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治未病”服务体系抽样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6-08-15汪翰英刘兰林柯玲玲杜成娟刘院林许韵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抽样调查治未病服务体系

汪翰英,刘兰林,柯玲玲,杜成娟,刘院林,许韵晨,韩 涛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其他·

安徽省“治未病”服务体系抽样调查与对策分析

汪翰英1,刘兰林2,柯玲玲1,杜成娟1,刘院林1,许韵晨2,韩涛1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

[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部分地区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在部分地区开展基线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人们的自我健康意识较高,但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人群中的普及率较低,接受过中医健康服务的人群比例不高。人群对健康干预的手段评价较好,但能够提供“治未病”服务的机构较少,专业的机构尚未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结论今后应加强“治未病”的宣传教育,促进“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建设,丰富“治未病”服务的技术(产品)以及提供“治未病”服务的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

[关键词]治未病;服务体系;抽样调查;对策研究

预防为主一直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以“治未病”理念为中心的中医预防保健思想也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的要求也不断上升。笔者通过对安徽省6个城市社区人群的抽样调查,以了解安徽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对于中医“治未病”服务的需求状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调研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6个城市社区人群的基线调查,了解安徽省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构建的需求、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为安徽省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第一手资料。

2 资料与方法

2.1调研对象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团队在安徽省内选取了皖北(阜阳、亳州)、皖中(六安、合肥)、皖南(铜陵、芜湖)6个城市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访谈法进行专题调研,调查对象为6个城市的一般社区人群。调研小组随机走访了6个城市的部分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总计5 500人次,回收有效问卷5 181份。被调查人群具有以下特征:男3 078例(占59.41%),女2 103例(占40.59%);年龄小于20岁者644例(占12.43%),20~29岁者1 924例(占37.14%),30~39岁者987例(占19.05%),40~49岁者163例(占3.15%),50~59岁者306例(占5.91%),60岁及以上者1 157例(占22.33%);文化程度分布,小学及以下者658例(占12.70%),初中者419例(占8.09%),高中或中专者942例(占18.19%),大专者769例(占14.84%),本科者1 655例(占31.94%),硕士及以上者738例(占14.24%)。

2.2调研内容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人群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水平,个人的健康意识,人群对于“治未病”健康观的了解情况,人群对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应由什么机构提供的看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机构情况与对专门的“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的看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的建设情况与专门的“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的建设情况,并根据调查内容设置问卷问题。

3 调研结果及分析

3.1健康意识欠缺,对健康概念认识不足通过设置人群心目中对健康的认识和是否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了解人群的健康意识。不同年龄人群对健康的认识情况见表1。调查显示,人们的自我健康意识较高,85.1%者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会采取一些诸如锻炼、按时体检、接受针灸推拿方面的健康维护和促进措施来进行健康管理。在对健康的认识方面,除了不生病以外,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等对个人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个人的健康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欠缺专业的指导,多是一种自发行为。多数人通过媒体网络、书报杂志及在亲友间互相介绍等途径获取健康知识,其内容良莠不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们的健康管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夹杂其中的错误的健康知识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1 不同年龄人群对健康的认知情况

3.2“治未病”理念普及率和“治未病”服务覆盖率低本研究设置了中医“治未病”理念了解情况,对是否接受过中医健康服务以及接受过哪些中医健康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受访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概念的知晓率仅为48.6%,说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缺乏有效的宣传。对人群接受过的中医健康服务项目进行比较,接受过针灸、推拿服务的比例为57.40%,服用过中药的比例为55.30%,接受过药膳服务的比例为36.20%,接受过中药熏蒸服务的比例为27.70%,接受过中医物理治疗服务的比例为25.50%,服用过膏方的比例为23.40%。可以看出,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服用中药和针灸推拿两个方面,说明中医“治未病”服务的覆盖率不高,其服务手段也有所欠缺。不同学历的人群对“治未病”的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学历的人群中“治未病”普及率有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学历人群对“治未病”的知晓情况比较

3.3对中医健康干预手段评价较好本次调查显示,有68.02%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干预手段对健康有一定的帮助,23.01%的人认为不好说,而认为中医健康干预手段对于健康没有帮助的人群只有8.98%。结果说明中医健康干预手段在人群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对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4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的认知存在差异本研究设置了多选形式的问卷对“治未病”服务应由哪些服务机构提供进行调查。数据显示,76.30%的人认为“治未病”服务应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76.20%的人认为“治未病”服务应由专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提供,58.70%的人认为“治未病”服务应由综合性医院提供,50.09%的人认为“治未病”服务应由中医医院提供,15.60%的人认为“治未病”服务应由社会上的养生保健场所提供,13.80%的人认为“治未病”服务应由疾病控制中心提供。可以看出,在众多的机构中,人群认为可以提供“治未病”服务的机构排在前两位的是专门的“治未病”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比例分别为76.30%和76.20%。在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时,选择“治未病”服务机构一方面是要考虑服务的便捷性,社区医院能够直接服务社区,可方便人群接受相关服务。而专门的“治未病”服务机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信赖,也能够对社区服务机构提供指导。然而,对社区“治未病”服务机构和专门的“治未病”服务机构的调查表明,上述结构还存在如下问题。

3.4.1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较少《安徽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均设立中医‘治未病’服务科室,有条件的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中医‘治未病’的必要人员、设备和技术,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并提出要“新建一所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治未病’中心)”的具体目标。本次调查中,询问调查对象所在社区是否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回答为“否”的人群占60.8%,交谈中研究者还发现,很多人将中医医疗服务等同于中医“治未病”服务,因此实际情况下这个比例还会更高。

3.4.2专业的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治未病”服务机构是专业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相对于其他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来说其专业性更强,服务目的也更加明确。本次研究设置了“在面对多家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时,人群做出选择最看重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专业水平高”这一选项被排在了第一位,占81.7%。结果说明人群对专业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的设置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在安徽省内尚无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的“治未病”服务机构,主要是由中医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治未病”服务中心提供相关服务。

3.5缺少专门从事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专业人才人才是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由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的建立尚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在探索当中。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较高。现阶段从事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人员多由从事中医医疗服务的人员经过相关学习培训后转化而来。这部分人才虽然能够胜任相关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但是相对于人群对预防保健服务的巨大需求来说,现有的相关人才队伍数量不足。在专业性方面,虽然中医的养生保健与治疗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就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与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来说,其工作内容的不同也决定其工作要求与工作环境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别。现阶段单一的人才输入机制也无法维持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长期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加强“治未病”的宣传教育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本地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鼓励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进入社区进行宣传,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等。

4.2促进“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的建设在各地区三级中医医院都应该设立“治未病”中心(科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和其他医疗服务机构也应该设立“治未病”中心,鼓励二级以上医院进入社区提供“治未病”服务,建议各级政府在各级相关区域建立提供“治未病”服务的专门机构。

4.3丰富“治未病”服务的技术(产品)依托本地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建立一批“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研发基地,挖掘本土中医药资源价值,加强产学研合作,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病等重点慢性疾病开发出一批具有预防保健价值的技术(产品),发挥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作用。

4.4保证“治未病”服务的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构建“治未病”服务的各项工作运行机制、行业规范、服务效果评价体系、“治未病”服务机构与科室设置(建设)基本标准、服务基本规范、技术操作指南以及相关法律,保证治未病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建立健全专业的“治未病”服务体系人才队伍,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鼓励具有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提供“治未病”服务,开展岗位培训,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加强院校教育,在各级中医院校开设有关“治未病”服务的课程,并设置相关专业以培养专业的“治未病”服务管理人才和服务提供人才,以满足“治未病”服务体系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3-10-1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10/18/content_6067.htm.

[2]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EB/OL].2013-09-04. http://www.ahwst.gov.cn/wjtz/article.jsp?articleId=112532153.

[3]成福春,尹岭.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4.

作者简介:汪翰英(1994-),男,本科生

通信作者:刘兰林,LanlinLiu@qq.com

[中图分类号]R211[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4.024

(收稿日期:2015-09-04;编辑:张倩)

猜你喜欢

抽样调查治未病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对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使用的探究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计算机辅助的抽样调查应用框架探讨
《抽样调查》实验教学创新性研究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