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媒体公信力缺失问题探究

2016-08-15王一迪

新媒体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媒体

张 一,王一迪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辽宁大连 116024



新媒体背景下媒体公信力缺失问题探究

张 一,王一迪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辽宁大连 116024

摘 要当新闻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进行传播时,网络成为新闻消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失实或虚假报道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和舆论不断冲击着媒体的公信力。结合当下媒体生产、传播新闻的实况,以及对受众方面的分析,对媒体公信力缺失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公信力;失实报道;新闻传播

新媒体的大环境下,来自不同媒介的新闻质量参差不齐,已然对新闻生产、传播等产生诸多影响。普通受众对于各类新闻信息甄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失实的新闻借助新媒体途径往往得以迅速传播甚至引发负面舆论。本文将结合当下媒体生产、传播新闻的实况,以及对受众方面的分析,对媒体公信力缺失问题进行探究。

1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性

1.1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虽然目前国内对新媒体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却尚未有定论。新媒体具有即时、开放、互动及无限的特点,同时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具有超文本的融合特性。“多媒体化”和“超链接化”的内容,并借助多种平台进行传播[1]。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具备“权威性”的特性,这是媒体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新媒体传播中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途径使得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这当中有商业网站,还有数以亿计的普通社交媒体用户。突破以往的“精英生产机制”后,“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的功能明显减弱,大量未经证实、审核的消息一发布就可能迅速引爆舆论,极易造成“群体极化”。

1.3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媒介素养

由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和29.2%。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48 165万,使用率高达77.7%[2]。不难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大多处于社会中下层,在缺乏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被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或舆论所摆布。

2 媒体公信力及舆论控制

2.1 媒体公信力的概念

新闻媒体公信力,即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3]。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来看,可从信源可信度、内容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方面来考察媒体的可信度[4]。

2.2 媒体公信力的缺失问题

从以“地沟油”为例的食品安全系列报道,再到层出不穷的“医患关系”系列报道,以及近两年频现的明星死亡消息发布等,这些和受众密切相关的失实报道,普遍性强、介入点低,在网络上一经曝出便迅速引发大量转发和评论。但这些信息的来源并不可靠,个人造谣编造、商业团队蓄意炒作等十分常见。在新媒体大背景下的竞争形势,也使得部分传统媒体急功近利发布不实消息,吸引受众目光。但无论消息是由谁发布,普通受众并不区分消息的来源,往往将问题矛头直接指向媒体。

2.3 舆论控制和处理机制缺失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甚至不需要经过任何发酵过程。当下,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应急处理机制,这也就使得网络舆论的控制难以实施。受众在短期内未得到相应的正面回应就容易形成强烈的社会情绪,集体无意识的不断强化也易形成反权威的心理,部分网民宁愿更相信“围观改变中国”[5]。

3 重塑媒体公信力

3.1 “把关人”和“刻板印象”

在当前新媒体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还必须要做好“把关人”的工作,以规范来控制各类易引发负面舆论的信息发布。而打破新闻生产方和新闻接收方双方对于易引发争议的现象和问题的“刻板印象”,还需长期以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逐步改善。

3.2 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

网络上各类新闻信息大多为非新闻采编机构所发布,包括商业新闻网站、各类新闻app、微博、微信等,其内部工作人员大都也并非专业新闻从业者。当然,即使是专业新闻媒体机构也不可为了经济利润而丧失“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机构需保证其独立性,机构整体或从业人员不可因自身利益而受控。

3.3 建立相应规范和舆情预警机制

面对新媒体呼啸而来的浪潮,刚进入上升发展期的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新媒体环境下,从个人到机构,从普通网民到专业从业人员,都需要在法规的框架下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规范未落实之前,建立和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在面对重大社会舆论问题时迅速做出判断和引导,控制不当言论或行为的传播,并及时针对问题做出正面回应。

4 结束语

如何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媒体行业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这是媒体行业的使命所在。让受众相信媒体,只有媒体公信力的建立才能保证媒体的长期发展,才能尽快打造出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参考文献

[1]展江,吴薇.开放与博弈:新媒体语境下的言论界限与司法规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12.

[2]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43-52.

[3]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04(3):9-11.

[4]江作苏.媒介公信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

[5]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2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04-105.

作者简介:张 一,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4-0015-02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新媒体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