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泛滥的实现机制初探

2016-08-15李品和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李品和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泛滥的实现机制初探

李品和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随着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对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做出新的解释是有必要的。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否定人民书写的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的实质没有变。探求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泛滥的实现机制是有益的尝试。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实现机制

习近平强调: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既不能隔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绝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绝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绝不动摇。[1]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的泛起,是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是破坏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动摇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泛滥的实现机制迫在眉睫。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界定

目前为止,众多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historical nihilism))概念的考察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角度。韦磊认为,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构建虚假历史的各种研究理念、方法和成果的总称。[3]第二,社会思潮角度。王静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唯心史观为内核,以‘理性思考、重新评价’的学术创新为外壳,通过特定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社会思潮。”[4]在当下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借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否定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5]第三,微观角度。袁方认为,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虚无化特定的历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6]陈朝芳则提出,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采取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他们否定一切既定的历史认识,对既定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出随心所欲的解释。[7]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既得利益主体按自己的主观意愿,通过一定手段否定特定的历史、人物,消解历史的价值,进而谋求更多的利益、实现政治目的的行为。这也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要针对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否定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否定中国人民斗争的近代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否定共和国的发展史,企图否定人民书写的历史,继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

为什么把历史虚无主义归为一种行为呢,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历史虚无主义从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消解历史的价值,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得出的历史结论是不正确的。第二,历史虚无主义者研究历史的手法是以偏概全,随意性大。第三,历史虚无主义是现实针很强的行为,主要是要否定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指导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制造者开始给“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做自己的“权威”解释,并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显然,他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反击”了,不得不防。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泛滥的实现机制

互联网实现了人们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媒介,互联网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它被公众平等的普遍的使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它又是被各种势力追逐的对象。

互联网“公共领域”被利用而变成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工具的实现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互联网“具备一种社会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的前提不是社会地位平等,或者说,它根本不考虑社会地位的问题”[8]。互联网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使用的权利,实现人人说话分量的平等,实质上说是获得了一种话语的权力。第二,互联网社会化。“使文化具有商品形式,进而使之彻底成为一种可供讨论的文化,这样一个相似的过程导致公众根本不会处于封闭状态”,互联网使人们能有机会开辟一个网络社会即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不同,它是完全开放的,但又是现实社会的“影射”。人们讨论的话题也源于现实世界,谈论的极度集中会形成网络公共舆论,进而会影响到现实世界行为决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一些“小集团”是最大的影响因子,也就是所谓的公知名人、网络名人、大V等以及他们代表的背后“力量”。“公众一旦建立起有讨论伙伴组成的稳定的团体,那么,它就不再是这个公众自身,而且要充当其代言人。它已经是一个潜在的政论团体。”[9]互联网既可以是个人的“发声器”,也可以是国家、政党、党内政治派别或者利益集团“代言人”。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互联网不仅是网民交往的媒介,同时,很大可能被某些利益集团当作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工具了。长期以来,西方一直不间断的推行“西化”“分化”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这些极具意识形态的战略在颠覆国家政权的例子已经很多,如一些国家“网络颜色革命”的成功和“网络串联”“集体行动”的街头政治。现在他们试图通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的广泛传播来达到这一目的,企图在网上进行一场“无声革命”以图颠覆我国的国家政权。

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历史虚无主义能在网络蔓延的原因在于其实现机制上的变革。第一,互联网作为技术可能,是错误思想传播的载体。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多种思想文化对互联网空间激烈争夺,而历史虚无主义混杂在网络空间里。第二,网络变成利益集团实现诉求的新工具。一切的矛盾都是利益冲突的不可调和的产物,现在这种矛盾空间在转移了,互联网成为某些集团“代言人”制造矛盾的放大器。同时,不能忽视的还有一种挑起矛盾的国外势力,他们通过与国内“代言人”呼应,干涉我国事务。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9-20.

[2]新华社.习近平: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9/c_1118672059.htm.2016年4月19 日.

[3]韦磊.海外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

[4]王静.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传播及其应对[J]. 实事求是,2016(1): 5-7.

[5]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 137-146.

[6]袁方.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7]陈朝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8][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1):41-42.

D09

A

1671-864X(2016)08-0148-01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