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妙笔生花
2016-08-15张玉林
张玉林
这学期,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王元小学开展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很多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阅读教学。在这些阅读课中,学生们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但动笔很少,出现了“以说代写”“动笔写难”等现象。其实,在阅读教学中适度地写,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只要教师恰当地指导写的技巧,学生们就能写出优美的短小文章。因此,教师要注重以读促写、读写相长,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写的积极性。
一、激发兴趣,鼓励动笔
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动笔写作,连平时的作文课都令他们头疼不已。笔者建议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作,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写的结果,而在于写的过程,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既然动笔写比开口说难,且费时费力,教师不如降低标准,以鼓励为主,以兴趣激发为重,引导学生在感悟、领会文本意蕴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写的训练,并要求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锻炼和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把握时机
1.写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课堂上,笔者十分注意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印象深刻或感兴趣的关键词。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时,笔者问:“同学们,在你心中,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她、赞美她,并写在图的四周。我相信,你们写完后,会有更深的感触。”学生写了很多赞美的词语,如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坚强勇敢、持之以恒等,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
2.写句子,学会表情达意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主要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写下来。这样,不仅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动笔的机会,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郑和远航》时,笔者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开始,学生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很简单地概括了故事大意。然后,笔者要求学生把它写出来,因为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对文章的概括就更加到位,表达的意思也更加准确。
3.写批注,品味文本
批注是一种写随意的方法,非常便捷,也很实用。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笔者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最打动自己内心的地方加上批注,边读边写,有感而发。绝大多数学生在描写彭德怀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地方写下了最真挚的体会,从而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之情。
三、多方落实,发挥想象
1.落在语言的训练点
语文是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工具学科,教师要善于抓住阅读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如《秦兵马俑》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为突出“神态各异”这一关键词,笔者先让学生解释“神态各异”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课本是怎样描写秦兵马俑的神态的,秦兵马俑还会有怎样的不同神态?”最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出答案。
2.落在文本的空白处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处是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练笔的开垦地。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文本没有具体描写司马迁是怎样忍辱负重写《史记》的,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发挥想象,描写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的情景。
3.落在文本的动情处
文本中不乏动人之处,一旦文本的情景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以便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如《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南非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感人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笔者趁势说:“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顽强的恩科西说什么呢?”学生纷纷拿起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恩科西的敬佩与赞美。
总而言之,把写融入阅读教学,坚持读写结合,既能锻炼学生自主写的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取得读写相长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王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