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争与和谐”之歌
——从生态视域解读《海狼》

2016-08-15张宇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拉尔森幽灵海豹

⊙张宇[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抗争与和谐”之歌
——从生态视域解读《海狼》

⊙张宇[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界无限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期盼。《海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的要旨,通过对两位男性主人公的分析,可以体悟出杰克·伦敦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以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的讴歌。作为具有生态意识的伟大作家,杰克·伦敦期冀人类回归自然,对自然表达无私的爱,并怀着敬畏之心,节制私欲,顺应自然规律,重新建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杰克·伦敦 《海狼》 生态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 和谐

一、引言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为美国文学历史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在他颇丰的作品中遨游,我们可以深切领略到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浩瀚无垠的海洋,冰雪覆盖的荒原,粗犷的边疆与文明的城市等。杰克·伦敦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界无限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期盼。《海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部海洋小说中,杰克·伦敦以两位男性主人公处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所秉持的不同观念及这些伦理观点所导致的不同命运结局,昭示出其深刻的生态意识。

二、生态主义思想

20世纪以来,随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反思如何与自然相处。在世界文坛,负有生态责任感的文学评论家们,开始从生态视域解读文学作品。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范式,为文学评论家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生态批评家王诺给生态批评定义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1]67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领悟到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理论,一只脚立于文学文本,另一只脚立于生态大地,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他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彰显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三、杰克·伦敦与《海狼》

杰克·伦敦出生于旧金山,这是一座拥有怡人自然风光的海港城市,他从小就喜爱在海港里驾驶船只,在自然中成长的杰克·伦敦对自然有着更加深厚的情感,他能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造成的破坏。除此之外,由于家境贫寒,十七岁时,他就已经在一艘捕猎豹船上做了水手,目睹了狩猎豹的罪恶活动,这一经历使杰克·伦敦对自然所遭受的痛苦有着更加深切的体悟。在《海狼》这部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在太平洋上的航行和捕猎豹的细节。杰克·伦敦选用“海狼”——“狼鱼”[2],自然界中一种凶猛的鱼类作为标题,同时把故事场景设置于广袤无垠的大海,暗示出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生态思想,以及对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关怀。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视阈,结合生态批评的要旨,对《海狼》小说中主人公——海狼·拉尔森与凡·卫登进行分析,诠释杰克·伦敦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

四、《海狼》蕴含的生态主义思想

《海狼》叙述了涉世未深的文学批评家凡·卫登在一次旅途中遭遇海难,被“幽灵”号捕猎豹船的船长海狼·拉尔森救起。力大无穷、冷酷无情的拉尔森强行将凡·卫登留在船上做小工。忍受着拉尔森铁腕统治的卫登在自然中也经历着成长,最终成功地返回了文明世界,而拉尔森却病死在荒岛上。“幽灵”号犹如社会的缩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关人与自然的画卷。杰克·伦敦通过对两位男性主人公的刻画,诠释出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的批判以及对构建和谐生态关系的期望。

4.1 拉尔森与自然的抗争之旅

杰出的生态批评家蕾切尔·卡森认为人类涸泽而渔地对待自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支配着人类意识和行为。“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3]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身份去征服自然。

《海狼》中,主人公拉尔森认为人与自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指引下,拉尔森企图以暴力征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不断攫取自然资源以满足无限扩大的物欲。小说中的第二十一章描绘了拉尔森与一只鲨鱼的搏斗。当拉尔森把厨师玛格瑞季扔进水里接受惩罚时,鲨鱼咬掉了玛格瑞季的右脚。拉尔森无法容忍鲨鱼挑战他在自然界中的权威,尊严受到了重创,于是极度愤怒,带领船员对鲨鱼展开搏斗。他把鲨鱼的嘴“撬到最大限度,塞进了一根两头尖的结实的棍子,……,撑开的上下颚就固定在那棍子上了。……鲨鱼掉回了海里……命定了要遭受漫长的饥饿折磨——那是一种活着的死亡。”[4]68通过对鲨鱼的这一惩罚,拉尔森抹擦掉自己所受的侮辱,加强了他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鲨鱼是无辜的,但正是拉尔森企图战胜自然的心理,将人与以鲨鱼为代表的自然界放置在生死较量的角斗场。

18世纪最重要的生态思想家卢梭告诫人们,“永远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永远不要企图或幻想人类能够最终战胜自然。”[1]76卢梭认为自然界存在其应有的规律,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谋求发展。《海狼》中形象地描写了许多捕杀猎豹的细节。“甲板被皮毛和尸体盖满,被脂肪和血弄得滑溜溜的,船身两侧的排水边血流成渠;船桅,绳索和栏杆上都溅满了鲜血。人们仿佛干着屠夫的营生,赤裸的手和胳臂血迹斑斑,……从他们杀死的美丽的海上生物身上剥下皮来。”[4]127在拉尔森的眼中,美丽的海洋生物海豹只是赚钱牟利的工具。在他的指挥下,“幽灵”号装载着掠夺自然资源的邪恶欲望,跟着海豹向北走,掳掠着,屠杀着。自然的和谐之美不复存在。拉尔森这位惨无人性的刽子手,为了满足无限制的物欲,残杀着美丽的海洋生灵。他从未意识到自己贪婪的举止剥夺了动物生存的权力,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当“幽灵”号在“努力”岛搁浅时,病入膏肓的拉尔森对凡·卫登说道:“这是个海豹栖息地,……我撞上了一大笔财富。这简直是个造币厂!”[4]250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拉尔森依旧执迷不悟,不愿放弃物质欲望。在杰克·伦敦生活的年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竞相追逐高额利润,猎杀海豹迅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产业。通过《海狼》杰克·伦敦痛斥了人类嗜杀无度的残酷暴行,对人类企图征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以满足私欲进行了鞭挞。

在与自然的对抗中,由于拉尔森的不肯屈服,执意要在风雨中行船,与之抗争。拉尔森在海洋中实施着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最终他接受了大自然的惩处。暴风雨几乎撕碎了“幽灵”号。对自然毫无亲切感、敬畏感的拉尔森也惨死在自然中,自食其恶果。以自然界为宿敌,试图征服自然的人,也注定了自身的毁灭。杰克·伦敦以其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万恶之源,最终只会造成人类自身的灭亡。

4.2凡·卫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之旅

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杰克伦敦借助《海狼》中主人公凡·卫登的形象给出答案。踏上“幽灵”号之前,书呆子卫登过着“隐士”的生活,他“平生只参加过一次露营,……却差不多一开始就离开了伙伴们,回到舒适而方便的屋顶下来。”[4]33与自然疏离的他,从未感受过自然之美。然而平静安稳的生活随着“马丁尼孜”号的沉陷,消失在淼淼太平洋的烟波风浪之间。完全置身于代表着自然的大海上的卫登,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探索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路径。作为一名普通船员,虽然卫登无力改变“幽灵”号的航程,但他却以冷静的头脑思考,以敏锐的目光审视船员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从而怀着敬畏之心,以自身对自然无私的爱,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伦理观念。

小说的起始段就介绍了之所以卫登会在早晨乘船漂流在墨西哥湾中的原因——不是出于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而是因为他每周都要去拜访朋友的习惯。缺少与自然交流的卫登,难以觉察到自然之美以及它的治愈力,但这次成长之旅却给予了他发现自然之伟大魔力的机会。在“幽灵”号船上做小工的卫登很难忍受拉尔森与船员的暴力行为与冷酷无情,他极度苦闷,只得与自然这位忠诚无言的朋友倾诉。但他却发现自然中怡人的景色有着很强的治愈力,给予活下去的无限勇气。因此,作者在描写拉尔森残忍暴力统治的时候,总会穿插海上美丽风景的描写,给予了卫登一片可以治愈身心的洁净空间。自然是卫登摆脱暴力的避难所,治愈受到的创伤。小说中卫登说道:“虽然没有多少时间离开我那沉闷的工作,也一再偷闲去看那亘古长流的壮观景象。”[4]57绿松石色的天空,一尘不染的大海,呈现出蓝绸色光泽的海水,灰色的地平线,羊毛样的白云,如汩汩泉流般低吟的水声,自然界所呈现的一幅幅美景使卫登飘然远引,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身处于魔鬼般的世界,他化身为蓝色海洋里的一个欢快的乐符,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就像一位亲切的挚友,悉心的护士,影响着卫登内心性格的形成,赐予他坚韧的品质,使他敢于直面世界的悲惨。

在自然中,卫登体内的男性气质也逐渐激发出来。刚登上“幽灵”号时,一阵风都可以让瘦弱的卫登打个趔趄。虽然医生一直说卫登的“体质超棒,可惜从来没有锻炼培养。”[4]34他一辈子没做过体力劳动,干过肮脏的活。家人为他打理起居,他只需一心在屋里从事写作阅读活动。然而在航行中,为了应对粗野的生活,卫登必须起早贪黑的干活,学会了做一系列的事,从削土豆皮,洗油腻的盘子,到搭帐篷,修葺船只。自然犹如一位高深的导师,重新塑造了卫登。使他拥有了强魄的体质。他也为自己身体发生的从内到外的变化而欣喜。

除此之外,大自然不可战胜力,使卫登对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当他逃离“幽灵”号,驾驶着小船在海上漂泊的时候,他为大海的“广阔所慑服。”[4]223在暴风雨的日夜里,海洋“以它的咆哮和白浪威胁着,……海风以它泰坦式的拳头打击这奋争的小艇。……(卫登)不出声地祈求着自然停止她的雷霆之怒。”[4]224在此困境中,卫登没有做出与拉尔森一样的选择,与大自然对抗。卫登意识到自然的不可抗力,以谦卑的姿态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秩序。当卫登逃离“幽灵”号后,漂流到一个海豹栖息的小岛。在来到这里之前,他一直认为海豹怕人,而在这个尚未被人触及的海岛,没有人类袭扰的海豹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地生活着,他们不怕人类。这种和谐的景象是卫登从未感受到的。在这座拥有二十万海豹栖居的小岛上,卫登并没有把它视为“造币厂”,而是将海豹和人类等同起来,他尊重海豹的生存权。卫登没有侵犯海豹的栖居地,而是在一个没有海豹生活的海湾里居住下来,扑杀海豹也仅限于充饥。卫登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维护着自然法则,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自然的友好之情,建构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在小说的结尾,卫登驾驶着修好的装载着绿色思想的船起航了,他成功回到了文明社会。这一情节设计,也表明了杰克·伦敦希望卫登所拥有的绿色意识的种子能够在人类社会生根发芽。

卫登在海洋之旅中人格得到了升华,于他来说这是一次心灵之旅,一次亲近自然之旅,一次探索人与自然关系之旅。通过对卫登形象的塑造,伦敦讴歌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他希望人们能够回归自然,热爱并敬畏自然,节制私欲,顺应自然规律,谋求发展。

五、结语

杰克·伦敦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创作出《海狼》这部具有生态意义的小说。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的要旨,通过对两位男性主人公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海狼的灭亡印证了杰克·伦敦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同时伦敦通过凡·卫登形象的塑造讴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作为具有生态意识的伟大作家,杰克·伦敦期冀人类回归自然,对自然表达无私的爱,并怀着敬畏之心,节制私欲,顺应自然规律,重新建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这就是《海狼》这部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绿色财富。在人类面临生态矛盾与危机的今天,从生态视域重新解读《海狼》这部弘扬生态文明的典范力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Pitcher,Edward W.“The Sea-Wolf:Jack London’s Swinish Title”[J].A Quarterly Journal of Short Articles,Notes,and Reviews 2003(3):42-44.

[3]CarolB.Gartner,RachelCarson[M],New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1983:120.

[4]杰克·伦敦.孙法理,译。海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作者:张宇,硕士,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拉尔森幽灵海豹
快把我哥带走
瑞典孩子的家庭作业
瑞典女歌手声称后悔代言,华为回应
狗和海豹的相似之处
布丽·拉尔森 这次要把事情搞大!
可爱的海豹
1916年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