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材内容,展“线”趣味创意
2016-08-15郭萍
郭 萍
(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 天津市 300020)
拓展教材内容,展“线”趣味创意
郭 萍
(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 天津市 300020)
本文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线条造型表现的教学探究和总结,主要阐述了在实施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围绕“线条”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和二度设计。本文深入探究如下问题:一、线条的呈现与感受。二、用线条表达物象的质感。三、用线条表现物象的空间感。
线条造型表现 美术创意 教学探究
通过游戏、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线条魅力,享受成功喜悦。运用盘绕、排列的技法帮助学生感受材料特性,体会创意乐趣。利用穿插、重叠的形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传递温馨亲情。
小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在线条系列美术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领会线条形式美感;让线条成为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语言,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教学难点。教材开设了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系列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等方法理解线条的形式美感。[1]
在教学实施中,受到学生创作灵感等启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和二度设计,在线条的表现形式上寻求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追求美”和“表现美”的意识和勇气。围绕“线条”这一主题的实践和探究:(表1)
表1
一、偶得佳作,体验惊喜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1引导学生自由的绘画形式进行表现,以放松的心态观察,有利于最终将对线条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思考。
例:《线线儿旅行记》
在教材学习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设计线条变化创意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形态。本课以游戏开始,方法是让画笔牵着一条线线儿在纸上“旅行”,套圈圈、走迷宫、直走转弯、起飞降落,随着性情任意画弧线来构成随意的形状,然后从偶然构成图案中联想到与此形态相近的实物并稍加添画,体验意外收获惊喜。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旅行”轨迹,所以每一幅画面中应物而生、似与不似的图案竟有些神来意趣,极具艺术特色,充满智慧。打破构图和造型局限,重意识轻技艺的训练不单使学生体验线条节奏,感受线条丰富变化,还在游戏中获得自如的意外灵感,让学生体验了一次“偶得佳作”意外惊喜,在快乐中树立表现的自信。
带领学生“胡来乱弄”,看到孩子们因 “淘”出了千奇百怪造型后兴奋小脸,听到他们
关于“像与不像”七嘴八舌的争论、感受到了孩子们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让我真正体验到了“教”中的幸福。
二、因材施艺,迁想妙得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的不少灵感都会来源于因材料的特质而产生的神奇效果的乐趣。那么,充分发挥材料的固有优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顺应学生的心灵发挥的技法突破,学生才能在美术创作中尽情挥洒,真正体会创作过程中的乐趣。
例:《吃面条》
线形材料引发了用线条表达物象质感的灵感,教学目的是体会线条排列的秩序美。方法是进行美感启发和诱导,回忆生活经历,通过盘绕、排列线绳来表现面条的特点。毛线所组织排列出密集的肌理效果很好的表现了“面条”的质感,这种形式表现出的逼真和秩序美,带给学生们很直观的快感。但有趣的创意练习不止于此,在强调曲线组织同时,再增加“辣椒”、“鸡蛋”等块面的对比,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夸张地刻画了幽默形象,完整构图,增添了生活趣味。
充分发挥材料的固有优势,以贴代画,避免了重复画线枯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能看又能摸的“面条”让画面别具特色,给人质朴之感。曲曲直直的线条带着儿童的稚气和活力成功地表达了面条的质感。学生在盘绕、排列动手过程中,发现了生活中线条无处不在;在欣赏、交流评价中,唤醒了无限艺术潜能。
三、以线传情,乐在其中
小学生表现的物象大多都是平面的呈现,这是受到了观察和思维的局限。通过把线条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启迪不同的视觉思维,可以让学生认识、理解、表现,从而达到手、脑、情的协调发展。
例:《漂亮的妈妈》
为了更好的用线条表现物象的层次,把教材中画线表现头发的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对于线条的学习和认识从平面向空间延伸,培养学生多角度近距离的观察及表现的能力。经过思考,尝试利用穿插、重叠彩泥条和绘画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妈妈的形象,以达到既有趣又特别的创意效果。
首先从妈妈头发的生长规律、线条走向以及妈妈的化妆用品和部位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细心观察;然后剔除周围的环境,特写勾画妈妈脸部轮廓和五官表情。在突破层次难点时,引导学生先从大处着眼:采用短泥条重叠表现头顶及前面的头发,长泥条穿插排列两侧及后面头发;再设定情境注重线条变化:将泥条弯曲,拉伸,添加发饰,多角度表现妈妈发型的细枝末节,帮助学生理解用线条表现人物头部的空间感,用线条传递温馨亲情,展现妈妈最美一刻。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发现了丰富的生活细节。泥条降低了层次表现难度,成为表达微妙情感世界的艺术语言。
通过实践:从“无意”到“有意”,从“平面”到“空间”,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线条表现技巧;从熟知有“线”生活空间,带到天马行空无限创意空间,增强了学习积极性。线条不仅是创意思维手段,更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体验”,表达了一个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认知。
[1]邹官民 《中国中小学美术》[J].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