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护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影响*

2016-08-15刘艳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生心理健康

刘艳艳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心理干预对护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影响*

刘艳艳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82名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其中,观察组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对照组只做测评。结果干预后12周,观察组各因子及总均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改善护生心理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护生;心理干预;心理健康

护理专业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职业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今仍以女性为主体的护理专业中,护生在面对学业、人际、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1]。据调查,28.8%的护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护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心理状态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比如认为护理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工作环境较差而工作压力较大等[3]。这除了与临床护理工作性质有关外,护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我调节能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未来的临床护士,护生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加强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前护理教育的要求。因此,本文对护生进行心理干预,了解其对心理调节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共抽取研究对象82名(原有92名同学,其中10名同学中途退出而未完成评测),均为本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所有研究对象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课题组根据护生学籍编号,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其中,观察组41名,均为女性,年龄(16.83±1.53)岁,农村35名,城市6名;对照组41名,女38名,男3名,年龄(17.50±1.57)岁,农村31名,城市10名。两组在平均年龄、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共分2个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家庭经济情况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本量表由汪向东等[4]编制而成,主要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共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每个条目从“没有症状”到“症状严重”按1~5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2.2干预方法本课题实施的心理干预主要以心理学讲座形式进行,同时辅以个别心理辅导。①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学校正常的学习安排;在课余时间,观察组接受由课题组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②团体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含义、挫折的正确认识、紧张焦虑情绪的积极应对方式、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寻求社会支持的方法等。③心理干预过程: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实施,并安排沟通能力较强的课题组成员作为助手;团体心理干预进行过程中,鼓励护生与干预实施者进行交流。所有干预实施者避免使用简单、生硬的工作方法,主动与情绪异常的护生进行深入交流,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④干预流程:课题组在心理干预实施前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初步评定;对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持续时间为6周,每周干预2次,每次1个小时;在干预后第12周,对所有研究对象再次以SCL-90进行测评。

2 结果

2.1干预前SCL-90评分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资料的分析,干预前SCL-90自评量表各因子总均分分别为(1.94±0.24)分和(1.99±0.2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干预前结果看,护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见表1。

2.2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在干预后12周,观察组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各因子及总均分与干预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SCL-90各维度评分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干预对象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同时,干预对象在心理干预实施一段时间后,除了“恐怖”外,其余SCL-90各因子分数与全国人群平均水平基本持平[5]。表明对护生施以适当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是积极有效的。因此,学校结合护生心理和未来职业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利用教学过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课余时间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有利于护生拥有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有助于增强护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护生的心理问题受其人格、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护生心理问题的彻底改善、护士角色人格的正确塑造,需要长期、多样的心理引导,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有研究证明[6],父母的关心、老师的鼓励和学校给予的荣誉,是对护生最好的肯定,不但可以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护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体验幸福的最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存在心理问题及心理疾患的人数与日俱增。本研究通过干预前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躯体化、强迫等问题较为严重。该群体所处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其将受到诸多应激源的刺激,如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等[7],这些均会引起复杂的心理变化,导致心理障碍的易感性增高。本文通过对护生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原因可归纳如下:①本研究调查对象年龄多在15~20岁,女生占绝大多数,正处于心理发育的转折时期。②研究对象从依赖父母的家庭生活转变为紧张的医学院校集体生活,由于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与适应,以及对繁重医学知识的学习、日后的就业等不自信,加大了护生的心理压力。③该研究对象学历水平为中专,多来自于农村,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部分护生曾有过受到老师、同学甚至家长歧视的经历,其所面临的环境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要比其他同龄人更大。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严重的还可影响到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应引起护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实施的心理学讲座和团体心理干预,使护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适应集体生活、加强自我管理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专业心理老师对心理调节问题的讲解以及与其他护生相互的交流,能够帮助护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自我调节方式的掌握,缓解学习生活中各种共性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此外,心理干预过程为研究对象创造了一种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温暖的团体气氛,使被干预者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学会与周围人沟通交流,改善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总之,加强护生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前护理教育的要求。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一起行动,为构建完善的护生心理健康体系而努力,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贵蓉,Beck D.对护理本科生压力的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9):1011-1012.

[2]张岩,王锐安,高燕,等.护理专业与临床专业医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2):378-379.

[3]徐婕,张建标,高艳,等.不同学历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2):403-404.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1-36,127-131.

[5]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6]陈磊,袁慧,陈燕,等.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2):193-196.

[7]郭玉芳,张娜,张静平.基于积极心理学改善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2):94-96.

[责任编校:李振江]

收稿日期:2015-07-13

作者简介:刘艳艳(1980-),女,河南省许昌市人,硕士,讲师,从事护理教育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2014117)。

[中图分类号]R 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76(2016)03-0248-03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护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