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元素在渔父诗中的美学效果
——以柳宗元的《江雪》和《渔翁》为例
2016-08-15汲翔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350
⊙汲翔[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350]
佛道元素在渔父诗中的美学效果
——以柳宗元的《江雪》和《渔翁》为例
⊙汲翔[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350]
同一时期,同一诗人,同一境遇下创作出的两首渔父诗,会因分别融入佛家与道家两种元素,而产生相异的美学效果。本文将以柳宗元的两首渔父诗为例,浅析佛道元素为渔父诗带来的不同的美学效果。
渔父 柳宗元 佛家 道家 美学
《江雪》和《渔翁》同是渔父诗,同是柳宗元任永州司马时期所作,但由于诗人使用了佛道两种不同的元素,两首同一诗人笔下同一题材的诗作产生了相异的美学效果。
一、两首渔父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思想体系
在创作背景上,两首渔父诗都属于迁谪文学,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任永州司马时期释闷所作。此时的柳宗元政治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内心积怨,而被迫寄情山水。因而,这两首渔父诗作为柳宗元永州时期所作的山水作品,融入了柳宗元内心的孤寂、痛苦甚至绝望。
在诗人的思想体系上,柳宗元的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即儒释道三家并取。在对待三家的态度上,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柳宗元虽对儒家思想特别尊崇,却与他同时期尊儒反佛的韩愈截然不同。他兼采百家学说,对佛家、道家有明显的偏好。在佛家方面,柳宗元一生“好佛”:幼时因家庭环境而盲目好佛;从政时期因政治原因而附会时尚;贬官后又自觉自发地求佛悟佛。面对“灭佛”思想,他甚至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①。针对道家,他更是认为儒道绝无根本上的矛盾,在学术思想和政治行为上都表现出融合儒道的倾向②。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思想体系对这两首诗的美学效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江雪》中的佛家元素与佛教思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的前两句,诗人便先用“千山”“万径”为这幅垂钓图勾勒出大背景。如果说,“千山”和“万径”是浩大的远景镜头,那么紧挨着他们的却是“鸟飞”和“人踪”这样细微的近景镜头。可对于在“千山”和“万径”映衬下已是渺小的“鸟飞”和“人踪”,诗人又用“绝”和“灭”来形容。这就好比拉近的镜头突然失去了焦点,被迫再一次拉远:由“千山”“万径”的大背景聚焦到小元素“鸟”和“人”直到小元素也消失不见,最终又只剩下一个“千山”“万径”的大背景。从画面切换角度来看,这种镜头的骤近骤远和聚焦点的突然消失为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失衡感与落差感。读者面对自身力量无法左右的快节奏画面切换容易被激起万事万物转瞬即逝的无常感。这正是佛教美学发生的心理基础。从整体画面来看,这种“绝”“灭”生命迹象的勾勒,塑造出了一种“同山”的环境。在中国文人山水画中很少见只由土石组成,不生一草一木的“同山”,但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这种“同山”环境却是常用的背景。在印度佛经中常有枯木“同山”的背景描写,印度电影中也常将只由白沙组成的绵延的“同山”作为背景。而在受到佛教中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更是衍生发展出了枯山水的园林艺术。这种气候恶劣、寸草不生的“同山”正是佛教的典型意象。另外,“绝”和“灭”更是证实了《江雪》中暗含的“梵”意。“梵”的本质可以用“寂”解释,而“寂”代表着“灭”。与尚可“生有”的“无”相比,“绝”和“灭”更加带有佛法意味的超脱尘世的空。与消除生命迹象的“同山”相伴,“绝”“灭”更是让整首诗都超离尘世,达到精神上飞升的佛家境界。
在这个灭绝一切生命力的背景下,这首诗中唯一的生命体,诗歌的主人公出现了。他以一种“孤舟”“独钓”的方式出场。此时,前两句最终落脚的远镜头再一次被拉近到渔翁这个点上。这个带着蓑衣斗笠泛着一叶孤舟的渔翁顿时和之前“千山”“万径”的大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来诗作中将人置于广大的自然背景之下总易使人产生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凄凉与悲伤。然而,这种人世间的凄凉与哀伤却被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全部冲淡。“独钓”是一种对俗世的排斥,一个“独”字表明了与俗世决裂的态度。超离尘世,再一次表现出佛家思想的影响。而“钓雪”则使渔翁和满山满江的雪融为了一体。这使得渔翁的形象不再渺小,因为渔翁和景物融为一体,渔翁便是这广袤的雪景,山水便是这孤傲的渔翁。在某种意义上,渔翁和环境的相互映衬,类似于佛语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理意味。而“寒江雪”充分解释了前面景物“绝”和“灭”的原因。同时一个“寒”字使这种空寂的视觉效果蔓延至触觉,令人生寒。
三、《渔翁》中的道家元素与传统隐士思想
“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第一句看似寻常,只是描写了渔翁晚上的住宿休息。然而到了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时间已至清晨,仍然是日常生活,却写出一种超脱潇洒的情趣。本是“汲水”“燃薪”,而柳宗元却描绘成“汲清湘”“燃楚竹”。“清湘”和“楚竹”是明显的道家元素或者中国传统隐士元素。它们虽有一种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情趣,但又起到很强的文化提示作用,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在湘地投江的楚国大夫屈原以及众多洁身自好的隐士。与古今君子或者隐士为伍,虽是不同流俗,但也还在尘世之中。而且,即使除去“清湘”和“楚竹”的文化提示,但从“汲”和“燃”,这两种人类的生命活动来看,便与佛家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有本质区别。
末尾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更是体现了道家元素与道家思想。小舟顺流而下,渔翁回望那似乎是从岩石边飘来的云彩。“岩上无心云相逐”化用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云是道家或者隐者的一种常用的典型元素。而“无”的超脱程度是与“空”“绝”“灭”不能相比的。常言道“无中生有”,“无”是可以生成“有”的。“无心”对应“有意”,所以整首诗人世色彩还是比较浓厚,仍带有眷恋此生,热爱生活的隐逸趣味。
总体而言,《渔翁》里的山水是恬静的、与人友好的、适宜人居的,不同于《江雪》中的“同山”,因而《渔翁》里的渔翁虽是超离俗世、隐逸山林,但也是在人世上生活,热爱尘世的。而《江雪》里的山水则是险恶的、荒蛮的、是不被驯化的自然,因而《江雪》里的渔翁更多一种超离尘世的寂和空。同样的渔父题材,分别融入佛道两种元素进行创作,柳宗元笔下的两首渔父诗为读者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①杨文榜:《柳宗元好佛论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②张铁夫:《柳宗元对道家与道教的态度》,《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2卷第1期。
③俞平伯、施蛰存、钱仲联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939页。
[1]俞平伯,施蛰存,钱众联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邱紫华、王文戈.东方美学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缪灵珠译.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杨文榜.柳宗元好佛论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6-38.
[6]张铁夫.柳宗元与佛教[J].求索,2005(11):199-201.
[7]叶志衡,援佛入儒以佛疗伤——论柳宗元习佛的诱因与目的[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4):42-47.
[8]陈引驰,柳宗元佛教宗派取向及背景分析.[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1):87-116.
作者:汲翔,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