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之策略研究

2016-08-15李薇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跨文化语境

⊙李薇[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之策略研究

⊙李薇[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语际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专业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关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重点研究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力求通过在课堂上重视语用学主流理论及发展历史的讲解和渗透,课外重视跨文化交际活动,例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文电影展播等活动融入课余生活中这样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际语用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 语际语用学 跨文化交际活动

当今大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存在以下特点:第一,语法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语用能力强,表现为所谓的“高分低能”;第二,语际社交语用能力比其他语际语用能力强,例如实际交流中出现的“流利傻瓜”;第三,语用教学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方面有显著作用,这是传统教学占学生学习主导作用的积累结果;第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较之英语专业学生更为薄弱,表现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式英语”情况更为严重。针对这些典型情况,如何从理论上提高学生们对元语言语用信息的重视程度,从实际互动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交流机会,改善聋哑英语现状,减少各种语用失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渗透语际语用学理论

英语专业教师首先要重视语际语用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论渗透,让学生们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首先要在课堂中讲解语用学的通行主流理论。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按照C.Morris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行为中出现的记号的来源,使用和功能,语用学不仅仅处理语言,也包括商标,汽笛声,服饰,图腾等等静态或单一的符号。在目前比较通行的二语习得学习中主要研究的是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因此语言和语境因素是息息相关的,说话热,听话人,时间,空间,场景对于语用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其次在课堂中要深入讲解的是Chomsky对语用能力的定义,即将语言应于实际语境,将意图和目的与语言学方法结合起来。Bachman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Grice提出的语用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该原则在记述会话隐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ion)时所提出的会话双方应互相合作,是的对话得以进行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数量原则(maximofquantity),质量原则(maximofquality),相关准则(maximofrelation)以及方式原则(maximofmanner)。这些基础理论的渗透对于刚刚接触语用学的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主流理论的引领下,学生们可以自觉自愿的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理论,从而找到指导实践的方法。

其次要在课堂中讨论语用学的理论模糊点。今日我们看到的语用学的诞生,即旧思维面临困境而新思维如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察必须在保持一定的历史距离的视角下才能形成。事实上有很多用逻辑理论无法说明的语言现象,而很多理论仍然存在自我矛盾。甚至语用学的很多逻辑,并不是语言学者发现的,而是由和语言学邻近领域的哲学家注意到的。而自然语言和理论预言的关系发生尴尬的局面,不仅发生在句法学,同样发生在语义学。被排挤在句法学领域以外的各种语言要素(extralinguisticfactors)在所谓的语言规则中实际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影响我们语言理解的假设(即前提),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合适的理论框架可以使用。这些模糊点的解释将语用学的科学性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当中,科学性的特点之一就是必然伴随着后人不断完善,学生们在认识到目前理论的局限性之后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觉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模仿这是场景的语境,英语角,英文电影,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作为模仿跨文化交际场景的主要手段,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被广泛使用在学生的课余活动当中。由于大学生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西方人的母语本身就不熟悉,有时候即使听到一句话感觉里面单词的单个意思都照字典背诵过,但对整个句子却无法理解。几乎所有的英语学习资料都来自课堂和课本,这些课本大多更注重培养语言的语法能力而不是实际应用能力,导致于学生只能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不能教给学生如何针对独立的特定的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气。此时各种英语类活动及英文电影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弥补了传统教科书脱离日常生活交流,语言过于正式的不足。这些活动不光是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是国际社会的缩小版,有场景,有音乐,有图片,有参与人,有氛围。学生们在这样自然的交流环境中更能够锻炼语言能力,提高语用能力。

这里单独提一下电影教学这一新兴教学手段。电影是文化的载体,融合了科学与技术等多方面社会智力成果,电影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国家文化发展的缩影。因此,电影赏析,不仅是对其形式,内容的理解,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领悟。作为一种可视文化,电影带给我们的是怀着愉悦的心情认识和理解本国及他国文化的体验。电影教学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能够符合大学生成长和学习阶段的电影题裁,广泛涉及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选择原音播放,初级阶段可以带有英文字幕。较为成功的美国电影,例如《功夫熊猫》,《花木兰》,里面所展示的人物,服装,对白,场景,都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由于英语首先突破了语言大关,比汉语电影传播的更广,能够使全世界各国人民都能通过电影了解中国文化。

在参加各种英语活动以及观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们分析和反思现实生活当中语用失误的分类。第一类,语言语用失误。即语言学习者不能以母语者视角下正确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例如当母语者说“Thankyou.”语言学习者可能从汉语中翻译得出“Nevermind.”这样的回答。而事实上“Nevermind.”是用来回答“Iamsorry.”这样的话语的。再比如母语者提出“Isitagoodrestaurant.”时,语言学习者可能会以“Ofcourse.”来回答。而事实上这个回答在英文的语境中暗示的是“这个饭馆当然好,你怎么会看不出来?”这样的意思。毫无疑问对母语者来说是一种不礼貌。第二种是社会语用失误。例如当别人夸奖“Youreallydidagoodjobinthefinal exam.”语言学习者往往按照中国传统的谦虚思维回答“Oh,no.Justlucky.”这样的回答无疑给母语者造成的印象就是这次考试真的是通过作弊或其他不正当方式得来的成绩。恰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you.”第三类,语用行为失误。即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是不可分离的互补关系。心理学家AlbertMehrabian发现,在交流中,百分之七的信息来源于词汇,百分之三十八来源于声音,而百分之五十五来源于面部表情。当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例如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等传达的内容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更注重的是非语言交流所表达的意图。例如一个人在喧闹的大街不停的喊“Taxi.Taxi.”可能想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因为这样的语言交流不可能被司机听到,不可能打到车,真正想打到车只需要一摆手就可以了。这样的情景在电影中极为常见,作为一种戏剧冲突经常出现。第四类,心理语言失误。当今学生们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认为既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那外国人来到中国当然就要尊重中国的文化,所以他们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把他们当中国人来对待,尽管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冒犯,但还是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绝非一夕之功。外语专业教师应当重视对于学生传达基础理论,拔高学生们认识语用学的起点,从而指导语用能力的自我提高。在课后为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例如英文电影展播,鼓励大家在看电影的同时,能够欣赏这种文化产物,体验不同背景的不同人物所经历的不同事件,将自身融入到不同语境当中,提高语用素养,并以电影为范本进行分析和模仿,例如配音,表演,并总结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语用失误,提高语用能力。

[1]Jacob L,Me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Blackwell Publishing,1993.

[2]Kasper,G.CanPragmaticCompetenceBeTaught?Honolulu:Second Language[3]Teaching&Curriculum Center,1997.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第四期,56-60.

作者:李薇,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书记。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跨文化语境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