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视角下外宣翻译之窥视

2016-08-15段丁义张燕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理论分析研究

段丁义 张燕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宏观视角下外宣翻译之窥视

段丁义 张燕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及提高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已经成为我国外宣翻译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外宣翻译含义、国内外宣翻译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进行概述,以期对外宣翻译研究发展方向和选题确定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外宣翻译; 对外传播;国际影响力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日益加深,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要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活动、富有活力的经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准确地介绍给西方媒体和民众,这便要依靠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一部分,也在我国的外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外交无小事”。因此,外宣翻译的成败涉及到我国的对外外交政治形象的体现和在国际上的国家地位的建立。

二、外宣翻译含义

张健教授认为:作为翻译特殊形式的外宣翻译,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广义的外宣指相对于宣传主体所在的地区而言,外地区属于“外”;而狭义的外宣特指面向国际的对外宣传,主要以外国人为宣传对象,传播中国的真实情况,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先导和桥梁作用。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1]文中所指的外宣翻译是小外宣,即向国外受众传播信息,促进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得到正确、及时地传播,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三、国内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在国内研究起步晚,2001年李欣发表了“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一文,开了我国进行外宣翻译研究的头。黄友义教授三年后在发表的“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一文成了外宣翻译研究里程碑。随后,国内外宣翻译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外宣翻译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一)直觉式的研究。黄友义先生提出了“外宣三贴近”的原则: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2]杨大霑分析了贵州旅游业发展暂缓的原因,指出旅游外宣翻译在对贵州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文鹤,张汨分析了外宣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探讨了具体翻译中应该遵循的翻译原则等。

(二)语用学理论的研究。一些学者运用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对外宣翻译进行研究。陈芳蓉从关联论视阈下研究外宣翻译: 灵活处理标题,实现最佳关联;合理处理行话和政治术语,达到交际双方“互明”;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3]李淑侠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分析语用移情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和作用,并讨论移情的“度”及其对宣传效果的影响; 张莹以维索尔伦顺应论出发,认为外宣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并着重探讨了外宣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

(三)基于文化理论的研究。随着翻译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得到巨大发展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内部的研究,而是延伸至了文化领域。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也尝试用文化理论来研究外宣翻译。贾卉文章通过分析《新闻周刊》中涉华词语,指出意识形态对涉华词语翻译策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异化以及对原文的操控和误译, 提出我国外宣翻译中应慎用意识形态符号,对涉华词语应提倡异化翻译,但须防止“伪异化”;胡芳毅,贾文波以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为基础,从四个方面阐明了“改写”在外宣翻译中的必然性,并强调这种改写在翻译中具有交汇中西文化、引领文学创新的积极作用,为有效实现外宣翻译的社会功能,“改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翻译途径。[4]

(四)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吴自选从功能目的论出发,研究分析了CNN新闻片段的英译,指出由于外宣翻译的特定目的,要求译者在具体翻译时不必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有必要的改写。黄慧,贾卉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分析“200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外宣翻译的方法。徐敏、胡艳红以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为理论依据,指出在进行对外宣传文案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其文本的“感染”功能,突出译文的宣传效果,并从宣传效果中的了解层次、认同层次和诱动层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文案的翻译原则和具体翻译策略。

四、国内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

“相对文学翻译研究,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暂,体系不够完善,多数停留在随感式、经验式总结,缺乏宏观理论视野,微观剖析论证和系统理论的可证性。”[5]其一、国内外宣翻译工作起步晚,专门从事外宣翻译的人才数量稀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二、外宣翻译已有的翻译人员质量良莠不齐,直接影响了外宣翻译的质量。最后,外宣翻译人员由于对西方文化不熟悉,没有认识到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对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没有翻译到位,导致对外传播效果不佳,甚至还闹出笑话。

五、结语

我国外宣翻译在过去十多年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里面存在的不足:研究层面只限于表层、过于拘泥于技巧、缺乏系统性等。此外,外宣翻译研究在理论上用各种语言学或语用学理论进行解释,但探讨得都不够深入、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我国外宣翻译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9).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3]陈芳容.外宣翻译“再创造”之关联论解析[J].温州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

[4]胡芳毅,贾文波. 外宣翻译: 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上海翻译,2010(1) .

[5]张丽丽.我国外宣翻译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H315

A

1671-864X(2016)08-0209-01

1.段丁义(1991-),男,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翻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张燕(1988-),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翻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理论分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分析:是谁要过节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回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