自我发展为主体的,因为人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所以人一生都走在未完成的道路上。

(四)教育目的逐渐强调人的多元化

即强调人是多元地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的教育内部并不只是寻求和睦的共存,而是不同类型、不同想法的学生相互交流,向有非主流思想的人提供的新的社会结合方式。

二、当下学校心理咨询及其教师的现状和问题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下,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的王丽蓉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咨询主要针对学生事件的“预防”和“解决”,即对学生的发展性咨询和适应性咨询。所谓的发展性咨询,是针对身心健康、发展较正常的学生,帮助其更深层次、更高层面的发展的需要,给予挖掘其潜力的指导。适应性咨询,就是针对有一定的行为或者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其解决与现实情况之间冲突和矛盾的需要,在该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涯中,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社交中各种心理问题及障碍。

但是在社会上和学校中,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着众多误解,主要的误区是将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教育混淆以及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将心理咨询德育化、思想政治化是错误地将学校心理咨询等同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与灌输政治思想和观点画等号。这种混淆会导致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纯粹性,使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主观的影响因素。

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样的误区使学校的心理咨询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由K.W.迈瑞尔、G.A.金佩尔、R.A.欧文所著的《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中对于“咨询”的定义是这样的:“咨询是一种间接的服务模式,强调对学生事件的预防和解决,包括在学校个体和家庭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其合作来了解学生的需要。”所以说学校心理咨询是应该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学校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优劣程度决定了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程度。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学校心理咨询师和思想品德教师、心理健康课老师被混为一谈。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主要在与倾听与引导,而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和心理老师是在讲台上以较高姿态面向学生,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讲授,故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率高。运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500名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轻度倦怠率为26.1%,中度倦怠率为10.8%,高度倦怠率为1.2%。由此数据可见,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率是较高的。这种现象在全国中学中屡见不鲜,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其工作不被给予过高的期望,所以心理咨询师的倦怠率才得以高于学校其他教师。

最后,学校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咨询工作时,常使用封闭式问答,不注重倾听。很多咨询师在接待来访学生之后,只听其诉说开端就主观臆断其问题根源所在,之后滔滔不绝地给予建议,这样的咨询过程是不利于学生对于自身问题得到清晰认识的,严重的情况还会与咨询师期望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产生不理想的后果。

三、在教育目的转型的视角下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要求

(一)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目的的转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所拥有的各项才能,形成对学生的认识从“抽象个体”到“具体个人”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更加关注学生本身,将学生放在其家庭、学校以及同学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去对来访的学生进行咨询。由于需要关注学生本身,所以在咨询过程中,更多地需要运用开放式问答,通过设计的问题发掘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在发掘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其自身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有利判断。学校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具体个人”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心理咨询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一职业要求在初高中教育中的必要性。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养

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接待有咨询需求的来访学生,每个学生的来访目的都有所不同,其心理问题也都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素养,主要有:优秀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较强的受挫能力。

学校心理咨询师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从来访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判断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找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同自身和其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有限性”的新的人性观的目标。教育目的的转型要求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所谓“多元化”,就是使学生发挥多种优势,体验不同的经验。由此就体现了学校心理咨询师重要的引导发现作用,使其运用巧夺天工的判断与洞察力,以及巧妙的咨询技巧,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处,从而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三)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履行“保密原则”

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尚未成年,但是已经具备了“人”所具有的所有心理和生理机能,并且这个时期正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处于重大的转折时期,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必须履行“保密原则”。“保密原则”主要是保证学生的来访记录不公开的原则,保护学生的隐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赢得学生信任,学生只有解除了对咨询师的心理障碍,才有利于其对于来访学生的引导与帮助。反之,不仅无法赢得信任,并且会使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发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教育目的的转型也更加强调“主体间性”的意义,即打破传统的“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的状态,让学生和教育者处于平等的状态。为了实现这种平等的状态就要求咨询师必须履行保密原则,而不是上下级中“获取信息—公开信息”的关系。

(四)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娴熟地运用沟通技能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工作技能包含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的相关操作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娴熟地运用沟通技能。在接待来访的学生时,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运用娴熟的沟通技能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同理心来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新的人性观要求学生拥有“共生性”和“生成性”,即强调人在环境中和不同个体的融合性以及自治能力。在学校的环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学生,近年来各个学校中“校园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在学校环境中和他人融合以及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制止这种现象滋生和蔓延的根本途径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巧妙、娴熟的沟通技能,通过自己运用同理心来感染来访学生感知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同时增强其自治能力。

四、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师咨询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师准入条件

选聘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入门关,在遵循国家教育厅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之上,还应该自行设立对于选聘人员心理测试的程序,致力于选拔心理素质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优秀的咨询师人员。只有把好入门关的咨询师选拔,在这一环节上避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师,才能保证在往后的咨询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访者的良好接待。

(二)加强对咨询师的职后培训

在咨询师入职之后,学校要定期举办对其的职后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的一流学者进行讲座,从而使咨询师能够被注入新鲜的血液,了解前沿的学术研究。这不仅能提高咨询师自身的素养,而且将新思想渗透到咨询过程中,从而增强咨询师的咨询能力,提高学校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立心理督导制度

心理督导制度即是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水平、专业素养等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制度。在欧美心理咨询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咨询师有着定期的团体督导或个人督导。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咨询师的咨询”来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实现自我提升,从而在对来访者的接待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咨询效果。

学校心理咨询在我国只是开始起步,其中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人们继续建构。只有持有“以学生为本”的初衷,保持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尊重差异,才能在接待学生来访者的咨询过程中对学生做到良好的引导。当今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在于培养专业精英,而是让学生能够“成为自己”。我们学校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设立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运行,致力于在咨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于忠海.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04):30-31.

[3]邹小英.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02).

[4]王丽荣.素质教育下的学校心理咨询[J].吉林教育,2000(04).

[5]刘亚兴.试论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6).

[6]卞小华.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关系[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05).

[7]裴涛.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7-8.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未删减”教学研究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地方高师转型的归因、模式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