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解读伊什梅尔·里德诗歌《凶猛的拓荒者》

2016-08-15卢璐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零散拓荒者里德

卢璐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卷首语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解读伊什梅尔·里德诗歌《凶猛的拓荒者》

卢璐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193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后现代主义作家及诗人,他的小说作品在美国文学界有极大影响,其诗歌也和小说作品一样,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以意义悬置与中心消解、零散化与非逻辑化、拼贴这三种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为立足点解读其诗歌《凶猛的拓荒者》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伊什梅尔·里德;诗歌;凶猛的拓荒者

伊什梅尔·里德是美国最有才华、最有争议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也是继拉尔夫·埃利森以来受评论界关注最多的非裔美国男作家。里德倡导的是融合、开放的文化氛围,他创作思想的核心是多元文化主义。里德的作品既根植于黑人和亚文化传统,又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派特征——充满拼贴、断裂式叙述、爵士乐般的即兴情节结构以及“伏都教”暗语、黑人土语和标准英语;他的无深度的平面人物,是对来自“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电视、收音机和漫画)形象的一种黏合与抽象概括,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卡通式“符码”人物的特征[1]。他用具有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和多元的创作方法,描绘了超现实主义世界。

CNKI上可查阅到有关伊什梅尔·里德的研究文献比较有限,基本都是对其小说的研究。截至2016年6月,共有博士学位论文两篇,硕士学位论文五篇,期刊论文十九篇,首先,有关伊什梅尔·里德作品中的伏都教美学思想的两篇(曾艳钰,2010;蔺玉清,2013);其次,有关伊什梅尔·里德作品中的后现代元素的十二篇(林元富,2008,2015;赵卿,2007;鲁晓川,2015;吴国权,2014;喻霞,2013;尹泰洪,2013;翁委凡,2014;腾学明,2012;陈思亮,2014;庞好农,2014);有关伊什梅尔·里德作品中的身份及多元文化的十二篇(杰里·沃德,秦苏珏,2015;林姗羽,2012;蔺玉清,2014;曾艳钰,2001;蔺玉清,李平,2014;潘禹彦,2015;王丽亚,2010;曾艳钰,2012;曾艳钰,杨仁敬,2002;石嘉璇,2014;腾学明,2012)。

在诗歌创作方面,同小说创作一样,里德也走上了后现代主义道路。后现代主义诗歌极大地冲击了旧的诗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范式,反对对于诗歌任何形式的束缚和控制,要求一种能准确表现多变世界中人的地位的文学,追求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作品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在寻求人类心灵表现最大化的同时探索表现方法的多样性[2]。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是意义悬置、平面化与零散化、拼贴与反讽性复制、即兴式写作与表演式创作、语言游戏与语言实验、东方化情节等,本文试图以意义悬置与中心消解,零散化与非逻辑化,拼贴这三种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为立足点解读其诗歌《凶猛的拓荒者》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一、意义悬置与中心消解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主要是以“解构”的策略进行的,在事物构成的中心和外围组成结构中,在中心的消解过程中不再进行重建,在主体选择上放弃了本体论,摒弃了对于主体意义的追求,主张真理多元论或无结论,不去刻意追求现实的本来面貌[3]。后现代主义反对陈规陋习,并不认为事物复杂的特性背后还有其它的终极面貌,他们认为现象之后没有本质,偶然之中并没有必然,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于是,中心被解构,所有均是边缘,所谓的真理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在《凶猛的拓荒者》中,诗歌的中心意义无处可寻。诗歌总共可分为六节,每一节仅由三到七个短行构成,简言之,第一节为“我在下着大雪的凌晨起来,擦亮我的号角”,第二节为“我们睡在地板上,就着树根和莓子吃了狗肉”,第三节为“前夜我在过道中发现一只受伤的郊狼”,第四节为“我们的马车被困在奇怪的凹陷处,我们的旅途中堆满了动物的死尸”,第五节为“看到海市蜃楼的探勘者永远不会找到‘七座金城’”,第六节为“我返回温暖的房间,女教皇琼安还在睡觉”。诗歌的每一节所要表达的意义似是而非,荒唐怪诞,并不能用简单的一个意象或一种感情来进行总结,更不用提整首诗歌想要表达的主题。没有确定的内涵和意义,有的只是诗人即兴的情感表露和浮于纸上的语言符号。中心和意义消解之后,诗人和读者都变得有些一无所知。

二、零散化与非逻辑化

意义悬置与中心消解后,一切自然会变得零散化与非逻辑化。后现代诗歌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远不是‘整体性’的,而是紧张的、破碎的、与自身分裂的[4]。后现代主义诗歌拒绝深度和解释,意义自然存在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只需读者慢慢体验,同时,诗歌主体也被打散成碎片,诗变成了一堆打碎的物象,彼此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联系。

在六个诗节中,诗人接连列出了“号角”、“雪”、“狗”、“郊狼”、“马车”、“牛马的死尸”等意象,散落于各个诗节,并无紧密联系。诗歌的第一节中,“我于凌晨2点起来擦亮号角”与紧接着的“去看杀戮是否停止”毫无意义上的联系;第二节中,诗人说“我们在地板上睡觉”,但是后来除了点明女教皇外,并无他人的出现,并未解释“我们”是何人。接着说“我昨晚看了会儿狗,我们就着根茎和莓子把它吃掉了”,语意突转,不合逻辑。第三个诗节甚至并不完整,为“前夜,我在过道发现的一只受伤的郊狼的光(马几周前就冻僵了)”(“The night before,lights of a wounded coyote I found in the pass.(The horse froze weeks ago)”),然后这节诗便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了。剩下的第四节到第六节之间也并没有真正紧密的联系,整首诗被分割成了六块读来缺乏逻辑联系的个体。

三、拼贴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零散化和非逻辑化又导致了诗歌采取拼贴形式的必然性。拼贴技巧起源于绘画,通常指将互不相关的素材,比如将剪报、标签、布、木块等收集起来,一起贴于一个独特的表面,后来这种技巧延伸到文学内部后,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运用较多,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指在文本中插入引语、隐喻、外来表达方式以及非词语的成分的一种方法[5]。后现代主义因为取消了本源的最终的东西,所以一切都处在了同一平面,毫不相干的内容互相穿插,形成了零散拼贴的世界。

在《凶猛的拓荒者》中,除了诗歌语言外,诗人在诗中用到了三次非词语成分——特殊符号“&”来代替“and”表并列和连接之意,还插入了日记中的引语部分:“我们的旅程是三十岁的密苏里人的49部日记的入口。‘一开始都沿着沙漠之路,甚至路旁都撒满了牛,骡子和马的死尸,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诗人还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将美国比喻成一个光着身子的探勘者,爬着穿过恶臭(America,the mirage of a naked prospector…crawls thru the stink)。日记内容的引用,隐喻及非词语成分的插入体现了诗歌的拼贴特点。此外,诗人还插入了神话中的西拉伯七城市(Will never reach the Seven Cities)和宗教传说中的女教宗琼安(Pope Joan is still asleep)的元素,将处于现代的诗人自己的感悟、九世纪的女教皇和十六世纪寻找西拉伯七城的传说相结合,使事实与虚构结合,更添拼贴之感。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相比,是一次绝对的深化和反叛。在后现代主义诗歌中,诗人采用多元的创作方法和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在意义,中心与本质都不存在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将现实、历史和未来随意颠倒。他们不再张扬自我,而是企图通过解构社会,消除自我,打破主体精神来进行诗的革命,力图引领人们认识一种新诗的存在,并且探索这首诗存在的其他各种可能性,给予人们新的认识。在诗歌《凶猛的拓荒者》中,诗歌本身并不是传递思想的唯一手段,而是表面的语意符号。诗人通过意义悬置与中心消解,零散化与非逻辑化,拼贴等手段赋予了该诗后现代主义色彩。

[1]林元富.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戏仿艺术[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游翔文.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与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方法比较分析[J].时代文学,2011.(5).

[3]赵毅衡(编译).美国现代诗[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4]Ian Gregson.Contemporary Poetry and Postmodernism [M]St.Martin’s Press,1996.

[5]刘冬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拼贴技巧[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林元富.伊什梅尔·里德和后现代讽刺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2015. (3).

[7]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渊源及其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

I106.4

A

1671-864X(2016)08-0001-02

卢璐(1991-),女,汉族,新疆喀什人,新疆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零散拓荒者里德
《草原上的小木屋》——拓荒者的奇妙之旅
写到雪
星星看得见我们
“港乐”第三只“指环”《齐格弗里德》再攀高峰
收藏球鞋的当铺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野兔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