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傅译《贝多芬传》解读翻译文学经典

2016-08-15凌燕

考试周刊 2016年62期
关键词:傅雷

凌燕

摘 要: 文学经典《贝多芬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传记,傅雷译《贝多芬传》堪称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了建构翻译文学经典的基本要素。除了原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的影响之外,译者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傅雷 《贝多芬传》 翻译文学经典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译作以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为主,在其众多译作中,傅雷自认为最传神的是罗曼·罗兰。而罗新璋曾在《傅译罗曼·罗兰之我见》中指出,罗曼·罗兰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正是得益于出色的傅译,“傅译效应”使得罗曼·罗兰在我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其在本国的影响。傅译《贝多芬传》从出版时至今日,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中国读者,堪称翻译文学经典。

1.傅雷与《贝多芬传》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傅雷具有多重身份。其中取得成绩最突出的是对于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他的译作在中国翻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傅译罗曼·罗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上,而作为傅雷早期译作的《贝多芬传》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就是从阅读并受到《贝多芬传》影响开始的。傅雷初次读到《贝多芬传》就被其深深感染,后来,傅雷想通过《贝多芬传》给处在彷徨期的中国青年以启迪,“把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他坚信,能带给他巨大震撼的作品必能感染更多中国读者。

1934年,傅雷初译的《贝多芬评传》在《国际译报》上发表,傅雷在“译者附言”中说道,因受到编者的嘱托,《贝多芬评传》的篇幅受到压缩,其实是《贝多芬传》的“精要”。同年11月,《文化》1卷10期又经过精炼,以六页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也是傅雷最早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当时的出版社坚持该书已有杨晦的译本而不愿意再次出版,傅雷的初译本就此被搁置。到了四十年代,罗曼·罗兰的作品在译介逐渐成熟,1944年,桂林明日社出版发行了两个译本,即贺之才翻译的《悲多汶传》和陈占元翻译的《裴多汶传》。1942年,傅雷也开始重译《贝多芬传》,“把少年时代幼稚的翻译习作一笔勾销”①,并在译文后面附加了一篇介绍贝多芬作品和精神的文章。1946年4月,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傅雷重译的《贝多芬传》,11月又再版了2000册,1947年和1948年又两次再版,1949年,上海的三联书店也出版了该译本。至此,傅译本中富有激情的文字使得它逐渐取代了别的译本,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再版次数最多的罗兰的传记。

2.从《贝多芬传》看翻译文学经典

2.1经典与文学经典的定义

什么是经典?法语用canon表示,该词来自于希腊语的kanon,其原意是用于度量的一根芦苇或棍子,后来意义延伸,用来表示尺度。在西方,经典最早专指宗教典籍尤其是《圣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典的概念被逐渐扩大到各个学科领域。笔者将其定义为具有典范作用的著作。的确,在各个知识领域中都有堪称“经典”的存在,艺术经典,比如美国的乡村音乐,比如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哲学经典,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自然科学经典,经济经典,等等。

文学经典是我们谈论最多的一类经典,关于文学经典的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过观点。荷兰比较文学家佛克玛认为,“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而“文学经典”就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②。罗森格林给文学经典的定义为:文学经典包括那些在讨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中经常被提及的作家作品。这一定义也是把文学经典当做文学批评的一个标杆和尺度,他的观点和佛克玛的观点相似,都更接近于经典的原意。童庆炳则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③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著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指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被我们完全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④

纵观这些学者对于文学经典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必然是在文学领域中具有无法复制的代表性,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考验的佳作。

2.2翻译文学经典:傅译《贝多芬传》经典性解读

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它必然是外国文学,但一定是外国文学经典吗?答案是否定的。其次,它必须经过译者的翻译。没有译者和译者的翻译,就没有文学翻译,更别说翻译文学经典了。查明建曾给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应该包括三种含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比如朱生豪译的莎剧、傅译《约翰·克里斯多夫》、杨必译的《名利场》等;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⑤。第一种含义对于译作的质量要求很高,第二种含义强调原作本身就需要是文学经典,第三种含义是我们最常提到的翻译文学经典。笔者在留法期间发现,不少我国家喻户晓的法国文学名著或者法国作家,法国人却不知道或者并不特别了解,我想这完全得益于翻译,译作在目的语国家甚至超过了原作在本国的知名度,外国文学在目的语国家被“经典化”。

不管怎样,翻译文学经典至少应该具有文学经典的一般特征,尤其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童庆炳曾提出了六点建构文学经典的要素,包括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⑥。当然,区别于原创文学经典,翻译文学经典也有一些特性,比如“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⑦。

总的来看,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堪称“翻译文学经典”,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翻译文学经典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特征,语言使用恰到好处,结构形式得体,情节合理,等等,总之,文学经典在审美上应该经得起推敲并且独树一帜。在《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三次将贝多芬比作狮子,让我们看到英雄非凡的“体格的力”和“精神的力”。罗曼·罗兰善于抓住凝聚英雄精神气质和个性的相貌,鲜活地展现了贝多芬强烈的人物个性和钢铁般的意志。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是一只以痛苦为灵魂的“音乐雄狮”。总之,原著《贝多芬传》的描写热情洋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法国本土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不愧为文学经典。

第二,翻译文学经典应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是为了援助那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他在序中曾经提到:“《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贝多芬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当时的中国被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民众与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无疑,《贝多芬传》正是那个时期的精神食粮。另外,翻译文学经典还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并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比如但丁的作品之于意大利语,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于英语。

第三,翻译文学经典必须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期待,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正如第二点提到的,原著《贝多芬传》在当时的法国,受到了几百万人的争相阅读,鼓舞了处在彷徨期的一批批法国青年,毫不愧对文学经典的称号。同样,傅雷的译本很好地再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傅译《贝多芬传》也满足了大部分中国读者的期待,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青年。

第四,一部外国文学著作在同一个目的语国家必然会产生不止一部的译作,译者水平高低不一,译本的质量当然有好有坏,这使得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的译作的地位更加牢固。原创文学经典形成尤其出版以后,就不再可能变动,而译本的变动性就相对活跃许多,同一部外国文学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风采。现在,《贝多芬传》有多个复译本,即使《贝多芬传》是傅雷最早期的译作,它依然是广为流传的译本。傅雷扎实的汉语和法语功底、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以及饱满的翻译激情,使得《贝多芬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代中国读者,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久不衰。

3.结语

傅译《贝多芬传》能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得益于罗曼·罗兰原著的经典性;其次,译者的作用在其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中极其重要,傅雷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与写作能力。没有译者,便没有翻译文学经典。

注释:

①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

②佛克玛,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0.

③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

④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⑤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M].200(2):87.

⑥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0.

⑦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M].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115-120.

参考文献:

[1]佛克马,蚁布思.俞国强,译.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J].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

[7]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2).

猜你喜欢

傅雷
记傅雷
傅雷的称赞
未寄出的信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没有寄出的信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傅雷之子起诉《傅雷家书》被侵权案开审
那是我的错
傅雷成功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