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隔离到平等
——1990年代的南非的和平过渡探析
2016-08-15郑淑娟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300204
⊙郑淑娟[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由隔离到平等
——1990年代的南非的和平过渡探析
⊙郑淑娟[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历史上的南非经历多次殖民入侵,原本保持的土著文化遭遇殖民文化,人道主义逐渐渗入,成为现代南非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将追溯人道主义在南非发展的进程及其对南非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南非 人道主义 文化
一、引言
“我已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①南非“国父”曼德拉的誓言诠释了曼德拉本人以及南非当时的主导意识形态。正是这样的理念,历来以种族歧视政策闻名的南非在1994年终结了白人种族主义的统治后成功实现了政治变革,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过渡——尽管仍然困难重重,危机不断,但是在种族、民族冲突依然是世界性难题的今天,南非探索的多种族共存与和解的道路,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鉴之处。对于同样是多民族共存的中国现状而言,研究南非种族平等的民主制度则更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南非有种族隔离制度向种族平等的民主制度的转变,是一个深刻的而长期的社会化进程。在转型期的南非,这个过程的成功可归功于文化心理、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二、集体中的文化传统
南非的土著居民在欧洲殖民势力到来之前,发展并承袭着自身的部落传统文化,各个部落以小型家庭组成并以血亲关系为纽带,集体的价值观成为整个部落的核心,这种文化意识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这就使得凸显人权的个人主义在土著居民中并没有广泛的基础。黑人运动的领导核心“非国大”所以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部分上也是源于黑人固有的集体主义意识。落后的黑人群体在具有先进武器的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和解也是源于一种无奈的选择。另外,地广物博的非洲大陆以及封闭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南非独特的悠然的心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南非早期土著居民时代的农牧业发展刺激了酋长制度的诞生,在部落中逐渐形成相应的等级制度和保护制度。土地属于村社,由酋长进行分配,氏族成员间有强列的血亲意识。同时,各个独立的家庭组成各个独立自治的小分队,酋长的权力也要受到部落理事会的限制。“任何个人均无统治他人之权,亦不能居于他之上。”②尽管物产丰富,但是土著居民并不贪婪,“妇女只采集满足家庭当天需求的食物是一个习惯”③。封闭的自然环境也使得土著文明发展进程缓慢。对大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南非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演变为某些固有的仪式。这样就造就了南非非洲人的传统的心态:享受生活,崇尚本性;享受自然,归于山林。南非人更乐于享受自然的生活状态,欣赏大自然的魅力——南非本身地广人稀,物产丰富。
文明的发展进程打破了南非的原始平静。土著黑人在殖民入侵中遭受异域文化的侵袭,其集体意识受到冲击:一方面土著居民在长期的部族社会中对自身的存在有着清楚的确定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相对稳定性使他们充满信心。但是殖民的残酷④却使土著的自信遭受重创,从而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寻求出路:“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上,如果随时都可能为他人所注视,那就意味着自始至终把自己暴露在危险面前……要预防这种危险,需要这种或那种方式使他人无法看见自己。”⑤面对具有先进武装的白人政权,黑人运动领导人一直避免与当局发生暴力对抗,尽量在合法的范围内活动,处于“存在性不安全感”⑥中的土著黑人以暂时性的自我意识的消逝来规避正面冲突。这些领导人大多是经过教会学校的教育,忍耐、服从、人道主义和和平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深,尽管事实证明单纯的凭非暴力的、公开的斗争方式无法真正地解放黑人世界。南非人的隐忍使其获得了心灵的力量,及“本体的安全感”,从而使得整个种族得到新生。
三、经济发展的呼求
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模式决定的。在南非的种族隔离向平等社会的过渡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在不断调整和确定着自己在变革中的位置和立场,力图影响政治解决进程,以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正是因为布尔人统治下的南非经济的大滑坡迫使联邦当局做出让步。
布尔人疯狂掠夺南非财富,1910年建立南非联邦在国际声讨中成立,通过各种法律制度严格控制黑人的发展,将种族隔离合法化,以保证白人对南非的统治。但是工业的发展,迫使布尔人被动地卷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是大多数的布尔人教育程度较低,只能从事非技术性的工作,和黑人形成一种竞争关系。“恐黑”和“恐英”两种基本心态催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南非国民党领导人D·F·马兰在竞选中说:“南非所面临的问题是欧洲人能够保持统治、纯洁和文明,还是被淹没在南非黑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极端的种族主义使得南非的经济陷入困境,穷白人越来越多,导致了白人中离心和思变的倾向明显,阿菲利卡中的现实派逐渐承认南非若要发展必须与黑人共存,与黑人分享权力。对掌握南非经济命脉的英国资本家而言,南非联邦的政策带来的社会动荡不安以及来自国际社会的制裁无疑是阻碍他们获得更多利益的障碍,因而,很多英语白人加入南非国民党成为支持改革的重要力量。甚至有一部分人加入了“非国大”,有些穷苦的白人也来到了黑人工会寻求帮助,进一步促进了种族壁垒的消融。
四、人道主义的渗入
英国殖民者于16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个体主义思想和契约精神到20世纪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在南非的教育投资在意识形态领域促进了非洲人对西方文明的认同。
英语白人实行较为温和的殖民政策:如有偿购买土地;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有色人种的平等权益;废除奴隶制度,保障奴隶的基本生存需求等。英国殖民者广泛传播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殖民扩张和侵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宗教支撑,在精神上控制黑人,“我们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在试卷上写下白人赞许的答案”⑧。不得不承认这种殖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黑白双方的矛盾。
英国式的平等观念不管是宗教上的还是世俗意义上的都潜移默化地进入土著居民的内心。英殖民者中也不乏坚信自由主义,为全体南非人民谋福利者。⑨基督教教义在南非人心中已经扎根。在非洲人眼中,宗教是人的心灵的归宿,是人生存的终极目的,是与上帝的融合。
西方在非经营数百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留下了印迹。西方传统节日在非洲大行其道;政治上,新南非实行三权分立,多党联合执政,重视法律依据。南非的教育体系、教材是西式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标准完全是西方标准;药典等沿用的是西方规范;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规范师从西方;舆论霸权方面,BBC、CNN等成为非洲知识阶层获取新闻主渠道;舆论霸权也使南非政治理念、执政模式日趋“西化”。这样,英国殖民者完成了它的“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⑩殖民者的暴行随着岁月流逝而影响渐远,其建设“成就”却仍然存在,对当地人的思维定式仍有很大影响
五、世界和平的砝码
南非长期实施的种族隔离政策违反了现代化文明进程中的基本原则,因而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激烈抗议和制裁,内困外交下的德克勒克政府为了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和平之路。全球化的世界也使得非洲人走出了狭隘的空间,从宏观角度看待世界。
“二战”之后,印度和苏联在第一次联合国大会上猛烈抨击南非的政策;1960年,联合国安理会首次通过谴责南非的决议。在安理会的要求下,世界开始对南非实行全面制裁。国际银行停止向南非贷款,欧美各国的企业纷纷撤出南非。武器禁运,联合国官员进驻南非等各项措施使得南非的发展举步维艰,为去除种族隔离奠定了经济和舆论基础。世界的文明发展吸引了许多南非的土著走出国门,放眼国际,“二战”中的黑人奋勇参战,在战火中对自由和平等有了深刻的意识。
六、结语
南非人将宽以待人作为他们与人相处的原则。对于殖民统治留下的痕迹,南非人保存完好。南非的传统的集体主义文明精心地构筑起文化的堤坝和堡垒,而真正的平等、自由、民主、宪政、人权、市场经济等等,如果没有个人主义的参与,就难以形成真正的民主和宪政。而这一点正是南非白人(包括有色人种,他们因为在血缘上与白人的关系认同白人的思维方式,尽管他们也曾经是受压迫者)的主张。南非人民有效地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结合,即重视了个体权利的保有,也强调了集体的认同。南非政府没有用其他国家采取的清算和惩治的方法,而是以宽容精神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他们甚至倾心听取种族歧视暴行参与者、策划者的陈述,并进行赦免,“所有的南非人都面临要与过去达成妥协的挑战,这样的方式使得我们能够以一个统一的和平的国家面向未来。……通过赦免的方法确保永恒的和解。”⑪经历了1990年代和平转变的南非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困难重重,但是在政治上、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和平过渡给了同样陷于种族问题困境中的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①http://www.51edu.com/lunwen/yyw/yjg/2703696.html.
②③莫赫塔尔编:《非洲通史:古代文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④如1868年12月16日祖鲁人和布尔人的决战中,3000祖鲁勇士死在布尔人的枪弹下,血流成河。
1906年本巴塔起义中4000多非洲人被杀。
⑤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林和生、侯东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⑥莱恩认为“存在性安全感”和“存在性不安全感”是人的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这是因为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变化使个人产生的感觉。选自《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32-37.
⑦RobertWPeterson.SouthAfrica&Apartheid.New York:Facts on File,c1975.p7.
⑧Z.K.Mattews.Freedom for My People.London:1981:58-59.
⑨如海伦·苏滋蔓曾经13年时间里成为南非国会里唯一的坚持宣扬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议员。阿菲利卡人布莱顿·巴赫和卡尔·尼豪斯等都是坚定的反种族主义制度者。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3-150页。
⑪Address by President Nelson Mandla to the Interfaith Commissioning Service for 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apeTown.13Feb.1996.issuedbyOfficeofthe President.
[1]Address by President Nelson Mandla to the Interfaith Commissioning Service for 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apeTown.13Feb.1996.issuedbyOfficeofthe President.
[2]Bieman,H.H.ed.the Case for South Africa:Speeches by E.H.Lowv[M].New York,1963.
[3]Mattews,Z.K..Freedom for My People[M].London:1981.
[4]Robert W Peterson.South Africa&Apartheid[M].New York:Facts on File,c1975:7
[5]Thompson,Leonard.the Political Mythology of Apartheid[M].Connecticut,1985.
[6]G.莫赫塔尔编.非洲通史:古代文明[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J.基-泽博.非洲通史(第1卷).编史方法及非洲史前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8]恩.R.D..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M].林和生,侯东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0]http://www.51edu.com/lunwen/yyw/yjg/2703696.html.
作者:郑淑娟,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