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创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

2016-08-15狄丰琳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精神文化

⊙狄丰琳[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浅谈电视创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

⊙狄丰琳[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电视创作者所展现的文化自觉,理应体现在满足人民需求、服务人民与引领观赏、培育品味的有机统一等方面。改变电视创作所存在的对民族文化的严重疏离、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对当代精神的肆意歪曲等迷失乱象,电视创作者应增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文化自觉,增强借鉴吸收外来电视文化的文化自觉,增强阐释中国精神真谛的文化自觉,大大提升电视文化品位,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视创作者 电视文化 文化乱象 文化自觉

电视艺术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信托”、时代的期许和世界的关注。电视作品作为艺术内涵的承载者,不只是艺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呈现,也使得艺术欣赏者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寓意。增强文化自觉,理应成为电视创作者的基本素质。

一、关于文化自觉的定义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的观点,其要义包括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等。电视创作者所体现的文化自觉,理应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价值引导、文化熏陶的高度,不断创新类型和提升品质,“昭德抑违,临照大众”,在完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中,实现满足人民需求、服务人民与引领观赏、培育品味的有机统一等方面。

二、电视创作迷失乱象分析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刻变化,国内文化艺术思维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变化,并体现在电视的文化表达之中,甚至产生了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上的混乱,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严重疏离、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对当代精神的肆意歪曲几个方面。

(一)对民族文化的严重疏离民族文化身份是确定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是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一种追问,关联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总是在可能的实践、关系及现有的符号和观念中被塑造和重新塑造出来”①,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的重要建构。

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从“辛亥革命”的“共和制度”到“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孔子”,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到如今艺术界的种种文化乱象,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对中华文化立场的摇摆和错位。电视创作领域也频频出现因对中华文化理解浅薄而造成的胡编乱造、亵渎历史等种种乱象,不能不说我们正面临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危机。

千百年来,备受中国人尊敬和传颂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她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受到全世界的高度认可和推崇,美国迪斯尼公司曾以她的故事改编的卡通片《花木兰》,在全球获得了巨大影响,广获赞誉。美国媒体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然而,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花木兰的英雄形象被电视媒体所颠覆。喜剧演员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小品节目《木兰从军》中严重颠覆了花木兰聪慧、孝顺、刚毅、勇敢的形象,演绎了一个贪吃、不孝、贪生、怕死的胸无大志的“傻大妞”花木兰,这是对中华历史的亵渎,更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审美形象的亵渎。

在当今电视艺术领域,一些电视艺术工作者忽视社会责任,一味追求自我意识张扬,使艺术创作与民族文化相背离,偏颇中华文化立场,以低级趣味制造恶俗笑料或恶俗噱头,以期满足和迎合人们心灵深处的“低贱部分”,呈现出“娱乐至上”的畸形发展态势。女政治家秦宣太后运筹帷幄,一举消灭了秦国的内外大患,为建立和巩固强秦的牢固地位功不可没。而电视剧《芈月传》却将将戏份设置在漏洞百出的后宫勾心斗角之中,将秦宣太后的传奇人生演绎成女性之间偏狭的妒忌、报复、陷害与阴谋,此种对中华文化的偏颇之举,足以显现出其创作者的狭隘与浅薄。

囿于资本的裹挟,消费中华文化、消费历史人物、疏离中华文化立场的泛娱乐化电视作品不乏其数。无论是对中国经典名著不负责任地翻拍和戏说,还是将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恶搞后变成低俗的卖点,都缺乏对历史的理性观照和理解,甚至是歪曲中国历史、解构中华文化,不仅严重误导受众,而且导致行业精品不足、扎堆现象屡现的尴尬局面。

(二)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20世纪以来,中华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冲突下的文化遗产消失断层、民族文化解构的困境,文化艺术界也盛行过像陈序经、方励之、刘晓波等唯西是瞻的盲目西化思潮,他们抛弃中华文化传统,扭曲、解构中华文化,企图丢掉中华文化的根本,割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加之西方国家大肆利用其占据优势的电影、电视剧等推介媒介,不断对中国进行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使得一部分国内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对屈原、司马迁等知之甚少,甚至不知他们为何许人,造成了受众甚至文化艺术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严重的偏差或迷失。

受此影响,有相当数量的电视作品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盲目崇拜和推崇外来文化,或放大娱乐要素,或放松伦理底线,或恶搞低俗趣味,以期达到追逐高收视率的终极目标。

一些热播的青春剧,以娱乐化和庸俗化吸引观众注意力,着意刻画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是刻意渲染“呆蠢萌”的三角恋,就是神奇演绎“高富帅”“白富美”的生活,遮蔽了真正的社会现实,其宣扬的低俗之价值观也对年轻人的婚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激起了青年人追逐豪门生活的憧憬与追逐。江苏省一地方法院曾对其三年受理的各类家事案件进行调研,调研报告认为,“离婚案件以夫妻忠诚义务问题最为显著,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网恋、一夜情等‘婚姻杀手’尤为突出……一些影视剧的低俗之风正对年轻人婚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将诱发离婚纠纷频繁发生的主要元凶直指影视剧中对“包二奶”“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刻意渲染。《蜗居》剧中的郭海藻本成长于书香门第,又毕业于名牌大学,却偏偏选择了“职业二奶”,不惜以与官员偷情为代价,过上短暂的不愁住、不缺钱的“幸福生活”。电视剧《因为爱情有多美》剧中的文馨一家人为与豪门联姻,伪装、欺骗无所不用其极。在嫁入豪门后,不仅肆无忌惮地与丈夫的妹夫乱伦苟且,还伙同情夫残害丈夫及其家人,目的就是窃取夫家财产。这些电视剧,破坏了文艺的纯洁属性,人物形象粗俗浮躁,价值观念异化歪曲,成为使受众作呕的无诚意、无水准、无品位的三无作品。

(三)对中国精神的畸形刻画尼尔·波兹曼以悲观的态度警告世人,要提防小心电视的娱乐化带来文化的毁灭。他认为:“电视所主导的娱乐文化氛围降低了公共话语的价值,削弱了大众集体的理性能力,摧毁了许多文化的价值,也造成了整个社会文化智力的普遍下降。”③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中,当今电视创作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尼尔·波兹曼所警示的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抄袭模仿、快餐式消费、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总结文艺创作“乱象”时的几大关键词。“欲望原则”“快感原则”几乎成为电视艺术界遵循的最高原则。电视作品被资本“绑架”后,陷入了道德和审美的虚无主义泥潭,淡化社会责任,放低文化底线,盲目追求高票房、高收视率,导致文化粗俗浮躁、价值观念歪曲、精神矮化冷漠,严重存在着“泛娱乐化”思潮。如历史剧的“虚构”之风、武侠剧的“戏谑”之风、宫斗剧的“穿越”之风、言情剧的“滥情”之风,缺乏现实主义观照,曲解时代精神内涵,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成为电视艺术创作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爱情》缺乏对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村的了解,回避了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农民所处社会的真实境遇,过度讲述人性的贪婪和堕落,走不出多角恋情、开厂办企业、开发生态旅游等想象模式,过度渲染描述买轿车、办怀孕庆典、谈情说爱等生活现象,注重享受、不思进取、攀比斗富、遛狗逗猫,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改革实践中当代中国农民奋进精神的深度挖掘,塑造的农民形象大多没有当今时代中国农民群体的共同文化特征。《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严重脱离当代中国农村的现实和农民的生活,不是歪曲、丑化农民,就是娱乐、消费农民,用奶粉喂“宠物猪”,用洗发水给“宠物猪”洗澡,在大街上溜“宠物猪”,这些编造的情节,是对当代农民的消费和丑化,严重削弱了艺术作品对人类心灵的慰藉和安顿。

三、电视创作者应具有的文化自觉

电视艺术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电视文化生态,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电视创作者应增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文化自觉,增强借鉴吸收外来电视文化的文化自觉,增强阐释中国精神真谛的文化自觉,提升电视创作水准,以高文化品位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和引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践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一)增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文化自觉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对“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一种追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维系民族生命共契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④1988年,全球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重要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⑤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西方世界以文化渗透和价值观传播为核心“文化殖民”战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制定的《十条诫令》中就提出:“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也是非常重视美国价值观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强调其“文化殖民”战略,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学会用美国的价值观去思考、用美国的制度和规则去办事。即使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好莱坞电影,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深层核心价值观念和全球战略,成为美国文化和价值观最好的宣传机器。美国科幻大片《环太平洋》中美国机甲战士所扮演的救世主和世界警察,片中麻子打败怪兽后的真情吐露:“我不想让你(美国机甲战士)离开”,不能不说是现实社会中美国长期实施的美日同盟战略、亚太战略的极力宣扬,怪兽的寓意也不言而喻。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电视创作者就要弄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挖掘和阐发汲取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推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电视精品力作。《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美食,以及农民工背井离乡的勤劳奔波、空巢家庭与留守儿童的艰辛孤独等社会问题,强调“家乡”,推崇“传统”,是对民族文化记忆及心理归属的捍卫,也是对中国人生活与命运的叙事与还原,唤起的是中国人儿时的记忆以及对国家的热忱、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传递的是中国人夸父逐日的情怀与难以忘怀的亲情。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美网站质疑该纪录片是一档爱国主义教育片,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宣传引领民族和谐的政治层面。电视剧《琅琊榜》着眼于家国同构的大爱情怀,塑造了梅长苏超越个人恩怨并呕心沥血扶持明君的大义,梅长苏的追求不只是昭雪多年冤案和消灭仇人,而是始终不渝地报效国家、振兴山河的赤子情怀,梅长苏的情感世界里饱含着浓浓的兄弟之情、骨肉亲情以及甘为人梯的倾情付出与奉献,使观众在不同剧集中都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点,也能强烈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称得上良心剧,也能称得上精品剧。这些优秀电视作品的创作情怀,值得电视艺术界深入研究和推广。

(二)增强借鉴吸收外来电视文化的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文化趋于保守和封闭,就与落后和挨打相纠缠;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开放和包容,就与繁荣和富强相联结。”⑦在全球化语境下,电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国电视应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借鉴吸收外来电视文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电视文化的提升和创新,使中华文化真正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

韩剧的成功跨文化传播,与其贴近现实生活、力求表现符合东方传统道德和审美情趣的主题密不可分,很值得国内电视创作者学习和借鉴。从韩剧《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太阳的后裔》,都成功进行了跨境文化传播,接连在中国引发了观赏热潮。《大长今》叙事大胆融入现代的思维和意识,在展示饮食厨艺与医道的同时,充溢着亲情、友情以及博爱之心,跨越了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差异,让人为之深深打动,成为真正的“适合全家观看的剧集”。《来自星星的你》抓住了人们对爱情的理想追求,塑造了“心灵相爱”的梦幻爱情。《太阳的后裔》不仅播放权卖到三十多个国家,还对韩国化妆品、服饰和食品出口带来积极影响,韩国总统朴槿惠称其“是创造经济和文化昌盛的典范”,其成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特战警备队组长柳时镇处置重大事件时所呈现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国家的信仰,是“名副其实的爱国青年”。

美剧在世界各地的强势传播也离不开其慎重检视文化经典、精于挖掘和引领大众文化需求的追求。《纸牌屋》发行公司Netflix在美国多家电视台拒拍老剧《纸牌屋》的时候,反而选择投资1亿美元重拍这部老剧。为什么?因为Netflix获得了确保生产成功的“电视剧消费习惯数据库”分析,发现老剧《纸牌屋》仍然是众多观众点播的热门电视剧,并且《纸牌屋》的点播用户群与网站上著名导演大卫·芬奇和著名影星凯文·史派西的用户群几乎重合。最终,Netflix决定让曾担任奥斯卡获奖影片《总统杀局》制片的鲍尔·威利蒙出任编剧,根据观众观看过程的详细数据准确安排故事人物和情节,挖掘、制造和满足了视频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隐秘“需求”,并由大卫·芬奇担任导演,由影星凯文·史派西担任主演,正如《纽约时报》所言:“它知道每一个Netflix上的观众都在看什么,他们怎么看,还知道怎样把这些数据转换为‘观众接下来想看什么’。”⑧最终,剧作爆红于网络,在国外也受到了热捧。

外来电视剧在国内的传播对中国电视剧产业产生了极大挑战,电视艺术界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创作理念、编剧技巧、营销模式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发挥重要功能。

(三)增强阐释中国精神真谛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体系和精神类型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电视文艺的底色和本质。面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电视理应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提升电视作品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美学品格,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不断创作出生动呈现“中国精神”真谛的文艺精品。

电视艺术应该坚守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真诚呈现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文艺深刻反映了中国精神,契合了人民的欣赏需求,涌现出一大批口碑与市场双赢的佳作。《焦裕禄》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幸福、喜怒哀乐倾注在镜头中,刻画了焦裕禄上善若水的人文品格和大悲悯、大仁爱的情怀,生动体现着最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老农民》准确把握当代农民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的精神巨变,“以‘史诗’的艺术形式,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农村1948年至2008年六十年间的发展与变革,艺术创作追求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完美融合、真实性与荒诞性的精巧杂糅,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宏大的民族精神、中华儿女无与伦比的智慧浓缩于影像作品,成为一部抒写中国农民当代六十年命运史和心史的上乘之作”。⑨《温州一家人》《媳妇的美好时代如》《我的青春谁做主》《马向阳下乡记》《舰在亚丁湾》等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盛赞。这些作品热情讴歌了现代观众高度认可的当代中国精神,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在众多的电视作品中脱颖而出,好评如潮。

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广大电视创作者要积极凝练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呈现的中国精神的精髓,自觉将中国精神熔铸到栩栩如生的电视作品之中,体现民族情怀与社会责任,彰显道德光彩与文化品性,不断推出充分彰显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

①[英]拉雷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第221页。

②雷开春:《影视剧成了婚姻的隐形杀手》,《新民晚报》2012年3月28日。

③李晓云:《尼尔·波兹曼与媒介生态学》,《新闻界》2006年第4期。

④⑤徐佩瑛、王晓鸣:《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⑥耿超:《全球化视野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理论月刊》2014年第3期。

⑦张建生:《文化传统与文化融合之畅想》,《人民论坛》2000年第7期。

⑧张红军:《从<纸牌屋>看大数据时代的文化工业》,《美与时代(上旬)》2014年第7期。

⑨王兵兵:《中国农村的“史诗”——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的艺术创作分析》,《名作欣赏》2015年第29期。

作者:狄丰琳,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精神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