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艺园地一奇葩
——试评俞平伯的《重过西园码头》
2016-08-15沈观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
⊙沈观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 350007]
中国现代文艺园地一奇葩
——试评俞平伯的《重过西园码头》
⊙沈观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 350007]
《重过西园码头》是现代散文名家俞平伯的一篇作品,是文学史上一篇以“奇”著称的经典之文。本文尝试着从作者署名、体例结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四个方面,去解读、挖掘其“奇”的具体表征,从而总体上来评析此篇“奇”文。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 “奇”
《重过西园码头》是俞平伯散文中的一个“异类”,此次写作尝试在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也显得独树一帜。用俞平伯自己的话,“不朽的杰作往往是一篇天外飞来、未曾写完的残稿,这正是所谓‘神来之笔’”①,而《重过西园码头》就是这样一支“天外飞来的‘神来之笔’”。此文之所以被视为“异类”,或被誉为“神来之笔”,是因其“奇”的特征,在朱自清为《燕知草》文集所作的序中,就赞誉道“《重过西园码头》这一篇,大约可以当得‘奇文’之名”。②但是,目前对此篇奇文的评论解读还有很大空白,本文尝试着从其“奇”的特征入手,分别从作者署名、体例结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四个方面去进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
一、作者署名之“奇”
《重过西园码头》被俞平伯作为附录收入1930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以杭州为题材的线装诗文集《燕知草》中。收入集子时,作者署名为“心馀”。在文中的序言部分,俞平伯也说记述了此文的由来,即亡友“君姓赵字心馀,故京兆人也”③之遗著。
由此,引出“此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是谁?”的疑问。若确如序中所言是赵心馀所作,那赵是何人?若是俞本人,他这样曲折隐晦又意欲何为?围绕这个问题,学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在1983年,王保生编的《俞平伯散文选集》中,此篇奇文被选入。在1990年的《读书》杂志上,胡漠察先生撰文对此文入选俞平伯选集提出异议,其坚持认为作者为赵心馀而非俞平伯本人。在1997年孙玉蓉主编的《俞平伯全集》中,此篇再次被收入。后于2001年出版的孙玉蓉编纂的《俞平伯年谱》中,在1928这一年里出现了:“8月21日,始作《重过西园码头》;26日,为把《重过西园码头》收入《燕知草》文集作序。”“8月25日夜,复周作人信,并附寄近作《重过西园码头》一文。”④等明确为俞平伯所作的表述。回到与作品同时代的1935年,在周作人选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此文被收入并被视为俞平伯作品。从朱自清为文集所作的序言中也可略见端倪,序中“所奇者,他的文笔,竟和平伯一样”,“最奇者,他那些经历,有多少也和平伯雷同!”⑤两个人的文笔和经历都一样,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几乎不可能,此也可作为心馀与平伯为同一人的佐证。俞平伯晚年也站出来确证道“赵,造也;心馀,姓俞,可见其人子虚乌有,年少妄为,不足道也”⑥。至此,可缕析出“赵心馀”为作者假托之名,实作者有意为之,是其创造独特体例的需要。
二、结构体例之“奇”
文章共有三个部分,序、小引和正文,每个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读者初看标题《重过西园码头》,固化的印象应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确实,若单独拿出正文部分,其是为读者所期待、并写得很好的一篇。但是,此篇奇文在规矩、惯常下,增加序和小引两部分,使整篇显得奇特,起到锦上添花、提升思想深度的作用,也有“此等体例殆前无古人”的效果。
“叙事的套子”的设置是此篇文章结构解读的关键。正文部分第一段第一句直接进入回忆:“以前的也记不得了,庚戌之夏我在苏州,一个郁闷的傍晚。”以赵心馀的视角讲述其所经历的故事,是其所思所感所闻。但在开始正文的叙述前,作者先加了个序言,以第一人称作者“我”的叙述视角介入,说明本文的由来,“且并标题无之,首署小引而篇幅冗长,与正文不称,则究以沈君之卒为重心与否,亦无由断言,故以《重过西园码头》名之耳”。从中可知,小引里的玄谈和正文中的回忆都出于序言里的交代,即“小故事套大故事”的叙事设置。当然,这种叙述结构不是俞平伯的独创。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的开头第一部分,也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昔日良友之弟患“迫害狂”的遭遇并结局,后交代了本文由来,即“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提,不复改也”⑦。此处“迫害狂”患者的日记和俞平伯文中的赵心馀遗著,并由此而结构下的体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俞文在1935年被周作人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文体上被视为散文,就自然和小说《狂人日记》有所不同。但这也说明俞平伯从鲁迅身上汲取创作养分,以及当时文学创作上不同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促成其完成这篇奇文。
在叙述方法上,逆时序的倒叙方法运用得较为娴熟。文章第一部分,序言讲述昔年同窗赵心馀的凄惨结局:暴卒于旅店,死因不详,并略带调侃式地归为疑案作结。而后面的小引和正文两部分,则是以赵心馀的视角讲述其所经历的故事,是其所思所感所闻。此处,先交代主人公的结局,再回到事件、故事的叙述,从而规避了叙述的平板、结构的单调,使其文显得奇特并引人入胜。
三、思想内容之“奇”
《重过西园码头》整篇文章,都充斥着“人生不过如此”“一切都是空”的慨叹,即对人生、生死问题的拷问。特别是关于死亡本质的探讨,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中涉及较少乃至没有涉及的部分,故而愈显此篇文章的可贵和奇特。在小引部分,俞平伯对生命、生死问题作了一种哲理的辨析和言说,且对此发出“试比方咱!不知来从何处去到哪里,也不知到底有多么长多么短”“转瞬之间,艳冶在风前零落,灵智也是一闪的电火罢”“死者澌灭无余,往而不返”“平居形影相接,言笑可通的,一转眼不看见,永远不再相见了,这不但不可忍耐不可解释,简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肉体以外不见有生命,生命以外不见有世界,一切在你面前变灭,你也变灭于一切里,既无法可想,也没有例外”的严酷叩问。最后,透过假托的赵心馀道出了“人生一个破瓦罐,不回头最为得体,虽然不免回头更是人情”的真谛,也提出了“我们以后要细细的过日子了”的期许。
文中不遗余力地探究“应该怎样地活着”“在路上”、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等问题,字里行间里透露出古今中外哲人的悲观质地和超然因子。同时,俞平伯身上那种隐逸名士的形象也鲜明显现,但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积极地从事革命、社会活动为时代主潮下,探讨此类问题就显得不合时宜,而被另类化、奇特化。此处妙于谈玄、潇洒飘逸的纵横议论,最见其艺术功底,也是文中最出彩的部分。若说此篇奇文体例有其“前无古人”之处,那就是这部分穿插其中,显得突兀,给人以新奇之感。当然,行文中议论也不是干巴巴的理论文字,做到了论证与例子相结合。如“以电影比方人生”,形象而贴切地把人生的阶段性表现出来了,以至于现今还沿用这个经典的比喻“人生就像一场电影”。从中,都可看出俞平伯对人生的带哲理性的分析,透视出其超然了然的人生观。
正文部分中,通过呈现对沈彦君去世这一具体事件的情感态度,来说明佐证俞平伯的生死观、人生观。据考证,文中的“沈彦君”的原型就是俞平伯的舅父、岳父兼挚友许引之。身边这么重要的亲人的离世,从而引发其对生死、人生问题的拷问,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文中开始叙述了“我”与沈彦君由相识到相知,那份浓得化不开的友情加亲情:这位初见面称为“舅舅”,后成为“我”岳父的沈彦君,从小就喜欢“我”,和“我”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讲述生活中的小事、俗事中,现出浓浓的真情。顺着作者流动的笔端,行文线索的承续,叙写了他们第一次游杭州、览西园、过西园码头的情景。带着一种轻松、恬淡超然的心境,谈当地风物,品美酒茶食,自然是美不胜收;更为关键的是,此时此刻有着友朋亲眷的相伴,不可谓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但是,这种温馨悠游的梦幻随着沈彦君的去世而破灭,从而使其有“痛感幻灭的可伤”的凄清心绪。距上次过西园码头,仅过了四十天,“我”重过西园码头时,其中的友朋沈彦君却不在了,而是经过此处去给他送殡。这次过西园码头,心境和上一次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并发出“这些光景和话语,于我的一生里很难得泯灭的。这不但是生死之痛亲旧之情,而且是知己之感”的哀婉悲痛之感。此处,通过对人生境遇的繁复感慨和两次经过西园码头的往事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思,并进一步思考人生,从而流露出“人生不过如此”的生命观。
四、情感表达方式之“奇”
将叙事抒情与议论说理娴熟地结合,并穿插运用,是此篇文章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叙事抒情的文字给人阅读上的快感,阅读感受较为轻快,但间或插入议论说理,轻快的阅读感被阻断,从而造成缓急相间的阅读节奏,牵制了感情的过分泛滥,规避了抒情的空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独具俞平伯风格的语言、文字的使用也使其情感表达显得独居特色。
由上一节可知,此文表达的是对人生、生命的达观豁然之情。俞平伯为把这一情感表达出来,分别用到两种话语方式,即叙事与议论,从而使得情感言说达到丰富与饱满。往大处说,序言、小引、正文三部分,就是一个从叙事到议论,再回到叙事抒情的循环结构。小引中的议论说理,通过明辨浅析的方式显出对待生命的达观平实的情感价值;后来的正文部分,通过叙述、回忆一个感伤的往事,从对至亲好友逝世的哀婉中感悟出生命的无常,从而得出对待生命、人生应有豁达的态度。再者,从各个部分内部也有体现:在专注议论的小引部分有“有一回我正嘻嘻哈哈过着孩提般的好日子,何来突兀的事变,巨浪般的打到心上,把蓬勃中的兴会和意气,卷得落花流水,无影无踪”这般绵密的叙事之文;在正文记述两次经过西园码头过程中,也有“虽说年光逝水早已磨洗了带血的创痕,但这依稀的痕迹殆将数十年如一日,轻易碰不得,碰了它若有隐痛”这样富于哲理的议论之词。再有,文中写到游西园时,东拉西扯,先后说到寻经、看裱画、吃馄饨,再扯到茶楼上的卖酒、茶座等历史风物和杭州茶食,不紧不慢,娓娓谈来。这种略带闲谈冲和的风格与其导师周作人的《北京的茶食》很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因间或加入议论之言,而使其掺杂了哲思明辨的艺术风格。
大量欧化语、古诗词古典、方言的使用促成了典雅的语言风格,从而也成为俞平伯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一大特色。针对其文,周作人评述道“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和趣味的两重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⑧。这一评价很为中肯和到位。文中出现了“东方福尔摩斯”“化验”“德国式”等欧化词汇,甚至有英语单词paradoxical;出现了佛家、文言用语、方言,如“阿弥陀佛”“齐天大圣”“三炮台”等,也大量地运用古诗词和历史典故,如《欢逝赋》的引用、《红楼梦》里的判词诗句。这些语词本身就富有知识趣味性,能给人以阅读兴趣,是一些自身会发光的“宝石”;再把这些发光的“宝石”镶嵌在文中,使其文有阻塞之感和古典之气,即“雅致”的语言风格。同时,此种语言风格起到了突出渲染情感的效用,从而给所要表达的情感增添一股“书卷气”“雅气”,这不可不说是俞平伯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亮点。
①箫悄:《古槐树下的学者——俞平伯传》,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②⑤俞平伯:《燕知草·朱序》,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第4页。
③俞平伯:《燕知草》,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④⑥孙玉蓉:《俞平伯年谱(1900-1990)》,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第109页。
⑦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2页。
⑧俞平伯:《燕知草·周跋》,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1]孙玉蓉.俞平伯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徐成淼.当代散文中的死亡意识[J].文史哲,2005(3).
作者:沈观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散文。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