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说唱词话《石郎驸马传》赏析

2016-08-15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木樨驸马唱词

⊙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明代说唱词话《石郎驸马传》赏析

⊙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石郎驸马传》是以后唐末石敬瑭改朝换代的历史题材为依据所改编的民间说唱词话,说唱词话是明代很流行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石郎驸马传》作为明代说唱词话之一,既具有说唱词话整体的艺术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当时社会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并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石郎驸马传》 艺术特色 思想评价

一、版本源流

《石郎驸马传》作为《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的一种,全称是《新编全相说唱石郎驸马传》,于1967年上海嘉定城东公社社员在明代宣姓墓中发现此书,并由上海博物馆收藏。《石郎驸马传》的版本渊源:明中叶成化年间(1471-1478)北京永顺堂竹纸刻印的十六种说唱词话,其中就包括《新编全相说唱石郎驸马传》,成化七年仲夏永顺书堂新刊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印刷了朱一玄先生的校点本。《石郎驸马传》是以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改朝换代的故事为题材改编的民间说唱词话本,后来发展为《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十五回的故事。明成化本词话每本都有不少插图,《石郎驸马传》包括封皮在内共有十张插画,这些插画是研究中国版画史的重要原始资料。词话插画古朴可爱,有些更是场面宏大、人物生动、构图饱满、黑白分明,在插画之中还印有大量俗字,简字、唱词富有时代特点,它们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文字变迁、语言发展、语法研究的重要资料。插图标题内容虽然仅仅几个字,但能够直接明了地表现出人物及事件的关系,标题本身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除了插画本身的艺术特色,插画标题在词话文本情节过渡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二、故事梗概

首先对故事中的人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故事主要包括石郎驸马等六位主要人物,人物关系清晰简明。人物关系当然是以皇上为中心展开,天子李从珂后唐末帝,封为潞王,后唐明宗李养子;张皇后,挑拨皇上和皇妹木樨公主的关系,木樨公主是皇上的亲妹妹,石郎驸马是她的夫君;石驸马,能力超强,把手三关;冯丞相,皇上身边的重要谋臣,谏言皇上赦放公主;桑丞相,石驸马身边的重要谋臣;张国旧,君王护驾人,张皇后的哥哥,和石郎驸马交锋战败。

事件是由木樨公主贺新年一事引起,大年初一,木樨公主精心打扮,拜见自己的哥哥李皇天子,见了面之后天子说你一会儿应该去朝阳殿拜见你的嫂子张皇后,公主见哥哥这么说,便不敢迟延地去拜见嫂嫂张皇后,皇后听说公主到了,全然不予理会,公主生气,直接走进了朝阳宫,看见皇后在金校椅上端端坐,两人因为行拜之礼便吵了起来。事后,皇后便向皇上告公主的恶状,皇上偏信皇后之话,将公主打入冷宫。后来冯丞相启奏皇上,如果一直这么关着公主,被把守三关的驸马知道了,恐怕后果会不堪设想,起兵造反也是有可能的。皇上听到这话,便决定赦放了公主,公主出了冷宫之后,觉得哥哥无道理,治家有如治国,便写血书一封告知了三关的石驸马。石驸马起兵夺取了东京世界,登上了皇帝的宝位。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因姑嫂矛盾引发的国家政权动荡。

三、艺术特色

1.语言俚俗易懂,说唱结合

这部小说是一部说唱小说,说唱的形式是这部小说的最大艺术特色,说的环节,主要说故事梗概;唱的环节,主要是唱故事发展的具体情节。在每一个故事情节展开之前,都是通过说的形式,把接下来要唱的具体事件先概括出来。语言的俚俗易懂体现在叙述事件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及对于数字的运用,如“三厘胭脂两厘粉,五伯军州人样子,七千余县打头名”“九曲黄河星布满,八伯娇娥尽点灯,三千女归罗帐,五伯军州齐锁城,七千余县关门尽”等,作品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更加符合说唱的艺术表演形式,为说唱的艺术增添了浓重的色彩。关于人物语言描写的通俗性,比如描写姑嫂之间吵架的语言,姑姑当时将言说:“斗言嫂子要知闻,大树旁边生小树,小树旁边生叉枝,叉枝旁边生枝叶,枝枝叶叶有名人,丈夫把总三关上,做了皇家护国人,六月炎天扔披甲,冬天扫雪便安身,虎口论牙险见血,做了开方占土人。”嫂子听得姑姑说:“姑姑说话不中听,说你丈夫多辛苦,他是钱粮雇到人,你夫不把三关上,别差一个上将军,月请俸钱三十贯,俸禄何曾少半文,四季不交少你禄,做了贪财爱宝人,你夫钱粮雇到的,你是宫中使唤人。”这些人物语言都是生活中或者说是老百姓中大白话,俚俗易懂。

2.叙事特点,叙述详略得当

关于人物的出场,是直接叙述,丝毫没有铺垫或者是悬念,简洁明了,但是关于一些道理的阐发,则更加注重引经据典,如《诗曰》“臣宰妻贤夫祸少,君王国正万民安”通过引用的方式表达劝世之道。转折之处用“休唱……听唱……”的形式自然过渡,例如“休唱宫中张皇后,听唱皇姑受苦辛”,使得转折之处不过于唐突,能够给听众或者读者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在事件的描述上,能够做到清晰自然、明白晓畅,比如描写木樨公主拜见张皇后的情节,“来到朝阳宫门外,报与皇后姓张人,皇后见说姑姑到,全然不理半毫分。国姑见报心欢喜,等候嫂子姓张人。早朝等到茶时候,茶时等到午使分,一日看看等到晚,等得浑身骨体疼,立得脚疼身又软,脑得公主怒生嗔,此时走向宫中去,揭起宫帘见假真,看见嫂子无道理,端坐金校椅面存”,将姑姑拜见嫂子而不被接见、皇后有意忽视姑姑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拜见过程很简短,但是却能够通过时间描写,把姑姑从早到晚等待接见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细致。人物描写具体细致。对木樨公主出场的描写,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衣服、首饰、鞋子、随从等的描写,到腮、口、眉、眼、面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写,木樨公主的形象瞬间可以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听众或者读者的脑海中,并与西施观音嫦娥做比较,更显木樨公主的美丽,令听众或者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丰富,公主从冷宫里出来,直接回到了木樨宫,回到木樨宫开始思索自己的受害经历,不想留在东京,想去三关寻找驸马,转念一想,君子报仇三年不晚,只有小人才报眼下仇,“公主闷闷心不喜,半忧半喜闷沉沉”,将公主从冷宫赦放出来之后的心理过程的斗争描写得淋漓尽致。

3.神话的运用

小说在描写石郎众将拜刀的过程中添加了浓重的神话色彩,天宫的玉皇大帝派太白星到阳间看看有何冤屈之事,石郎正在率领众将拜刀要求社稷共乾坤,太白星踏着五彩祥云回去通报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拿来治国簿来看,看了原因,李王应当灭,便准了石驸马的请求,派太白星到世间吹起大风,大刀吹倒把大刀放倒,暗示石郎驸马可以起兵,掌管社稷。这种神话色彩的运用,能够很自然地将小说情节推进到高潮阶段,引人入胜,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在故事情节上更是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思想评价

《石郎驸马传》对历史上的石敬瑭的故事选择的是多角度的接受,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是将历史上的由军阀争战引起的改朝换代,改为由姑嫂矛盾引发的,一方面是为了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是为了阐述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是可以在熟悉的故事中写出新鲜感而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二是可以在平凡的故事中体现思想的深刻性而造成影响的深远性。”①

小说在开篇的插画便交代了故事的中心思想“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是一篇劝世讽世小说,劝君莫做虚心事,天地不错半毫分,古往今来多有此,流传于后世人闻。在这篇小说中,石郎驸马为了给妻子报仇,带领三军来夺取东京,这不仅仅是为了妻子的个人复仇行为,更是为了整个国家不能毁于昏君和皇后之手,所展现的为国为民着想的英勇的正义力量。小说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听天命的思想,比如在石郎驸马决定要不要起兵时,率领众将拜刀,大刀如果不倒就是不可以起兵,如果倒了,则是上天的旨意,可以起兵,起兵的行为可以说是顺天意,充满了神话色彩。这部小说整体上可以归纳为宣扬因果报应的劝世之作,“君子报仇三年不晚,只有小人才报眼下仇”,儒家思想自从汉代便开始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提倡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完成其对君主、对父母、对兄弟朋友应尽的责任,作品是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导的。

①石松、石麟:《多角度接收与选择性释放——对明成化民间说唱词话〈石郎驸马传〉的文化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M].朱一玄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作者: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木樨驸马唱词
木樨花
木樨花
木樨赞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驸马”最初是指车夫
秋日
“驸马”一词从哪来?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古代皇帝的女婿是人,为什么管他叫“驸马”?