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体关系理论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个案中的运用

2016-08-15张琴陈容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咨询师来访者

张琴 陈容(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客体关系理论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个案中的运用

张琴 陈容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本文采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方法,对一例因为人际关系而出现情绪困扰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与个案关系的建构,帮助个案重新获得健康的客体关系。在与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探索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在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

客体关系 ;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英国,是由Winnicott、Fairbairn、Klein等共同创立的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方法,强调“治疗师—来访者”关系,充分运用形成于治疗室内的“治疗师—来访者”的关系来治疗来访者的精神心理病理,把“关系”作为心理治疗的焦点,帮助来访者重新获得健康的客体关系,从而促进来访者自体感的积极改变。

一、客体关系理论简介

客体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客体关系理论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重视关系轻视力比多驱力,强调母婴关系对儿童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成人关系的影响,0-3岁期间发展起来的母婴客体关系将会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人格结构,并会投射到他以后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是建立在客体关系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关注客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解释认定病理性现象并进行治疗。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充分运用形成于咨询室内的“治疗师—来访者”的关系来帮助个案重建健康关系,以促进个案的成长。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基本治疗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允诺参与、投射性认同、面质和结束。这四个阶段设计的内容包括引出投射性认同、面质投射性认同以及重新建构发生投射性认同的关系。

(一)允诺参与。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第一阶段是“允诺参与”,该阶段的目的是处理来访者感受到的不舒适,确保其继续参与咨询。有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前期,会担心、焦虑、甚至怀疑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决定是否正确。此时,心理咨询师要及时注意来访者的这些感受,通过运用情绪联结、共情、支持等技术,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咨询环境,让来访者感受到有人理解并同情他们的困境,愿意在这种安全的环境里继续接受心理咨询。

(二)投射性认同。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第二个阶段是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最初是由克莱因提出,是指自体的某些部分(体验、感受和功能)潜意识地投射入(into)而不仅仅投射到(onto)另一个人,而后此人便被认为确实有这些特点,并会做出相应的回应,包括依赖、权利、情欲和迎合投射性认同四种类型。投射性认同来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来访者与其早年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内化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在此阶段,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不仅要识别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的类型,还需要识别出隐藏在该投射性认同后的元信息。

(三)面质。

在识别出投射性认同的元信息之后,咨询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咨询师 要向来访者表达不愿意成为其投射性认同的对象,拒绝参与他的投射性认同,这对来访者来说会感到非常难受。面质阶段,咨询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向来访者说明只是不接纳他的投射性认同,对于来访者本人是接纳的。面质使来访者意识到与咨询师建立的沟通关系行不通之后,开始采用新的方式与咨询师沟通,来访者与人沟通交往关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转变标志着心理咨询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四)结束。

在结束阶段,咨询师引导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投射性认同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让来访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不当之处,从而进一步了解其早期客体关系对自己的影响。这个阶段主要的咨询目标是向来访者提供“别人是如何感知和理解自身”的重要信息。让来访者了解到自己的人际操控是如何影响别人的,有机会体验自己和他人在公开关系中的感觉。来访者开始放弃原有的投射性认同,内化过程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二、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资料。

小赵,男,大二在校学生,因为失恋之后情绪低落以及人际关系问题寻求心理咨询。 小赵自述,自从和女友网上认识之后不到一个月自己就深深地爱上女友,上课及课后满脑袋里都是女友,终于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女生,对她言听计从,没想到女朋友却提出和自己分手,又退回到一个人孤零零的状态。他出生后就被送到农村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可是自从回到父母身边,就常常见到爸妈吵架,对他来说,从来没感受过亲情是什么滋味,家里都是父亲说了算,他腿受伤了,父亲也不送去医院治疗,落得现在经常疼痛,不能参加大运动量的活动。母亲一直上夜班,白天睡觉,很少关心他,脾气比较暴躁。自小就没有朋友,到大学以后,想要改变孤独的状态,主动和同学交往,经常给同学们买吃的,主动帮助同学,但是同宿舍其他五个同学都疏远他,背地里说他的坏话,害得他在整个班级声誉不好,没有人愿意和他来往,连上课都是一个人坐在一个角落里。父母不爱他,同学嫌弃他,好不容易交到的女友也离他而去,这让他情绪极度低落,苦恼至极。

(二)咨询过程。

1.允诺参与。

第一次咨询,小赵来到咨询室门外徘徊了一会儿才进门,询问可不可以帮帮他,然后将咨询室的门关掉,很害怕被别人见到他来寻求咨询。他这种表现,表明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有担心和犹豫,当他确实无法独自解决其问题了,才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向其介绍了心理咨询之后,该来访者开始谈起他的困惑。前三次咨询中,来访者表现出了强烈的倾诉欲望,向咨询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与女友相识、相恋的过程以及自己现在的痛苦,急于想解决他的问题。这个阶段,咨询师没有急于询问问题,而是主要采用倾听、共情技术,让来访者有被理解的感受,从而与其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为后期的咨询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当其说到女友离他而去时,问他的感受是什么?帮助他用语词表达自己的情绪,将对事实的描述转化成情感对话。

到了第四次咨询,来访者在约定的时间没有来咨询室,电话询问其原因,他说已经能够接受女友和他分手的事实,不需要再咨询了。这说明经过前三次咨询与该来访建立的情感联结已经扰动了来访者的内心,触及了他的防御系统,他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让咨询师进入更深的关系之中。电话中,咨询师告诉他“在你需要时都可以来找我,我会始终支持你”,坚定他继续进入更深入的咨询关系的信心。另外,充分尊重来访者,让他对自己的改变负责,自己决定是否要进一步改变,而不是强迫他继续咨询。通话结束前,来访者决定再预约下一次的咨询。

2.投射性认同。

在后来的几次咨询中,该来访者的病理关系开始出现,投射性认同也随之浮现。

第五次咨询中,该来访者很害羞地说:“我有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家庭,从出生到上小学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都不爱我,经常吵架,吵到离婚时居然都不要我,这让我好寒心,哪像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我无论做得多好、多懂事,父母都无动于衷,自己像个孤儿。”“在和同学交往中,我尽量表现得积极些,经常买零食给他们,自己除了生活费外没多少钱,但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都借给他们,我把他们都当成我要好的朋友,这样做只是希望他们能对我好些,和我做朋友,可是他们还是离我远远的”,说到这里,来访者开始流泪,对于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与同学的关系,他不知所措。

来访者无论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中,都习惯表现出“我需要你,离开你,我就不行”。在随后的几次咨询中,该来访者每次都抱怨自己命不好,父母不爱自己、同学不理自己,腿不好、学习也不好,在咨询师面前表现出无助,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咨询师身上,完全离不开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抱怨与依赖,咨询师也感觉特别累,怀疑是否能够帮助到他。此时,咨询师通过觉察反移情的出现,识别出自己正在成为来访者投射性认同的对象。来访者正在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关系模式带到咨询关系中,当咨询师觉察到自己的无力感时,也识别出了该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类型:依赖性投射认同。这种投射性认同背后的元信息是:离开你,我就无法生存。

3.面质。

在识别出投射性认同后,咨询进入实质性的环节。在此阶段,咨询师将来访者的关注点集中在“此时此地”,让来访者更加关注“此时此地”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说到“我并不是喜欢女友,而是更喜欢她和我的关系,换成另外的女生也可以,我和同学交往也是一样,感觉自己特别需要他们,希望他们能和自己在一起”。咨询师说:“在你看来,没有他们,你就好像无法生存?这段时间,我对你也是也是这样吗?”听到咨询师这样讲,来访者不是很认可,只是说自己心里很难受,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没有咨询师帮助,他没办法改变。咨询师接着说“当你完全依赖我时,让我感到很窒息,想要摆脱你,给我的感觉是,你不愿意好起来,很享受这种关系。”当听到这句话时,来访者陷入了沉思,沉默了几分钟后说到“从小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这让我想要从同学、朋友、老师那里去弥补,我觉得当我显得越可怜、越无助时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但是结果却是他们离我越来越远,好像我的这种模式确实是行不通的。”经过这次咨询,来访者做好了准备要去改变他的投射方式。

4.结束。

经过了面质阶段后,来访者对于一直困扰他的人际关系问题找到了答案,问题在于原生家庭里父母爱的缺失,只有通过“示弱”、不断表达“离开你我就无法生存”,才能勉强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点点爱。这导致了他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了他的所有人际关系里,重复他与妈妈的关系。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其重建关系模式,让他学会用新的模式与人交往,让他对自己有信心,不再所有都依赖别人。

三、小结

经过十七次咨询后,来访者焦虑情绪明显减轻,自我力量不断增强,与寝室同学的关系得到改善,咨询取得一定效果。

近年来,人际关系问题咨询占我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相当比例,引起了我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关注。在与有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咨询过程中发现:这类学生早年与其重要抚养人(特别是母亲)的互动模式对其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影响深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关注人际关系,强调母婴关系对儿童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成人关系的影响,在咨询过程中利用“治疗师—来访者”的关系影响来访者。通过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咨询师充当来访者的一个重要客体,协助来访者处理好他的内部客体,从而帮助个案重建健康关系,以促进个案的成长。

[1]Clair M.St著,贾晓明,苏晓波译.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2]Sheldon Cashdan 著.鲁小华译.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

[3]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五期

[4]吉尔.萨夫,大卫.萨夫著,邬晓艳译.客体关系入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5]李倩.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治疗述评[J].科教文汇,2008年第2期,p207-207

C916

A

1671-864X(2016)08-0155-02

1.张琴(1979-),女,汉族,四川彭州人,硕士研究生,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陈容(1990—),女,汉,四川巴中人,助教,硕士,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咨询师来访者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心理咨询师咨询中的感受及对感受的觉察探研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同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